程益贵
面对这个命题,也许有人问,地理课程标准不是回答了吗?是的,地理课程标准已作出回答。
但是,现实中,随着课改兴奋的淡去,人们不知不觉疏远了课标;随着升学考试竞争愈加激烈,教学行为偏离甚至歪曲了课标;随着“优秀教学设计”的泛滥,无视教学内容特点,生硬搬套“三维”目标,僵化教条正窒息着课改的生命力。
为此,我发出了“地理课,让学生获得什么”之问。
说个例子:在一节“洋流”课上,某老师为使学生能自如应对关于洋流的各种考题,花足10多分钟时间补充“海水温度和盐度”知识,进而教学“密度流”成因。内容标准规定的“洋流分布规律”,因补充上述知识所花时间挤占,教学时只得舍弃“运用地图归纳”环节,直接向学生灌输。
对照课程标准,这节课知识传授明显增多,但却不能说这节课效率效益高。因为,衡量课堂效率效益的高低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内容,而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习得了多少能力,学习的体验是否积极。恰恰在这节课中,教师一味讲授,学生默默被“灌”,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训练缺乏,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被省略,学生真正获得可想而知。
为什么弄成这样?显然,是素质教育理念未能深植我们的头脑;是我们面对信息技术飞跃发展对学习方式带来的深刻变革无动于衷;是对考试改革积极变化的感知过于迟钝;是对教学效益效率的误解、轻慢和漠视。
其实,纵观新课程高考试题涉及“洋流”的考题,密度流成因、洋流名称已经匿迹。因为课程标准对此内容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更因为信息技术时代,无需要求象以前那样过多记忆一些事实性知识,需要的是拥有搜索、整理、分析、判断信息的能力;更因为未来对人才要求,不是学富五车、纸上谈兵式的能力,而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到本文的命题:地理课,让学生获得什么?
最简要的回答是四个字:地理素养。
基于对课程标准、学习规律和当下现实的理解,呼应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相对具体地回答是:
“未来公民必备”与后续学习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地理学科主干、核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最基础的是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以及地理观测、地理调查等基本技能。
地理学习能力:包括搜集、整理、解读地理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总结、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运用地理学科思想与方法,分析、论证、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学习过程中,地理思维贯穿始终,信息获取能力是基础,地理探究能力是核心。
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包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对国内外和身边地理问题的关注,对自然与人文环境之美的欣赏,以及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建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