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俄石油合作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2011-04-03 12:41敏,桂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中俄石油能源

李 敏,桂 芳

( 大庆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猛增。但由于国内的石油储量和生产能力有限,我国越来越依赖国际能源市场,石油供应压力在不断增大。要保障我国的经济发展,除了要保持原有的石油进口渠道外,还要寻求新的途径。

俄罗斯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是能源输出国,中俄两国又互为邻国,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互补性。中俄石油合作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石油安全,有利于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和中俄经济合作,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中俄石油合作的前提条件

(一)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在逐年增加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能源消费的迅速提高。而我国的石油生产增长缓慢,已暴露出供需之间的矛盾。从1993年起,中国由石油净出口国向石油净进口国转变,当年进口量达到920万吨。从1995年起,我国成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2002年,我国原油净进口7680万吨,2003年,我国进口原油9112万吨,到了2008年,我国进口原油达到1.79亿吨,2009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达到1.99亿吨,预计今年我国仍将维持2亿吨的原油净进口量。到2015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将达到4.5亿吨,届时我国石油消费的对外依赖程度将达到50%~60%。到2030年,我国石油消费的对外依赖程度将达到80%以上。今后的若干年,中国将是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和石油进口国,随着中国对石油需求量的日益增加,中国的石油进口依赖度也将逐年增加。

(二)中国在石油安全上存在着诸多隐患

长期以来,中国石油运输线路极其脆弱,除了中亚石油可经陆路运输之外,其余全靠海运, 而且海上运输线路也很单一,80%以上要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 这条航线,但此线易遭到封锁。[1]这种单一的石油进口途径存在着很多不安全的因素。

首先,中国石油以往主要是从中东进口,但美国不断在此地扩张势力,中国很难在这里发挥实质性的作用,特别是2003年的美伊战争之后。另外,石油运输主要依靠长途海运,必经之路就是马六甲海峡,而马六甲海峡是美军全球战略中必须控制的六大海峡之一。一旦国际形势有变,我国石油的海上补给线可能被切断,过分依赖马六甲海峡对中国的石油安全必然构成严重威胁。

(三)新世纪中国实施新的能源战略

为了解决石油紧缺问题,我国政府一直在积极运作,寻求新途径。其中包括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以对付石油供应短缺,有效节制油价的上涨;实行“走出去”的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去”,获取国际资源,保障供应安全,在海外市场中实现了以“技术换石油”、“贷款换石油”、“市场换石油”等模式的创新;对内调整能源结构,减少高碳依赖;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再分配,有效保障中国的能源供应,2009年下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就派出了4份15亿美元以上的大单。[2]

(四)俄罗斯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俄罗斯是世界上领土最大、油气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已探明的石油资源大多分布在西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俄罗斯有条件成为亚太地区的石油供应地。同时,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石油输出国,财政收入的40%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工业,出口创汇的50%来源于油气工业。

欧洲是俄罗斯传统的石油出口市场,俄对欧输出的原油约占其出口总量的65%。近年来,俄罗斯与欧洲之间的能源关系日益复杂,加强与中国的石油合作可以降低俄罗斯面临的风险。[3]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俄罗斯能源企业遭受重创,到2009年末,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分别需偿还外债212亿和77亿美元。中俄两国达成的250亿美元的“石油换贷款”协议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两家公司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使其长期战略投资项目得以维系。与中国的石油合作有助于俄罗斯实现能源出口多元化,降低石油出口市场过于单一的风险。

二、中俄石油合作的进程

中俄两国之间,从1993年开始进行石油合作,历经十几年的时间,双方已达成了一定的信任和理解。关于两国石油合作焦点主要集中在石油管线的铺设问题上。

(一)从“安大线”到“安纳线”

早在1994年,俄罗斯石油企业就向中方提出了修建从西伯利亚到中国东北地区石油管道的建议。1996年,两国政府签署了《中俄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议》,预计在2010年正式投产,将在25年内总计向中国输送原油7亿吨,价值约1500亿美元。这条输油管线即“安大线”。

就在中俄两国的协议即将正式生效时,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突然声称要放弃“安大线”,改修一条从东西伯利亚经远东地区到太平洋港口的石油管道即“安纳线”。这一方案得到了日本的极大支持。当时的日本首相小泉与俄罗斯前总统普京共同签署了《俄日能源合作计划》。俄罗斯决定改变初衷,与日本合作修建石油管道,也就是“安纳线”,为了促成合作,日本承诺为俄提供高额贷款。

然而对于俄罗斯来讲,修建“安纳线”就意味着放弃中国的大市场。2003年2月,俄能源部部长尤素福夫主持召开会议,最终出台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将“安大线”和“安纳线”两条线合并为一条线。在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干线上建设一条到中国大庆的支线,其中到中国的管道线路将优先开工。2004年12月俄罗斯政府正式做出铺设“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泰纳线)的决定。

(二)“泰纳线”的最终形成

由于原油开采成本、管道建设费用的增加以及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变动,中俄在长期谈判的过程中,对于油价问题始终僵持着。2005年6月俄罗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由下令停建泰纳线输油管线工程,借以威胁中国提高油价。2007年2月俄罗斯提高泰纳线的要价,泰纳线第二阶段工程被无限期推迟。直至2008年底,中俄两国总理第13次会晤,发表联合公报,双方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在石油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将向俄罗斯提供总计250亿美元的长期贷款,采取固定利率,约为6%左右;俄罗斯则以石油为抵押,以供油偿还贷款,从2011年至2030年按照每年1500万吨的规模向中国通过管道供应总计3亿吨石油,石油价格以俄石油运到纳霍特卡港口的价格为基准,随行就市。[4]

2009年4月27日,俄罗斯举行了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中国支线俄方境内段的开工仪式,中国也于2009年5月18日举行中国支线中方境内段的开工仪式。目前,俄罗斯境内部分已经建成。全部石油管道将于2010年竣工,根据实际情况和可行性,双方还将进一步商讨,以扩大进一步的合作。

三、中俄两国石油合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俄石油合作有着广阔的空间,但在具体合作中还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中俄双方须本着相互信任、平等互利的原则,克服这些问题,才能实现互利双赢。

(一) 中方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合作项目中去

据调查,我国的石油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缺乏的问题,而我国推行的“走出去”战略,需要雄厚的资金做后盾。正因如此,我国的石油企业在海外一般都承担规模较小的工程,因而获得的利益也比较少。同时,由于资金缺乏,融资渠道狭窄,我国石油企业在承包海外石油工程的贷款及开具保函等方面也存在困难,国内银行的资信又无法支撑起这片天地,有时不得不忍痛割爱,放弃一些投资巨大、效益很好的项目。[5]

(二)来自俄罗斯内部的影响因素

首先,长期以来中国投资者在俄境内的表现,影响了中国人的形象,降低了中国的信誉度。加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远东移民潮,在俄流行的“中国威胁论”,成为双方的敏感话题。另外,俄罗斯正处于转型期,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尤其是外贸方面的法规缺乏连续性。具体表现在,对外商的管理自1992年以来经常变动,使外商无所适从,而且外资企业还要承担多种赋税,达二十几种之多,甚至占到所得利润的80%左右。

(三)来自第三方的干扰

在“安大线”的合作过程中,导致“安大线”流产,使中俄之间的石油谈判一波三折的直接原因来自第三国——日本的介入。日本也是巨大的能源消费国,同时资源又极度匮乏,因而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妨碍中俄能源合作的顺利进行。2003年日本首相小泉同俄罗斯达成协议,每天从俄进口100万桶石油,并向俄提供50亿美元贷款以铺设石油管线。在强大的美元攻势下,俄罗斯改变初衷,致使中俄石油谈判举步维艰。

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使我国与俄罗斯石油合作的发展很不顺利,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同时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四、中俄石油合作的前景及发展建议

中俄两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有共同的合作基础,双方的合作前景是广阔的。回首 15 年来中俄输油管线项目的曲折进程,从输油管线之争的一波三折,到石油定价机制的艰难谈判,每一次都是两国为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博弈。虽然由于双方利益上的分歧造成了两国相持不下的局面,形成了种种难以解决的困境,但基于中俄在能源问题上的利益一致性和互补性,两国始终没有放弃合作的可能性,并且本着双赢的态度, 在不伤及本国核心利益的前提下,进行了合理的协调与妥协 ,最终一一破解了重重困境。[6]

展望中俄石油合作的前景,我们应该采取如下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从国家层面给予多方面支持

近年来,两国高层会晤一再强调要加快经贸合作,使合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自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确立以后,建立起经贸、能源、核能、运输、科技、航天、银行和信息8个分委会,经过几年的实践,不断走向完善与成熟。石油合作已不是单纯的企业行为,而是国家政府行为。因此,在合作中要加强与俄政府间的协调和磋商。

(二) 双方应制定长期的能源合作战略

目前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还处在小规模、低水平的阶段,在具体项目的执行上表现出不确定性和政策的摇摆性。要在对国际能源格局未来走向、中国能源安全保障体系、中俄双边政治经济关系变化趋势、俄罗斯能源发展战略与对外政策选择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制订出长期能源合作的战略规划,并以此作为指导和统筹中国对俄能源谈判、合作、贸易、投资、开发等各方面工作的指南,这样,双方的能源合作才能持续稳定地发展。

(三)俄罗斯应健全经贸法规,为中俄石油合作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投资风险大是制约俄罗斯吸引外资的瓶颈。俄国家杜马为保护本国石油公司的利益,竟临时抬出私有化法,迫使中石油退出竞标。这说明在石油合作过程中,外国投资者在俄罗斯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护,俄政府缺乏与之相配套的立法保障。已进入俄罗斯的埃克森美孚、日本三菱等公司也对俄罗斯的政策法规不满,声称将不再对俄进行大规模投资。面对这种状况,如果俄罗斯的投资环境不改善,中俄石油合作的扩展同样将受到制约。

(四)加强中俄民间交流,增进了解和互信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中俄两国在历史上有过很多恩怨,但在新中国成立后也经历了一段蜜月期。冷战中由于复杂的意识形态差异以及国家利益分歧,两国又经历了漫长的对抗期,冷战后的国际国内现实、共同的利益诉求使得两国关系又变得密切起来。但当前也有很多俄罗斯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情况缺乏了解。应加强两国地区、经济团体、民间团体、学术团体之间的交流,使俄罗斯民众对中国社会状况和对外政策加深了解,消除他们对中国的偏见和疑虑,扩大两国互信的坚实基础,为中俄石油合作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继2006年、2007年的中俄互办国家年,以及2009年2010年中俄互办语言年活动所取得的效果,更证明了中俄民间交流合作的必要性。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俄两国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两国政府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危机。签署一揽子石油合作协议和启动石油管道中国支线项目,体现了双方加强合作、共克时艰的意愿。笔者认为,中俄两国同为世界大国,建立长期稳定的石油合作关系需要双方的耐心、信心和决心。我们希望两国能在更广阔的领域展开合作,以促进两国经济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攀.中俄石油合作的战略意义[J].现代经济信息,2009(19).

[2] 中国新能源战略:能源外交与能源技术双管齐下[ON/OL]香港商报, 2010-02-26(A12). [2010-03-20].http://www.bizteller.cn/html/news/2010/03/02/71156204.html.

[3] 冯玉军.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与前景[J].中国战略观察,2009(12).

[4] 新浪新闻中心.中国俄罗斯签250亿美元贷款换石油协议[EB/OL][2010-04-15].http://news.sina.com.cn/c/2009-02-18/002717234028.shtml.

[5] 中国石化新闻网.我国油企参与国际石油合作面临挑战[EB/OL](2010-04-15)[2010-04-21].http://www.ccei.org.cn/ShowNews.asp?ID=67420.

[6] 朱光强.困境与协调:探析中俄能源合作的博弈——以俄远东输油项目为例[J].俄罗斯研究,2009(4).

猜你喜欢
中俄石油能源
中俄今起海上联演
石油石化展会
奇妙的石油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2016年中俄贸易有望实现正增长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