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佳彦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 陈佳彦
语文课文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给予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感受到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美,语言特色的美,说理抒情的美,激发他们去感受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辨别美、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生品读美文实际上也是教学生品读人生,从不同的人性中体悟出做人的真谛!我读书时对杨绛先生的怀人散文《老王》已是印象较深,对知识分子的这份愧怍的感情随着年岁的增长也越发能够理解。面对这篇有如此背景、有如此深厚情感的散文,今天养尊处优惯了的大都市的学生不一定能够理解。处于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考,今天的学生更难体会没有“多吃多占”的杨绛为何愧怍得写下此文,为何悔恨式的自认为自己是个“多吃多占”的人呢?通过怎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这“淡淡的人性美”呢?
清晨路过某车站,一位驼背的老太蜷缩在店角正极为专心的穿着小小白玉花、茉莉花,小本生意她却做得如此认真。自以为是救世主的我却居高临下的给予她同情,她不和气的眼神深深的刺醒了我。
于是在导入中我讲述了我真实的平民故事,让我的学生们也在头脑中寻找自己的平民故事,引起感情共鸣。再者,从学生预习作业中挑选对杨绛生平理解全面的同学,用学生教育学生。
由平民故事兴趣点入手,引导学生结合单元导语、文章导语来阅读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从“老王”的生存环境中,总结“老王”的生存状态。
2.本文通过生活中的哪些小事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立体的“老王”?
3.本文突显出“老王”怎样的内心渴求?
4.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我”有怎样的情感变化?
高中学生的阅读量自然应该在平时学习中逐步增加。故而,我制定了一个长期阅读计划,即建议学生品读其作品《我们仨》。(注:及时做阅读反馈,否则这种作业等于一纸空文。)课外补充诗歌白居易《观刈表》,理解诗文中的知识分子对平民的态度,为第二课时作铺垫且拓宽学生们的文化认同感。
《老王》一文中平淡的语言折射出人间真诚的情感。如何体味杨绛散文“冲淡含蓄”的语言特色呢?
教学中可以重点关注某些语言,如文中的“单干户、一只眼”,“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等。试对这些文字进行赏析,从而丰富学生对“我”与“老王”的理解。
人性,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共性。社会生活中有着丰富的人性美,文学作品中有着动人的人性美。要我们这些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高中学生领悟美文内容与形式所传达出的人性美,还需要他们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美的心灵,而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定的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
《射雕英雄传》中我们还记得郭靖弯弓射大雕的雄姿,那张撑得满满的弓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辛弃疾“欲说还休,欲说还休”让我们感受到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这就是掩映中给读者的想象空间,用一个词表达,这就是——含蓄。
莱辛在《拉奥孔》中所说:艺术家的作品不让人一看了事,还要玩索。
比如李白的 《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题中有“怨”,全文中却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冷露水浸湿罗袜,不说人之幽怨如诉幽怨。怨深,夜深,由帘外至帘内,反又不忍使月孤寂。“却下”虚字传神,夜深、怨深,无奈入室,入室后却又难消凄苦无眠之夜,忧思徘徊,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字少情多。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心理,为读者保留了想象余地,使诗情辽远,“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以叙人、叙事之笔抒情,以抒情之笔状人、状事。正如《诗人玉屑》中总结:“贵在意在言外,使人思之得之”。
当引导学生学习过千古名诗后,当他们领略过中国文人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后,对于中国诗歌的留白,含蓄美也应该有所知晓。在“玩索”的过程中他们就可以体味出这“含蓄”的味道,明白了“弦外之音,味外之旨”所表现出的中国古诗词的无穷魅力!
文人创作中为何要用“含蓄”?因为“含蓄”的表达可以让读者更好的参与到作品再创作中来,使人获得“思之得之”的乐趣。那么,是不是铺陈直叙,直接抒情就不好呢?当然不是。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汉乐府《十五从军行》等作品都是直接抒情的典范。作者根据不同的抒情要求直接表达狂喜、痛恨之情并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样是作品名传千古!其中“美味”品读便知。
“意”,思想感情。“境”,与生活相联系的艺术形象。“意境”:艺术家主观精神美和客观现实美相融,并通过独创的艺术构思,运用巧妙的艺术手段和语言,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1]
在引导学生学习《荷塘月色》时,我就把重点放在欣赏意境美上,就是要把作者 “难写之景”,“言外之意”恰切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要让学生想象出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那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淡雅。“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亭”字不正像一位跳芭蕾的姑娘旋转着她美丽的舞裙吗?这舞女不正像朱自清眼中盛开着的荷花吗?带着这些美的想象,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记忆,从而加强了对《荷塘月色》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作者彷徨复杂的心情,了解他在对美景的描摹中排遣哀怨的原委,引导学生考虑“月色中的不合谐音”,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西洲曲》,理解思乡、伤国的意境美。
品朱自清散文意境美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以美益智”(学生在想像中捕捉、揣摩作品的形象时,创造性因素也深入其中,一个以美为基础的把握世界、开启智慧的过程就这样开始了。)“以美启善”(高尔基语:“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所以美是激发善的良药。)“以美悦人”(使人生产审美愉悦,提高个人修养,使学生爱“美”、赏“美”,以求其品格的完美。)我们渴望以阅读为契机,利用未来教育的新思路,让学生动起来,在做中学,去欣赏美。
清人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想必大家不会忘记他对“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的精辟论断,一语道出“意境”之奥妙!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语文老师不仅要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注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达课文所展现的美;同时还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审美环境,诸如,教室的布置,课堂气氛的渲染,教学设计的生动活泼等,使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好习惯”。[2]一旦学生开始爱好美,并且逐渐养成了审美的好习惯,他们就会“为自己开辟道路,从日常的现实走向审美的现实,从纯粹的生命感走向美感。”[3]这才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最高目的。
[1]许理绚,夏太富.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56.
[2][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朱光潜译.2008.50.
[3][德国]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南京:艺林出版社,张玉能译.2009.80.
陈佳彦/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
(责任编辑:刘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