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树立科学的备课观

2011-04-03 09:04:05房艳梅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14期
关键词:预设探究生活

● 房艳梅

教师应树立科学的备课观

● 房艳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更是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1]要真正在教学中体现“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理念,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树立新的备课观念,使备课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同时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一、树立“预设”与“生成”有机整合的备课理念

一节课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是什么,一节课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大约需要多长时间,适合采用怎样的互动方式,这些问题都要认真思考,做好预设。没有预设,盲目的走上讲台,信马由缰似的展开教学,是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的。但教学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着不同生活经验、丰富情感和个性差异的人,这使得任何高明的教师都无法完全准确地预测教学情景的发生,教学过程不可能一切都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教育家叶澜先生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还要有动态生成的理念。所谓“生成”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在生成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学生主动探索和交往的欲望,满足他们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

预设与生成是精彩课堂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经常有不同的设想,不同的推进思路,做好几手准备,以利于灵活应变,给课堂生成留出空间。比如阅读教学,教师在备课时既要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又要为学生对课文的多元化解读留下空间;既要设计提问,又要在提问时根据学生答问情况灵活的启发引导,不拘泥于标准答案,还要为学生自由提问留出时间;既要预设教学的基本环节,使教学按照一定的思路和线索进行,但当教学中出现教师预料之外的情况时,教师又要灵活调整原先的预设,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和学生一起灵活的推进教学过程。有弹性的预设,才能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树立“以学定教”的备课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健康地、主动地、可持续地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树立“以学定教”的理念,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体验、经验、差异、困惑等,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活动,各尽其长,各有所得,才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教师在备课时要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首先要求教师转换角色,由居高临下的“知识权威”、“教学过程的主宰者”转变为和学生平等的、共同发展的“合作学习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体验者”。正如当代著名教育家李吉林所说的,我们要用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情感,儿童的心理,构筑我们的内心世界[2]。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只有将自己置于学生位置,换位体验学生的感受,了解和揣摩学生心理,才能从学生的视角去思考问题、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双方的一种知识互动、感情交流、心理共振的过程。

为了更充分的了解学生,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参与到备课中来,平等的和学生沟通、交流,共同备课。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将不同程度的学生代表请到办公室,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和要求。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备课已经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环节。对教师来说,师生合作可以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从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地从学情出发,确定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分层教学教案,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树立生活化的备课理念

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重视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促进课程内容的实用化,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将“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与三方面的沟通: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3]

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首先要求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从生活中搜集教学资料。应该说,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勤于积累,就能够拥有大量“为我所用”的资料。李吉林老师为了上好作文课,“走向田野、小河,走向大棚,攀上小丘,低头寻觅,放眼远眺……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川田野都被搜索到我的视野中,跳动在我的思维空间里,唤起我无限美好的遐想,最终酝酿出一个个观察情境的精美设计。”[4]正是因为李吉林老师走向生活,才有了丰富的来自生活的作文教学构思。此外,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从生活中搜集相关信息资料,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素材,因为贴近学生实际,也是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

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还要分析教材,有目的地筛选相关资料信息并灵活融入到教学设计中。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引进来”就是引进生活世界的内容,用鲜活的生活世界素材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将教学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或者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把握。“走出去”就是打破学校教育的封闭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生活,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服务于生活。

四、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实践证明,单纯的知识教育已不能造就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注重过程,倡导“发现学习法”,主张教师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目的是使学生“不仅知道完整的结果,而且要追溯达到结果的步骤(方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早已提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我国传统的学习方式以教师讲授、机械训练为主,学生成为接受灌输的对象,被剥夺了学习的自主权,严重影响了学生能力及个性的全面发展。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改变以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教学程序的设计者,情境的创设者,思维的启迪者、方法引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在备课时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造性,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与问题,善于“放权”,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放权”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一些教师没有把握好这种辩证关系,该讲的不敢讲了,该示范的不敢示范了,放任学生自由去“探究”,学生有不妥当的地方,也不知该不该纠正了,这必然由教师中心走向另一个极端。

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排斥和拒绝接受学习。接受学习并不等同于机械学习,只要教师所讲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学习动机,学生完全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探究、合作学习如果流于形式,同样可能导致机械学习。因此,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吉林.李吉林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

[4]李吉林.教师与教育创新[J].教育家,2007,(1).

房艳梅/安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

(责任编辑:刘君玲)

猜你喜欢
预设探究生活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等数学(2018年11期)2018-02-16 07:47:42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无厘头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