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生态分析

2011-04-03 01:01:28○刘
党政论坛 2011年9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价值体系核心

○刘 灿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生态分析

○刘 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处于主导地位。诚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一定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但一定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亦不可能脱离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而孤立进行。一定的文化生态总是造就着与之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从深层次意义上来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表现出的正是在深刻把握当前我国国内外文化生态基础上的一种文化自觉。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西方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中国,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和活跃。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大潮和全球化浪潮冲刷之下,过去只有“八大样板戏”式的僵化、封闭的文化生态已被打破,以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为载体,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等在文化舞台上扮演着日趋重要的角色。新形势下,多元文化冲突日趋激烈化、不同文化碰撞日益碎片化、文化发展日渐快餐化、对外文化交流失衡化现象日趋明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着更加复杂与多变的文化生态。

一、多元文化冲突日趋激烈化

面对新的形势,中国的当代文化及国人价值观已不可能在一个孤立封闭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无论是文化的发展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都必须置于全球化、市场化、现代化及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正视多元文化交锋日趋激烈的事实来进行。

1.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

按照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其文化发展过程中都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为了增强公民对本国和本民族的认同感,它需要维护自身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外部世界所带来的种种压力与挑战,它又需要借鉴外来文化发展自己。这样,两种文化相遇后冲突也就在所难免。自近代以来,中国本土文化逐渐落后于西方文化,当中国国门被外国的坚船利炮打开,西方文化也随之如潮水般涌入。改革开放后,以跨国公司、新兴媒介等为载体,其势头更加猛烈。面对纷至沓来的西方文化,在如何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上,产生了全盘西化论、文化本位论和综合创新论等不同论调。全盘西化论者认为,我们应坚持“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理念,对西方文化不加选择的全方位引进,让先进的西方文化全面冲击中国。甚至有偏激论者认为,中国要想实现现代化“需要三百年殖民”。这种借文化之名贩卖西方价值观念的做法,极大地解构着当前国人的价值观念,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十分不利的。文化本位论者则认为,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信仰危机、道德失范、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都可以通过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的复兴加以解决。舍此,别无它法。在现代化语境下,我们批判地吸收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尚可,但若完全恢复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恐怕于理论和实践都是行不通的。综合创新论者则提出“主动吸收世界的先进文化成就,同时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发扬固有的优秀传统,创造自己的新文化,争取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文化综合创新论以毛泽东的“古今中外法”为基础,“立足于多维广阔的文化背景,超越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简单思维模式,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展示了中国新文化建设的可供操作的具体思路”。当前,文化综合创新的关键是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标杆,积极寻找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契合点。同时,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发生冲突时,发挥其“调节器”的作用,防止在文化冲突中产生的价值混乱与信仰迷失。

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自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一直未能很好地完成。当前的许多文化观念也是与市场化、现代化不相适应的,“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还在影响着人们”。社会上,披着传统文化外衣的“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随处可见。与此同时,在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影响下,“儒化中国”、“儒家社会主义”等思潮正悄然出现。儒化论者们把儒学说成指导人类现代化的唯一“圣道”。并且,他们力图把儒学宗教化,鼓吹建立“儒教”,并主张定“儒教”为“国教”,使之成为中国的“文化权力中心”,更有甚者提出所谓“儒家议会三院制”来设计未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之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评价法国“封建的社会主义”时曾指出:“这样就产生了封建的社会主义,半是挽歌,半是谤文;半是过去的回音,半是未来的恫吓;它有时也能用辛辣、俏皮而尖刻的评论刺中资产阶级的心,但是它由于完全不能理解现代历史的进程而总是令人感到可笑。为了拉拢人民,贵族们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做旗帜来挥舞。但是,每当人民跟着他们走的时候,都发现他们的臀部带有旧的封建纹章,于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以此来评判当今中国所谓“儒家社会主义”也不可谓不恰当。与儒化论者相反的是彻底重建论者。他们认为,立足于当今世界潮流和现代化进程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其总体上已无可取之处,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彻底的批判与颠覆。这种观点也缺乏科学的依据,因为人们总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当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要注重从深厚的传统文化之中汲取养料,同时也要防止走向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归。

3.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

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中的人文知识分子所创造、传播的文化;大众文化则是以大众消费为对象,通过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等所传播的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本应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精英文化源于大众生活,需要大众的参与;而大众文化的盲目性、自发性则需要精英文化的引领。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精英文化依靠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强势地位,一直把持着文化领域的主动权,引领并规定着大众文化的发展。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理念逐渐渗透到文化领域,文化的商业性、娱乐性日益增强,意识形态在文化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也已不复存在。与此同时,以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介为载体,大众文化迅速占领人们的日常生活:各种选秀、相亲节目,泡沫剧等充斥着荧屏;微博、博客、QQ等成为人们展示自我的新场所;各式各样的政治笑话等有意识的戏谑精英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广泛流传于网络世界中。与大众文化一路高歌猛进相比,精英文化由于对社会现实问题解答的乏力正逐渐丧失着大众的阵地。当前,我们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等,从文化视角来说正是要调解各种文化,尤其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间的冲突,以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轴线,弥合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间的裂痕,使社会各阶层达成有效共识,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事,相反,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到大众生活中去,使大众真正理解它、认同它、执行它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应把握的真谛。

二、不同文化碰撞日益碎片化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当一个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时,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特征就是各领域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价值观已被否定,而新的、真正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价值体系却迟迟未能建立,由此产生的文化真空和价值空白便经不起市场经济大潮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文化碎片化、价值观混乱的现象便也不足为奇。而网络等新兴载体的出现,并未修复这种文化的断裂与真空。相反,以网络等新兴媒介为载体滋生的流行文化、娱乐文化等正日趋消解着主流文化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并制造着更多的碎片。以新兴的微博为例,百余字的信息即时分享平台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个“微空间”里,从政坛精英、明星大腕到普通百姓,任何人都可以被随时关注,任何人的言行也都可能被马上转发、放大。可以说,微博正利用着人们碎片化的时间分割着我们的文化、思维与生活。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就个人而言,我们被一些矛盾、零散的形象所包围,旧的观念受到考验,注入我们脑海的是支离破碎的弹片。”西方社会虽然也经历着文化多元的时代,但其多元背后却有一个强大的价值系统作支撑。因此,各种文化以这一价值体系为主轴,相互交流、融合,并未异化为碎片。而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作支撑的多元文化,只能是碎片化的文化。在碎片化的文化世界里,虽然我们可以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主义与思潮,但由于缺乏有效、合理的核心价值体系作指引,我们面对的越多,可能产生的“无根”感就越强,尤其是在缺乏有效监管的网络世界里更是如此。长此以往,最终产生的将是人们精神家园的失落与现实社会的无序。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前,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基于对多元文化碰撞过程中价值迷失所导致的文化碎片化状况的深刻反思。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轴,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从而最大限度地达成各种文化间的共识,应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所必须把握的中心环节。

三、文化发展日渐快餐化

文化快餐化体现了消费主义思潮对文化领域的侵蚀,其实质是以满足大众消费需要为前提而体现的文化的通俗化、快速化。按照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就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启动阶段;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这个门槛,人们对文化的消费则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年均9.8%的增速,200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已突破3000美元,我国国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旺盛。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却已经很少有耐心和时间去阅读厚厚的经典,花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知识成为众多现代人的期望;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各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广播、影视、出版等行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需要把握、甚至迎合大众的心理,这样一来,其产品的文化内涵势必大打折扣。而大学里日盛的浮躁之风也客观上加剧了文化的快餐化。

在缺乏厚重的历史感和深层次价值积淀的条件下,文化快餐化现象离开了文化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本来目的,日渐偏离了文化的真正内涵。在各种目的的驱使下,一场又一场的雷人秀你方唱罢我登场。网民及大众传媒对某些重大问题不假思索的轻信、炒作助长着日盛的浮躁之风;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等依靠网络迅速走红,一次次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各种解读经典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多,而经典本身销量却不见涨的现象发人深省。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最广受我国读者喜欢的杂志是《读者》,其次是《知音》,第三是《家庭》,然后依次是《青年文摘》、《家庭医生》等”,国民阅读“浅化”趋势日益明显。在没有多少精神营养的快餐文化影响下,“跟着感觉走”、“告别崇高”等已成为不少人的人生信条,价值信仰的迷茫、意义世界的失落似乎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

面对一场又一场价值迷失所带来的无聊狂欢,我们需要更加深入细致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真正灌注到文化之中,以期扭转文化快餐化所带来的时代价值空场和文化市场的无序与茫然状态。

四、对外文化交流的失衡化

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们的视野得以开阔,不同的文化得以相互交流和彼此借鉴。但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依靠其在网络、影视等流行文化上的制高点,把持着文化交流的主动权,恣意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倾销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肯德基、可口可乐等包含美国文化元素的产品早已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美国文化产品每年的出口额已经超过汽车、航空等行业而成为支撑其强国地位的一大支柱;而去年上映的3D大片《阿凡达》在赢得全球一片掌声的同时,更让全世界看到了美国依靠其文化产品输出其主流价值观的能力。这种文化交流中的不平衡性,形成了发达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使得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文化话语权面临巨大威胁与挑战。

当前,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严重“入超”,“文化赤字”很大。2010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900344种次、885.16万册(份)、3437.72万美元,进口图书、报纸、期刊811265种次、2794.53万册(份)、24505.27万美元,进口额是出口额的7倍之多;累计出口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61.11万美元,进口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则高达6527.06万美元,进口额是出口额的100多倍!

面对这种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性,德国学者迪特·森格哈斯在评价新加坡等国倡导的所谓“亚洲价值观”时曾指出:“所谓亚洲价值观的宣传,实际上乃是一些社会群众进行的一种违背意愿的、掩护退却的战斗。”那么我们所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否也如迪特·森格哈斯所说仅仅是一种“掩护退却的战斗”呢?当前,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方面确实是为了应对国内外各种思潮,尤其是强大的外来思想文化所给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巨大压力;但更为重要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深刻把握国内外思想文化动向基础上的一种文化自觉行为。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毛泽东所强调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与邓小平所强调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始终代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其内在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新的形势下,面对对外文化交流的劣势地位,我们也只有从更加积极,而不仅仅是消极防御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才能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动权、提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制高点,从而才能筑起有效抵御各种外来文化思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侵蚀的坚固长城。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面对多元文化冲突日趋激烈化、不同文化碰撞日益碎片化、文化发展日渐快餐化、对外文化交流失衡化的文化生态,我们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文化思潮方针不动摇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尊重不同文化的意见,善于倾听不同文化的声音,摒弃那种非己必伐的阶级斗争思维,努力营造“尊重多样,包容差异”的良好文化环境。唯有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增强对不同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也才能真正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 李海生)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价值体系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