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校园暴力发展趋势与非制度性因素分析

2011-04-02 22:20罗贵明
当代青年研究 2011年10期
关键词:暴力事件暴力漫画

◎罗贵明

日本校园暴力发展趋势与非制度性因素分析

◎罗贵明

日本校园暴力发生率居高不下,恶性暴力事件频频出现,校园暴力趋向低龄化,攻击教师的暴力事件逐年递增。日本校园暴力事件高发影响因素,其中既有制度性因素的作用,更有非制度性因素的影响。本文梳理了日本校园暴力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日本社会的非制度性因素对日本校园暴力的影响。

日本 校园暴力 发展趋势 非制度性因素

日本校园暴力高发由来已久,尤其近几年,校园暴力事件更是连创历史记录。为应对校园暴力事件的频频发生,日本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日本政府治理校园暴力,往往从事件表面追究原因,甚而组织公众公开辩论,而忽略了其真正的内在因素。本文简略概括了近年来日本校园暴力的发展趋势,并从日本历史文化等内在的、非制度性的因素来分析日本校园暴力的发生原因。

一、日本校园暴力发展趋势

(一)恶性暴力事件频频出现

近年来,日本校园杀害他人、自杀等形式的恶性暴力事件频频出现,许多还是连续伤害事件。1997年11月,日本松阪市一所中学里,一名女生在与另一名女生争斗中,当众掏刀杀死对方。2003年7月,长崎市一名12岁男孩劫持一名4岁男童,并把男童从车库屋顶推下致其死亡;冲绳一名14岁男孩打死一名13岁同学。2004年6月,日本南部佐世保市一名11岁小学女生在教室与同班同学争吵时用刀杀死对方。2005年6月,日本南部山口县一名高中生向教室投掷一个内装火药的玻璃瓶,导致57名学生受伤。

(二)校园暴力走向低龄化

日本校园暴力出现了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校园暴力实施者年龄趋向低龄化,二是暴力受害者以低龄化为主。2007年,从日本各类学校暴力总数来看,小学为5214余起,初中为36803余起,高中为10739余起;从增长幅度来看,高中为5%,初中为20%,而小学则高达37%,低龄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到了2009年,日本文部省发布了以全国小学、初中、高中在校生为对象进行的《2009年度问题行动调查》结果,发现校园暴力行为与去年相比再增1300件,达到6万913件,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暴力行为小学7115件(比去年增加了631件),初中43715件(增加961件),高中18300件(减少297件),小学、初中校园暴力行为显著增加。

(三)攻击教师暴力行为增多

针对教师的校园暴力行为也呈上升趋势。2006年日本文部省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度仅日本全国公立小学儿童殴打教师的暴力事件就比2004年度增加了38%,达到464起。2007年全日本中小学学生殴打教师的暴力事件为6959起,2008年上升为8120件,2009年更是高达8304起。攻击教师的暴力事件使中小学老师人人自危,而个别恶劣者更是直接杀害教师。2005年2月14日,大阪寝屋川市一名少年手持菜刀闯入曾经就读的小学,在运动场上刺死1名男教师后又连续刺伤两名女教师。

二、日本校园暴力非制度性因素分析

(一)崇尚自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日本由于其先天的地理环境,资源缺乏,生存空间有限,历史上又屡遭火山地震的毁灭性打击,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岛国文化,形成了日本狭隘、自私、追求完美和追求自我毁灭的自杀文化。①日本人的自杀风气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因素,幕府时代的武士以自杀为人生的一大追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自杀、毁灭为主导的价值观更是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价值观里,自杀是一种值得大家称许的美好行为。日本人崇尚自杀,认为若采取大家称许的自杀方式,如剖腹,就可以弥补自己所犯的一切过错,重新获得良好的声誉。从12世纪前就存在乃至流行至今的武士道本质上就是一种极端的死亡之道,而自杀训练更是每位武士所必需修练的科目。

日本的自杀价值观在日本的语言文字中得到了一种夸张的表现。日本早期学习中国文化,后期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东西方文化不断冲突,文化中充满了矛盾与斗争。在自杀文化主导下,日本的语言文字中充满了各种自杀、破坏、毁灭的的字眼,日语中关于自杀、破坏、暴力的词汇之多,是当今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无可比拟的。同时,日本的文艺作品更是以自杀为美。在日本各个时代中,以自杀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日本文学史上流传下来的名著中,很大一部分充斥着暴力和自杀,许多作品的结局也都是主人公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从古至今,日本人标榜、渲染自杀,英雄人物作为榜样的自杀史不绝书。日本的文学艺术家对自杀情有独钟,许多艺术家不但认为忠勇壮烈的自杀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而且自己本身也是以自杀的方式告别世界,如在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中,自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川端康成本人最后也是选择自杀离开世界。

日本自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是校园暴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孩子模仿历史上英雄人物的自杀行为体验自杀或杀害他人。1997年2—5月在神户发生的连续伤害杀人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一个年仅14岁的学生连续杀害2人,重伤3人,被杀害者皆为小学生。凶手杀人后给报社发出让人难于理解的含有“酒、鬼、蔷薇、圣斗”等文字和图案的文告。②这件事之后日本文部省牵头在许多学校进行了心理调查,发现在对是否曾经想到过杀人这一问题,居然有五成以上的中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并有学生匿名称是杀人犯的爱好者。

(二)追求自我的个人化心理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一种独特、极端的个人化心理文化。个人心理文化过分强调自我中心,生活中表现为两种极端形式,一是极端的自我膨胀,缺少自我控制力,对任何事情都不胆怯,常常出现冲动、无动机犯罪;另一个是极端的自我萎缩,缺乏梦想与希望,对任何事情都不负责任,随意毁坏公共财产,攻击他人。在个人化心理文化下,青少年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心理脆弱,自私任性,缺乏理解和包容心,缺少社会责任,经常突然拒绝上学,突然自杀和杀人。而成年人则抛弃了传统大家庭的观念,家庭成员关系也变得更为松散,未婚同居增多,离婚更为草率。③

在追求自我的个人化心理文化影响下,许多日本人看待历史,形成了一种奇特的自我中心视角,喜欢把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无限夸大,而把对自己不利的一面无限缩小。这种畸形的个人化心理文化首先影响的就是传统的家庭结构。日本传统的家庭结构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经济的发展,物质上的富有,追求时尚个人生活而形成的个人化心理文化也带来传统家庭结构的解体,形成了以年轻夫妻和孩子为主体的新型家庭结构。在这种新型的家庭里,孩子少,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家教松懈。日本社会的快节奏导致大部分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缺少足够的时间来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孩子放学回到家只能躲到自己独立的房间,与家庭成员的交流减少,缺少玩伴,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当这种孤独的、郁闷的情绪无处发泄的时候,而父母又因为某种原因责备了孩子,孩子就很容易向比自己弱小的人发泄不满,欺负他人甚至出现暴力行为。

同时,许多年轻的父母缺乏与孩子沟通的技巧,不懂得如何与孩子做情感上的交流。家教方式粗暴,崇尚暴力教育,不给孩子说理的机会,给孩子形成一种用暴力来处理问题的简单思维定式,很容易养成自我中心,唯我独尊的性格。这种性格的孩子缺乏自我控制力,崇拜暴力,行为蛮横,无事生非,与同学相处稍不顺意就突然发作,攻击他人,个别极端者甚至直接杀人。如1998年6月,冈山县发生了震惊日本社会的“金属球棒杀人事件”。冈山县的一名高中生因与同学争吵而大打出手,用金属球棒对四位同学连续击打,致使四名同学均负重伤。该高中生逃回家中因担心母亲询问、责骂,又用同一金属球棒亲手把母亲杀死。

(三)排斥异质的集团主义文化

在日本的社会文化中,排斥异质的集团主义文化非常盛行。集团主义文化否定自我,排斥异质,强调绝对的统一。日本的地理环境要求团体密切合作,通力对外,日本人的社会行为准则和心理趋向具有明显的内外有别的特征,对内聚合,对外排斥,集团内部形成强烈的内聚力,对外则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竞争意识,更多时候甚至采取敌视的态度。在某个团体中,言行举止、性格比较特别的成员,如个子小,长相不好,家庭贫困等,常常成为众人嘲笑、欺负的对象。

日本集团主义文化在学校管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集团主义文化影响下,日本的学校普遍实行集团主义教育管理体制,论资排辈,等级分明,这是日本整个教育体制的一大特色。在集团主义教育管理体制下,名目繁多的强制性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危害。日本中小学生的着装、生活、学习、课外活动等几乎所有领域都被各种苛刻的规章制度规范着。所有学生统一着装、生活、学习以及进行各种活动,学生们没有自我,个性被压制,心理极端压抑。日本经济高度繁荣,物质生活富裕的青少年迫切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追求个性发展,希望表现自我。但是已有的集团主义教育管理制度严格地限制着他们,很多学生体验到的学校生活充满了压抑、紧张和痛苦,与他们的预想相去甚远。因此,学校集团主义教育管理体制在造就统一性、规范性和封闭性的同时,也造就了众多学生的逆反心理,逃学、欺侮同学、破坏公共财物、攻击教师,甚至用自杀来反抗校规,这些现象在日本中小学屡屡发生。

集团主义文化的另一个影响就是日本中小学“群体欺负人”现象。近年来日本中小学接连出现群体联合欺负其他同学,被欺负学生因为不堪受欺而自杀的情况。在2006年11月12日早晨6点40左右,大阪市一位初一12岁女生从8楼的自家阳台上跳下,当场身亡。根据同年级学生反映,该女生一直身体不好,个头比较矮小,体育课成绩不太理想。在学校里,经常被许多同学联合嘲笑责骂,甚至有高年级的女生互相发短信,要联合起来集体欺负该女生,该女生感觉自己无法抵抗,于是选择自杀来逃避。④

(四)充满暴力的非主流文化

在日本,由于经济的高度发达,借助各种现代先进传媒技术,以漫画、动画、电子游戏、网络游戏等作为载体的非主流文化空前发达,而这些非主流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与日本现代社会主流所倡导的价值观相冲突。这些非主流文化中,充斥着暴力、色情、世纪英雄等内容,把充满幻想的虚拟内容以极其真实的面貌出现在青少年面前,从而起到了引导、教唆青少年犯罪的重要作用。日本的电视频道有大量向所有民众公开播放的暴力节目和成人节目,许多影视明星在电视上现场表演各种攻击场面,如敲击别人的头部,击打别人的身体等,引起了众多学生的追捧。

日本是一个高度重视学历的社会,日本的考试素来有“考试地狱”之称。日本社会普遍认为好的学习成绩可以帮助读好的大学,从而未来可以拥有体面的职业和让人羡慕的地位。许多家庭在孩子还在小学阶段就高价聘请家庭老师辅导孩子的学习,更有甚者幼儿园就开始聘请家教。学习的高度竞争,父母忙于工作,缺少时间与孩子情感交流,导致日本学生普遍选择看漫画、玩游戏释放心理压力。日本的色情漫画、成人影片遍地都是,政府允许色情漫画公开合法存在,孩子可以轻易地获得这些色情暴力漫画和影片。在观看漫画的过程中,孩子不但认为那些暴力行为是合理的,同时也在生活中进行模仿。如2006年一项针对日本8所小学、23所初中、5所高中的1.3万名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欺负人不是坏事,因为他们通过漫画和电视所了解的武士道精神要求人人自强,被欺负的人才有问题。“酒、鬼、蔷薇、圣斗”事件后,警方在搜索杀人犯的房间时,发现了多达上千本的色情漫画、色情影片和暴力漫画、暴力影片。2005年两段记录日本中学欺侮事件的录像在网上广为流传,引起民众抗议浪潮。这两段录像分别长约30秒,其中的受害者是同一名男学生。他先是在学校旁的公共汽车站被十几个同学围殴,后又在教室里被一名女学生辱骂,旁边的同学不仅不劝阻,还掏出手机拍摄。事后记者采访事发地公立札幌白陵高中的当事学生,这些学生说电视里就是这样演的。

“酒、鬼、蔷薇、圣斗”以及其后一系列暴力事件让日本各界开始重新思考这些影片、漫画对中小学生具有的教育影响和政府关于这类影片、漫画的宽松政策,以及政府是否仅因这些影片能够带来巨额经济效益就允许它们合法存在。

注:

①李建军.历史文化因素与日本人的自杀行为[J].思想战线,2007,33(6):60-66.

②http://baike.baidu.com/view/3114738.htm.

③尚会鹏.日本社会的个人化:心理文化视角的考察[J].日本学刊,2010(2):82-95.

④http://www.zjol.com.cn/05world/system/2006/11/16/007991137.shtml.

责任编辑 有 明

D432.7

A

宜春学院师范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暴力事件暴力漫画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暴力云与送子鹳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向暴力宣战
社会戾气背景下极端暴力事件的影响因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