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年 湖
《魏晋五言诗研究》评介
于 年 湖
宗白华先生曾说,汉末魏晋六朝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1](P208)这一说法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也激发了学者们对这一时期艺术的探究。王今晖博士的新著《魏晋五言诗研究》[2],就以睿智的见解和精妙的赏析很好的阐释了魏晋时代的“艺术精神”在诗歌方面的具体表现。依笔者所见,此书的睿见与妙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五言诗取代四言诗是诗歌体式的一次变革,一次飞跃。魏晋时期是五言诗的奠基期。五言诗经由魏晋时期的奠基,从此蓬勃发展,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极富生命力的一种体式。要研究五言诗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魏晋时期无疑是一个重要环节。五言诗也是魏晋诗坛上运用最广泛、成就最突出的一种诗体。研究魏晋文学,特别是魏晋的诗歌创作、诗学思想,五言诗都占有首要的地位。因此,后代许多文人学者都相当重视魏晋时期的五言诗作,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也颇多见地,值得后人珍视和借鉴。但前人的研究或欠全面系统,或显得比较简略。尤其是对五言诗在艺术表现上的诸多特点,如声韵、句章、修辞、意象等方面,未能作深入、细致的探讨。这就给后人留下了一些研究的空间和余地。《魏晋五言诗研究》一书对魏晋五言诗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可以说正好填补了这些空间和余地,从课题选择的角度来说价值颇高。
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来说,诗歌文本是研究的基础。《魏晋五言诗研究》的作者十分重视对魏晋五言诗的文本分析,不仅以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为文本依据,还搜集了逯书中缺收的不少五言诗作。对于自汉至晋五言诗的各类作品,如有署名的文人诗、无署名的文人诗、杂歌谣辞、乐府歌辞等全部作为研究对象。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作品做到了字字读、句句析,因此所得出的结论是令人信服的。如该书下编“表现论”中,对于魏晋五言诗的字法分析,借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五言诗句中的叠字、双声叠韵字、虚字、实字的运用进行细致的词性分析。认为叠字与双声叠韵字的大量使用,体现了魏晋诗人观察外物的细致和驾驭语言的能力;虚字的普遍使用,是魏晋五言诗古朴浑茫风格得以形成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五言诗特有的句式节奏,使实字在诗句中具体位置的安排上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性等等。这些结论都是建立在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基础之上,避免了凿空和虚泛。
本书在体系建构上也颇具特点,运用了纵向和横向两个视角,纵横结合。在纵向上,首先在“引言”中,从长时段的角度,论述了五言诗体的确立及五言诗形成的原因,接着在上编“发展论”中,对建安、正始、西晋和东晋四个阶段五言诗的具体创作情况,做出统计和总结。主要从宏观上把握五言诗的发展情况,着重探讨五言诗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受到的诸如社会环境、哲学思潮、诗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在横向上,主要着眼于魏晋五言诗的艺术表现,从声韵、句章、修辞和意象四个方面,探讨了魏晋五言诗在艺术表现上的主要特点。在声律篇中,着重分析声律和用韵情况;在章句篇中,对字、句、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尤其是前人较少论及的起、结句艺术和组诗艺术;在辞格篇中,针对魏晋五言诗中最常见的比兴、对偶和用典进行了分析;在意象篇中,对魏晋五言诗的意象类型、意象组合、意象功能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
本书不论是在纵向上,还是在横向上,都有一些自己独到的体悟和见解。纵向方面如在论述五言诗形成的多元的、复杂的原因时,特别强调起关键作用的是合文思维方式以及由此导致的双音词的大量产生。五言诗从产生到确立经过了一段缓慢的历程,个中原因也是复杂的。其中有三点尤其重要:一是汉语词汇的双音化,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二是五言生发于民间歌谣谚语,依托乐府而发展,但在乐府中又长期处于“俳谐倡乐”[3](P179)的地位;三是汉代文人功利主义的诗学观和《诗经》的经学化,束缚了文人的创新意识。再如在论述西晋五言诗时指出:西晋的诗歌重在言情,这些言情的诗歌,使用的主要是五言诗体式。西晋的五言诗扩大了言情的范围,抒情功能得到了加强,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很大的提高。横向方面如在论述魏晋五言诗的声律时认为,西晋时期五言诗粘式律结构的增加,东晋五言诗篇幅上的趋短以及完全合律的绝句的出现,在创作实践上为南朝沈约声律说的提出创造了条件。再如在论述魏晋五言诗的章法时指出,魏晋五言诗的最大特点是主题突出,结构完整,重视诗歌的完整性,尤其是层次间横向的联系等。
当然,该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在下编论及魏晋五言诗的艺术表现问题上,若能更多结合其他诗体与五言诗体进行比较研究,无疑将使该课题的研究更加完善。
[1]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A].美学散步[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王今晖.魏晋五言诗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挚虞.文章流别论[A].张明高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