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锡 宝
(青岛大学 国际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青岛本土优势的竞争优势研究
张 锡 宝
(青岛大学 国际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从竞争优势的研究视角出发,可以发现,中西合璧的“蓝色文化资本”是青岛这个“品牌之都”的知名品牌崛起、社会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根本原因所在。而要进一步提升强化这种独特蓝色文化资本的竞争优势,就非常有必要采取措施发扬光大青岛本土传统的儒家文化。
本土优势;国际视野;蓝色文化资本;蓝色经济区;品牌之都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大背景下,青岛无时无刻不在与省内外的兄弟城市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沿海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青岛取得了骄人的社会经济发展成绩。但是,在全国的发展格局中,我们北有“环渤海”、南有“长三角”;山东正面临着兄弟省市的“南北夹击”,而作为山东龙头的青岛市更是首当其冲。即便是近期获批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我们也并非“独此一家”——在此之后,国务院又正式批复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广东省的“海洋经济区发展规划”据信也即将获批。因而,对青岛本土优势的研究,也必须从竞争的视角来展开。而在竞争中胜出,依靠的是自身内在的竞争优势。所谓竞争优势,指的是一个实体所具有的、在较长时间内不能被竞争对手所复制或模仿的独特优势,竞争优势使得该实体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力压群芳进而脱颖而出[1]。
对青岛本土优势的研究,毫无疑问必须是对青岛所具有的独特竞争优势的研究,其着眼点应该是如何认识、挖掘、发挥这些竞争优势,促进青岛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从而在与其它城市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因而,本研究将对青岛本土优势中的竞争优势进行探讨,并就如何充分发挥这些竞争优势,促进青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主要对青岛本土优势中具有竞争优势的文化元素进行探讨。一方面从青岛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蓝色文化资本优势,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青岛的蓝色文化资本优势,进而支持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另一方面,从青岛区域内历史文化古迹着眼,探讨如何与青岛的海洋旅游结合起来,形成具有较高文化含量的海洋、历史文化旅游格局,进一步提升青岛旅游业的档次并促进其发展。
在此讨论“蓝色”这个概念当然是与“蓝色经济区”相关的。我们的讨论也从“蓝色经济”开始。什么是蓝色经济?美国国会将其定义为由水和水体所产生或派生而来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活动,由于水的蓝色的,所以称之为蓝色经济;其中的水既包括淡水,也包括海水[2]。在国内,蓝色经济这个提法在上个世纪建设“海上山东”时就有提及,显然它不考虑淡水,而只涉及到海水。从后来一些专家提出的“蓝色经济”[3]、“蓝色国土”[4]、“蓝色产业聚集带”[5]等相关概念来看,同样只涉及海水和海洋。从目前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有关报到和资料来看,“蓝色”显然也只涉及海水和海洋。
在本研究中,我们也采用这种观点,即“蓝色”只涉及海水和海洋。在这些与“蓝色”有关的概念中(包括“蓝色经济区”在内),我们实际上所关注的,是人类如何更有效、更高效、更具有可持续性地开发、利用各种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指的是海洋为人类社会提供的赖以生存并有助于推动其发展的各种物质的、非物质的要素。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将海洋能够提供给现代人类社会的资源分为两大类:海洋硬资源和海洋软资源。所谓海洋“硬资源”,指的是海洋生物、海洋矿产、海底矿藏、海洋能量等海洋自然资源。这些海洋自然资源,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海洋资源。但是除此之外,海洋还为人类提供了许多“软资源”,比如,海洋空间给人类提供的航行、休闲、旅游等资源①海洋空间本身是有形的、物质的,是“硬”的;但它所提供给人类利用的资源是像航行、旅游、休闲这些无形的“软资源”。这就如同大学一样:大学本身是有形的,是“硬”的,但它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是无形的,是“软”的。。海洋软资源包括由海洋资源派生而来的衍生资源,如由海洋航行所带来的信息流、思想流、意识流、文化(价值观)等[6]。由此看来,青岛的文化,也与海洋(特别是海洋“软资源”)密切相关——海洋物流带来了西洋文化,西洋文化则与中国传统文化交锋、融合,形成了青岛独特的“蓝色文化”。
文化的现代概念起源于人类学。随后它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其定义也是多而繁杂。简单地讲,在国际文化研究文献中,文化主要有两个相关但又不同的概念。
第一个概念,是将文化与文明等同起来,即文化指的是先进的、文明的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7]。
第二个概念(也是在国际跨文化研究领域常用的概念),则指的是价值观(信仰或价值体系)——它影响乃至指挥人类的行为——文化因而又被称为“心灵的软件”[8]。所以,在这个概念中,文化指的是价值观以及反映的这些价值观的外在元素——包括行为规律、英雄(榜样)人物、礼仪、制度等,但其核心部分,是文化价值观。
在本研究中,文化的这两个概念都将用到,建设“文化青岛”也应该从文化的这两个概念入手。
在古典经济学中,资本是指人类生产的劳动工具。随着相关领域研究的深入,在国际上,一些学者转向研究其它形式的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相继提出了人力资本、天然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等概念,并探讨它们与经济发展或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其中,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这一概念是首先由布迪厄(Bourdieu)提出来的,并被用来解释社会阶层的形成,其分析单位是个人和群体。按照布迪厄的观点,文化资本指的是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及无形资产,它可以包含在个人的身心中,体现在外在的文化产品中,或是融合在制度中[9]。而将文化概念进一步提升为“文化资本”概念这一行为,在研究经济与发展的学者们看来,它着重强调的是:通过与物质资本相结合,文化资本能够对人类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起到持久、独特的推动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资本形式之一[10]。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文化资本这一概念来研究青岛的本土优势和文化青岛建设,原因有二。第一,正如前面所言,这种做法意味着我们认为它能够对人类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起到持久、独特的推动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资本形式之一,进而将文化的作用提高到了生产要素的水平上。第二,在生产要素的这个层面上,与传统的“硬要素”相比,文化资本这种“软要素”更能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建设“文化青岛”,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青岛文化,或者更确切地说,什么是青岛独特的文化,什么是青岛具有竞争优势的文化资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扬、光大青岛独特的文化资本,进而推进青岛市社会经济进一步持续、和谐地发展。因而,从竞争优势的视角对青岛的文化资本进行研究,对于指导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文化青岛”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文化的核心是指导人类行为的价值观(即思想意识)。什么是青岛独特的、具有竞争优势的本土文化?笔者以为,它就是在青岛近代史中,现代西方海洋文化价值观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价值观动态交锋、相互融合而形成的“蓝色文化”;而将这种独特的“蓝色文化”价值观应用到青岛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并用它来指导青岛人的行为与工作,便构成了青岛独特的“蓝色文化资本”。
现代西方海洋文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而形成的,其核心价值观包括:全球视野、扩张性、逐利性、科学性、创新性、进取性。在现代史中,正是这些核心价值观促成了西方国家能够率先崛起而成为世界强国。一些非西方国家也是在吸收了这种西方海洋文化资本而实现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崛起的。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它讲究的是中庸和谐、责任感、诚信厚道、谦虚稳健、真诚仁爱。
对于青岛“品牌城市”的崛起,已有不少探讨。然而,这些探讨都未能从根源上解释青岛的“品牌现象”——与全国其它城市相比,青岛人既没有江浙人那样精明,青岛也没有北京那样的政治中心地位(连个省会也不是),更没有上海那样的商业中心地位——相比较而言,青岛似乎没有什么竞争优势,但象海尔、海信、青啤等一批知名品牌却能集中崛起于青岛。这是为什么呢?
笔者以为,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蓝色文化资本优势青岛“品牌城市”崛起的根本原因所在,而这也就是青岛独特的文化资本优势所在。
一方面,山东是孔孟之乡,具有丰厚的儒家文化底蕴①历史上青岛地区属于齐国。但对当今青岛人影响最大的,还是儒家文化。原因有二:第一,历史上儒学几千年来被尊崇;第二,从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看山东、看青岛,同样是儒家文化最受注目。我国在海外办“孔子学院”便是很好的佐证。;另一方面,青岛又曾经是殖民地,很早就与西方列强进行通商贸易,现代西方海洋文化价值观也率先在此落地、生根、发芽。而这两种文化资本的冲撞与交融,造就了青岛独特的蓝色文化资本竞争优势——它既富有全球视野、扩张性、逐利性、科学性、创新性、进取性,又讲究中庸和谐、责任感、诚信厚道、谦虚稳健、真诚仁爱。这种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蓝色文化价值观深深地带入了青岛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的理念这中。青啤集团总裁金志国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最美味的鱼生长在咸水与淡水汇合的地方。”[11]这个比喻对青岛独特的文化资本优势做了一个生动的诠释。
从全球的范围内来看,我们也发现,二战之后,先是日本,继尔是亚洲“四小龙”,乃至当今中国的迅速崛起,都发生在“儒家文化圈”内,这进一步佐证了传统儒家文化与现代西洋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巨大、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动力。
当今世界是一个趋同和多样性并存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全球在经济、科技等方面逐渐走向大一统;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各民族在传统、文化方面呈现越来越显著的多样性——在当今世界各国,多元文化正在成为人类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主题之一。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当我们用全球眼光审视文化时,那种适应于科技、经济等“一刀切”的思路不可取。相反地,用世界眼光审视我们的文化资本优势,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从我们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根基中,发掘、光大那些具有我们民族独特性的文化元素,并培育成为我们持久的竞争优势。
我们文化资本的竞争优势是什么?那就是儒家文化思想体系。正如前面所言,纵观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地区)相继崛起,便是很好的佐证。这就是文化的世界视角——用世界眼光看文化,我们需要发掘、光大那些自己民族所特有的、具有竞争优势的民族文化元素,而非盲目地向西洋文化靠拢。
《功夫熊猫》、《功夫熊猫2》充满了中国文化元素,并在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创造了不菲的票房收入。这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然而,自从“新文化运动”以来,部分国人盲目崇洋,认为中华文化落后,西洋文化先进。结果就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儒家文化,我们自己并未保留下来多少。而日、韩、港、澳、台等国家(地区)反而保留得比我们还要多,现在连好莱坞也在大量使用中国文化元素了。这种现象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这种盲目崇洋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部分国人在自身民族传统与文化方面的不自信。与西洋文化相比,他们总是有种不自觉的自卑感。这种倾向,尤其在我国步入小康社会之后,是不可取的。
在文化方面,我们要做到不卑不亢。所谓“不卑”,就是指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要有充分的自信,这样就不会因为盲目崇洋而在文化上丧失自我;所谓“不亢”,就是在文化上我们也不能排外,而应发扬“海纳百川”的精神,利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契机,汲取外国文化中积极、正面、精华的成份。如此,则可以使青岛的“蓝色文化资本”发展壮大,为青岛的社会经济发展、为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动力。
既然青岛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蓝色文化资本是推动青岛社会经济持续、和谐发展的独特竞争优势,我们就应该采取措施进一步发展光大这种竞争优势,以使青岛在与兄弟城市的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
而在这其中,我们应该着重弘扬传统儒家文化资本及其价值观,以及发扬青岛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因为:
第一,伴随的现代市场经济传入我国,“西风东渐”,西方海洋文化价值观随之进入我国,并且在人们的心目中普遍处于强势地位。例如,我们说某人或某事很“洋气”,我们实际上指的是此人或此事很先进,领先潮流;而当我们说某人或某事很“土”时,我们实际上指的是此人或此事很落后,跟不上潮流。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扭转传统文化的弱势地位。
第二,现在我们的教育制度中,绝大多数课程所灌输的,都是体现西方海洋文化价值观的知识。尤其在经济管理类的课程中,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而我们几乎没有什么课程向学生灌输传统儒家的文化价值观。
第三,孔孟之乡、儒家文化底蕴丰厚,这是我们山东人的独特文化资本优势,是别的省市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因而我们必须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
第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洋为中用”的结果,但中为体、洋为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必须维护。
第五,发掘、宣传青岛的历史文化遗产,一方面可以促进青岛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见下面),另一方面也能为青岛找到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根基,使青岛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青岛”。
具体而言,笔者以为,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来光大、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第一,在中小学和干部的培训中增设国学必修课程,灌输弘扬“仁义礼智信”、中庸和谐、责任感、诚信厚道、谦虚稳健、真诚仁爱等传统儒家文化价值观。国学绝对不是务虚。正如前面所言,青岛“品牌城市”的崛起强有力地佐证了青岛中西合璧的蓝色文化资本的独特竞争优势。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灌输与弘扬,只有进一步强化青岛蓝色文化的竞争优势,是青岛社会经济持续和谐发展的源动力。
此外,这还有利于青岛社会经济健康、和谐、持续的发展。“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市场经济对财富的追求中,人们很容易失去精神上的自我。而失去精神自我的人极易变得不择手段、唯利是图,于是欺骗造假、贪污腐败等市场经济一些消极、负面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因而我们非常在必要从我们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渊源上找回这个精神自我,进而实现精神上的自我与物质上的自我相互制约,进而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就像道家的“阴阳”相伴相随、相克相生一样,达到一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境界,与法律法规一起,形成软硬并举的约束,促进青岛社会经济健康、和谐、持续的发展。
第二,从文化资本的物化形态上发扬光大传统儒家文化资本。所谓物化形态指的是能够体现文化儒家文化价值观的有形载体和标志物等。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生产包含青岛蓝色文化价值观的文化产品,比如在五四广场建立孔子像,举行祭孔仪式,建筑物采用传统风格等。
第三,在干部的考核作用制度上,也应该适量体现传统儒家文化价值观。例如,有的地方考核干部的指标之一,就是看他(她)的孝道如何。这都值得青岛借鉴。
第四,挖掘青岛的历史文化古迹,并将其与海洋旅游结合进来,统筹规划青岛市旅游业的发展,将青岛的旅游业打造成文化含量极高的文化旅游,进而为“文化青岛”的建设做出贡献。青岛可以进一步挖掘、开发的历史文化古迹有很多,如魏碑、即墨古城遗址、齐长城遗址、古胶莱运河等,甚至一座不起眼的石桥有上千年的历史,一棵槐树也有几百年的树龄。这些独特的遗产,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如果好好加以挖掘与开发,会使青岛的旅游业形成以海洋文化、传统历史文化为双核心,充分体现青岛独特蓝色文化资本的文化旅游业。
第五,利用对传统文化资本的发掘与弘扬,研究、宣传青岛人的历史文化根基,进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如果我们把眼光仅局限于青岛市区,通常会给人以“没历史、没文化”的“暴发户”之感①在国际上也有类似现象:许多欧洲人看不起美国人,就是他们认为美国“没历史、没文化”。。在达到小康乃至富有的生活水平之后,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会从自己的传统历史文化中寻找一种历史沧桑感、一种文化归属感,也就是要一种历史文化的精神寄托②韩国人将中医变成“韩医”,将一些中国历史人物也研究成了韩国人,虽然中国人觉得难以理解,但这也是出于他们这种对自己历史文化根基正名的精神需要。。快速发展的商品社会,如果没有历史文化根基,难免会有“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之感。根植于沉积丰厚的本土历史文化底蕴,才能造就一个具有历史归属感和文化凝聚力,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青岛”。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而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乃至胜出,一个城市就必须有意识地发掘、培育、光大自身所特有的竞争优势。本研究所探讨的“蓝色文化资本”优势正是青岛本土优势能够赋予其持久竞争优势的那些独特元素。这些优势,如果能够得到较好的挖掘与发扬,会使得青岛具有持续、和谐发展的后劲,在“南北夹击”的区域发展竞争格局中胜出。
“蓝色文化资本”优势不仅是青岛所特有的,它们还都处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链条的上游。而占据了上游就是占据了核心,占据了主动,占据了优势。“蓝色文化资本”优势则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文化青岛,为青岛人民创造一个既具现代气息,又根植于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充满人文关怀的工作生活环境。
[1]M.E.Porter.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M].New York: Free Press, 1985.
[2]UD Daily.Professor testifies about "Blue Economy" [EB/OL].http://www.udel.edu/udaily/2009/jun/blue 061109.html
[3]孟平.进军“蓝色经济”[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3,(2).
[4]陈大刚.对实施建设“海上山东”战略的建言[J].齐鲁渔业,1999,(2).
[5]王福航,周春艳,蒋庆立.从开发资源到更新观念 ——“海上山东”战略观念述评[J].东岳论丛, 2001, (6).
[6]李乃胜,王成刚,张锡宝.中国海洋科学史研究[M].北京: 海洋出版社,2010.
[7]A.L.Kroeber C.Kluckhohn.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M].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63.
[8]G.Hofstede.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and Its Importance for Survival [M].Lond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94.
[9]P.Boudieu.The Forms of Capital [A].i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C].J.Richardson, Editor.Greenwood Press: Washington, DC, 1986.
[10]高波,张志鹏.文化资本:经济增长源泉的一种解释[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4,(5).
[11]谷风,侯贺良.青岛:从品牌产品到名牌之城[J].走向世界,2005,(11).
A Study of Qingdao's Local Competitive Advantages
ZHANG Xi-bao
(Dept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Qingdao's local advantages should be studied from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perspective.Analysis of the emergence of“the City of Brands”reveals that the“blue cultural capital”,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elements, is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the emergence of Qingdao's brands.Because of the dominance of western cultures and the relatively weak posi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omote our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so as to strengthen Qingdao's blue cultural capital.
local advantages; global perspective; blue cultural capital; blue economic zone; city of brands
F127
A
1005-7110(2011)04-0107-05
2011-07-01
本研究部分由2011年青岛社会科学规划项目(QDSKL110312)资助。
张锡宝(1963-),男,博士,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国际商务、跨文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潘文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