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理论关怀与小说批判》

2011-04-02 22:05
东方论坛 2011年5期
关键词:历史感关怀现实

薛 明 珠

评《理论关怀与小说批判》

薛 明 珠

路文彬在其《理论关怀与小说评判》(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5月版)一书的后记中如是说道:“现在我们的文坛迫切需要的既不是什么作家,也非什么学者,而只是一个真正懂得如何热爱文学的人。”在我看来,《理论关怀与小说评判》却正是一个学者兼作家——而且是一个真正热爱文学的学者兼作家的文学批评集。更为重要和可贵的是,作者对文学的热爱不仅是源自情感上的,更是建立在深刻的理性认知之上的。情感上的热爱,使得这些批判在严肃犀利的同时充满关怀的深情。而理性上的认知与自觉,又使得作者的分析论述中闪耀着智慧的深度和力度及先见,并且时时可见他对自己高贵美好文学理想的坚定执著。

从书中所辑篇什,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历史感”的钟情,可以说“历史感”是贯穿其多年来学术研究的一个关键词。例如,作者在分析中国当代影视女星青春形象的历史渐变及其所反映出的空间中心从乡村到城市的转移、包括视觉媒介的逐渐发展、繁兴进程时指出,中国三代女性形象从服饰、发型、化妆品及表演动作等所呈现出的外貌特征的越来越年轻化,亦即历史感/时间感的淡化和空间感(城市空间感)的强化(《城市空间、视觉媒介与女性形象——中国当代影视女星青春形象的历史渐变》)。当然,文中研究涉及面的深广及厚度绝不是笔者在此三言两语所能涵盖的。而另一篇中,作者从地缘政治理论切入,并在文学视域中考察分析了中国的城乡地缘政治关系,从建国初期的宽松到市场经济兴起下的日益紧张,再到近年来的趋向恶化这一现实变化,将文学研究和现实问题连在一起,表现出一个学者于社会的责任感。作者选取了不同时期文学作品,对文本中的农民形象在面对城市时心理心态进行分析探究,指出其国家主人翁意识和自信的渐趋失落、对城市/市民身份的认同和追求以及对乡村/农民身份的挣脱和拒斥这一前后变化,进而从他们的这种“历史拔根”行为透视到我国城乡间的差异和矛盾。最后,作者还特别提醒我们的文学对于农民困难的书写千万不能坠入仇恨的迷渊,否则既是对真实现实的无视,也无助于现实的改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使我们的内心更加强大,才是文学所能做的和应该做的(《地缘政治与历史拔根——中国当代文学视域中的农民身份危机问题》)。

在《国家的文本——高云览《小城春秋》新读》中,作者关注的是新生政权重写历史的问题,以《小城春秋》为例分析了诞生于社会主义政权下的革命历史题材类小说作为“国家的文本”所体现出的历史感、暴力倾向及未来主义思维方式等。而《新都市传奇:性别的游戏与较量——从三篇小说看当下女性写作中的三种性别理想范型》中,作者在分析体现在女性文学内部不同女作家对待浪漫与诗意的态度和理解上的差异时,也关照到作家本人身上历史感的有无多少对其创作所造成的影响。正如作者在其另一本著作《历史想像的现实诉求——中国当代小说历史观的承传与变革》中题记所说:“历史就是我们的命运,他造就了我们。”我想作者对历史感的热爱和研究,其实源自他对命运的热爱,对生命本质的关注。书中可以看到,他的笔触不论是深入反思历史还是致力于对当下现实问题的思考批判,最终都是指向未来的,指向对文学生命同时也是对人生命的关怀。例如,在《想象的贫困——中国小说批判之一》中,作者追溯古今,探本求源,对比中西不同的小说传统,强调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创造,想象之于它的重要性。《“80后”:写作因何成为时尚》,毫不留情批判了写作如何在视觉文化价值统治下的读图时代堕落为娱乐时尚行为的现象,透射的正是作者对于文学前途和命运的忧患。又比如,作者对小说中“反希望”写作病患模式的诊断(《论老舍小说中的反希望母题》),认为这种模式严重误导了文学的发展。这样的研究自然与作者一贯的文学信仰有关,作者向来认为,写作是一种蕴藉希望的创造行为,真正的写作必然满含爱、希望和信仰的。也正是这信仰,使作者的许多批判和研究指向的是建构而非解构,表达的是作者对文学的深厚感情而非肤浅的不满宣泄,对许多关乎文学本质和标准及文学传统的问题的态度中更多的是确定和肯定,摒弃盲目的怀疑和否定。

至于《救救文学批评——让文学批评回到文学》则特别提醒我们的批评家对于华夏文学历史传统负有的不可推卸的建设之责任。《畅销小说和长销小说》在厘清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后对于畅销小说的价值也予以合理肯定。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历史感关怀现实
长春花蓝+中国红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早期《三国》插图:熊清波本《三国全传》的插图问题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感的培养探究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