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飞 飞
《两晋士族文学研究》简评
石 飞 飞
门阀士族的相关问题是深入把握两晋历史与文学关系的关键之一。近代以来,从这一视角研究两晋文学的做法逐渐为学术大家重视,出现了《述东晋王导之功业》(详见陈寅恪著、三联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55页)、《士族与六朝文学》(陈章灿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东晋南朝的谢氏族文学集团》(丁福林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等佳作。《两晋士族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10年出版)是孙明君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晋历史与文学之关系研究”的结项成果,该书可谓从门阀士族角度研究两晋士族文学创作的代表性著作,在写作上具有以下特点:
一、本书是对学术界长期以来的流行观点所做的追本溯源式的探讨。它考论结合,分析精到,显示了作者辨源清流、擘肌析理的学术意识。如对庾信《哀江南赋》作年的辨正,著者以“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天道周星,物极不反”“零落将尽,灵光岿然”和“幕府大将军之爱客,丞相平津侯之待士”四句为重点,对20世纪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各种观点进行了综合研究后,认为“《哀江南赋》当完成于北周明帝元年(557)庾信45岁至明帝武成二年(560)庾信48岁之间”(第278页)。这一观点有理有据,对进一步探讨庾信《哀江南赋》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又如对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作年的考证,著者对以往学者过分依赖《拟邺中序》的做法进行了中肯的批判,认为“要探讨《拟邺中》的撰写年代,不能只是胶着于《拟邺中序》。诗人在现实中的体验和情感只是为《拟邺中序》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参照背景而已”(第214页),与以往只注重从《拟邺中序》推断写作年代的做法相比,这种以写作背景、写作动机来推论的方法更有说服力,对于学界深入探讨把握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此外,对诸如“兰亭雅集与会人员考辨”、“《兰亭序文》真伪考辨”等问题,书中均有细致深入的探究,不乏新见。
二、该书涉及文学、史学、政治学等多种学科领域,与此相应,作者也特别注意采用多样的研究方法。该书最常使用的是文、史互证的研究方法。如“两晋士族文学之嬗变”一章,作者考索了《晋书》、《世说新语》、《文心雕龙》等史学与文学资料,论述了两晋士族文学的发展过程,认为第一个阶段是西晋时期,“形成了两个士族文人群体,一个是以二陆为中心的东南士族文人群体,一个是以石崇为中心的金谷士族文人群体”(第61页);第二个阶段是东晋中期,文坛上比较活跃的是以孙绰、王羲之、谢安等人为代表的侨居会稽士族群,此期盛行玄言诗;第三个阶段是东晋末期及刘宋初年,文坛上比较活跃的是谢氏家族群体,以谢混、谢灵运为领袖人物,此期盛行山水文学(第61-76页)。这些观点建立在解读各种文本、史料的基础上,非常具有说服力。其次,该书还长于使用宏观分析与微观把握相结合的方法,把一位作家、一个时段的文学,放在中国文学史整体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认识、探究。如“两晋士族文学之特征”一章,作者以陆机为典型,又广泛征引各种史料,在整个两晋社会背景下,对两晋士族文学总体特征做出如下总结:“第一,在思想上以反映士族意识为中心;第二,在艺术形式上追求新变,体现士族阶层审美风尚;第三,由于士族文人通常以群体形式出现在文坛上,同一个群体内的作家之作品风格也具有一定的共同性。”(第35页)很好地体现了以史实为依据、将作家及时段文学的微观分析与文学史整体发展的宏观把握巧妙结合的特点。此外,作者还很重视文献与理论的相互结合,甚至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现代刑法的“疑罪从无”理论,也用到了相关问题的论证上。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实能启人心智,新人耳目。
三、该书在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诸多存在争议的命题提出了自己精彩独到的见解。如“东晋士族文学从玄言诗转向山水诗的原因”,否定了学界通常认可的“江南秀美风景对北方南渡士族的触动”和“玄理佛教对晋宋诗人的渗透”两个原因,在日本学者冈村繁的“炫耀说”的基础上,从士族意识这一特殊的视角入手,作了进一步的补充,指出:“促使诗歌从玄言诗向山水诗转化的原因甚多,士族文人在社会生活领域的炫耀意识和在艺术审美层次面的求新意识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第91页)以士族意识为视角的思路,是作者研究的起点,也是本书能有所创新的重要前提。诸如此类的问题,显示出作者独到的学术眼光和见解。
由于史料的不足,书中有些论述仍处于理论推测的境地,如本书对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写作年考证的论述,需要作进一步的考察研究。此外,正如著者在“后记”中所说,本书以专题论文的方式写作,“其弊端是每篇论文各自为政,当整合为一本书的时候,章与章之间会有材料上、观点上的重复乃至抵牾之处。”但是这并不影响本书的学术价值。就两晋士族文学的研究来说,其探索精神和开创性都是不容置疑的。
青岛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