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国内晚清海防思想研究综述

2011-04-02 22:05谢茂发李京波
东方论坛 2011年5期
关键词:海防海军思想

谢茂发 李京波

(1、中国人民大学 清史研究所; 2、武警北京指挥学院,北京 100872)

近三十年来国内晚清海防思想研究综述

谢茂发1李京波2

(1、中国人民大学 清史研究所; 2、武警北京指挥学院,北京 100872)

近三十年来的国内晚清海防思想研究,可以以2000年为限而分为二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学界对晚清海防思想研究的基本框架、观点都已基本界定,相关的论著也有一些;第二个阶段,学界对其研究在深度、广度上有所拓展,有关的论著在数量上要多于第一阶段,但基本观点与前一阶段大致相同。从内容上来看,本文的综述,包括晚清海防思想宏观研究、个人海防思想、同光年间塞海防之争、晚清区域海防思想研究等四个方面。

晚清海防思想;个人海防思想;塞海防之争

改革开放前中国大陆没有专门论述晚清海防思想的论著,只是在一些近代史的史料中包含了不少与海防相关的资料。相关的著作有:50、60年代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诸如《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丛刊于70年代出版)。

20世纪80年代前期,晚清海防思想研究薄弱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但这一时期晚清海军史的研究开始起步,在海军史的专著中夹杂着一些海防思想的资料。我们主要列举如下:1981年,孙克复、关捷出版了《甲午中日海战史》[1](P99-104,211-219); 1982年,张侠、杨志本主编了《清末海军史料》[2](P1-69);1984年,孙克复、关捷著作的《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传》出版[3](P141-193)。此外,中华书局在此前后相继出版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筹办夷务始末》[4],书中收录了三朝皇帝、沿江沿海督抚讨论晚清海防的奏章,是研究晚清海防思想必不可少的史料之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该书与《清末海军史料》可相互对照,但收录的资料要多于《清末海军史料》。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晚清海防思想史研究真正开始起步。2000年以后,晚清海防思想的研究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学界对其探讨不断加深,使其日益成为晚清军事史研究的重点领域,相关的论著比1990年代有了明显的增加。下面,我们以2000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来看国内晚清海防思想研究现状。

一、1980年至2000年的海防思想研究

(一)晚清海防思想宏观研究

这一时期有关晚清海防思想宏观研究的代表性文章如下:史滇生的《中国近代海防思想论纲》[5];戚其章的《晚清海防思想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6];俞世福的《浅析中国近代海防论》[7];何平立的《略论晚清海防思想与战略》[8];姜鸣的《晚清海防思想研究》[9];孙占元的《近代海防观的萌发与海防议》[10]。

在上述论文中,学者们主要从历史沿革入手,探讨了晚清海防思想的内涵及本质。学者们把晚清海防思想的演变期划分为几个阶段,除戚其章先生的“五阶段”说外,史滇生、俞世福、何平立等都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些论文,对晚清海防思想演变的历史过程、内涵、不足之处都作出了说明,大家基本认同晚清海防思想实质上是一种被动的、消极防御的海防思想观的观点。

(二)晚清重要人物海防思想研究

这一时期,除了对晚清海防思想进行宏观研究外,还有不少对晚清重要人物海防思想进行研究的文章。这些论文,如戚其章的《魏源的海防论和朴素海权思想》[11];戚其章的《姚莹的海防思想与海国研究》[12];施渡桥的《林则徐、魏源的海防战略思想是消极的吗》[13];黄新田、孟彭兴的《魏源军事思想再研究——论魏源的海疆防御思想》[14];章友德的《试论李鸿章与丁日昌的近代海防思想》[15];戚海莹的《论李鸿章的海防思想》[16];张海华的《李鸿章海防思想试析》[17];史滇生的《李鸿章左宗棠海防思想比较》[18]、《张之洞的海防思想》[19];林启彦的《王韬的海防思想》[20];徐勇的《试论李鸿章的海军战略思想》[21];丁焕章的《评丁日昌筹办海疆防务的思想主张》[22];杨东梁的《试析左宗棠的海防思想与实践》[23]等。

上述文章,对晚清重要人物的探讨,既包括林则徐、魏源等早期海防思想家,又有李鸿章、左宗棠、丁日昌、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领袖,以及姚莹、王韬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学界对林则徐、李鸿章、丁日昌等人的海防思想研究得较多,但对沈葆桢、左宗棠、曾国荃等洋务派的关注不够,另外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海防思想也少有人关注,显示出海防思想研究范畴有待进一步拓展。

(三)海军史著作中涉及的近代海防思想研究

本阶段,国内还有一些海军史著作,探讨了晚清海防思想,值得注意的有:吴杰章、苏小东主编的《中国近代海军史》[24](P32-63),海军司令部出版的《近代中国海军》[25](P54-66,632-677);戚其章的《晚清海军兴衰史》[26](P21-48);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编的《中国海防思想史》[27](P76-267)。后三部书学术价值较高,对晚清海防思想的研究有较为系统的概述。

《近代中国海军》一书,时限从晚清起至1949年止,该书第13章是专门研究晚清海防思想的,该书以人物为纲,讲述其海防思想。书中对于晚清海防思想的研究比较系统,不足之处是只写到1894年。书中对晚清海防思想的贡献,主要如下:其一,书中不仅研究了学术界关注的左宗棠、李鸿章、马建忠等人的海防思想,而且探究了薛福成、张佩纶、何如璋、王先谦、郑观应等人;其二,该书总结出了晚清海防思想的五个特点,即封建性、保守性、依赖性、波动性和缺乏海权观念。《中国海防思想史》,是一部以中国海防思想产生、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史学专著。全书首先回顾了中华民族海洋观念和海防意识的渊源、中国古代海防思想的形成,接着重点叙述了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兴起、形成及结局,并对民国初年及新中国的海防思想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但该书对晚清海防的深度还不够,介绍性的描述较多、理论探讨较少,另外对晚期海防人物仅关注了林则徐、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等重要人物,其关注面略显狭窄。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有关晚清海防思想的论著,对晚清海防的宏观架构、重要人物的海防思想的基本观点都已确立,21世纪头十年学界的研究范畴、主要观点都没有超出这一时期。

二、2000年后至今的海防思想研究

(一)海军史著作中涉及的晚清海防思想研究

2000年后,学界对晚清海防思想的研究更为系统、全面。从专著来看,主要有:王宏斌所著的《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28](P3-255),书中把从鸦片战争到清末的海防思想分为六个时段,并分别讨论了各个时段的海防思想,这是目前为止学界对晚清海防思想探究最为透彻的著作之一;戚其章著的《晚清史治要》[29](P24—54),探讨了晚清海防史的发展阶段、海防争论、晚清海防思想地位及影响等重大问题;杨金森、范中义著的《中国海防史》[30](P1025-1062),对晚清海防思想的沿革有过简略介绍,并把晚清海防思想从政治、外交、经济、军事四个方面予以分类并专节介绍;刘中民著的《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31](P9-145),该书以两次海防大议、甲午战争为界限,把晚清海防思想分为三个时期,并依次介绍了林则徐、魏源、李鸿章、沈葆桢、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晚清重要人物的海防思想,书中还简要介绍了民国年间孙中山、陈绍宽、蒋介石等人的海防思想;姜鸣著的《龙旗飘扬的舰队》[32](P76-87页、201-206),该书专门探讨了 1874、1885 年清廷两次海防大议,总结归纳了当时沿江沿海督抚的海防观,及其对晚清海防建设的积极意义;黄顺力著的《海洋迷思——中国海洋观的传统与变迁》[33](P159-218)、《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探论》[34](P361-384),这两部书主要对晚清海防思想形成的原因、塞海防之争、海防思想的历史影响作了阐述;台湾王家俭先生早年著《中国近代海军史论集》,作者把晚清七十年的海防思想史,以甲午战争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第一个时期他把晚清海防思想分为倡导期、演变期、发展期、高潮四个发展阶段,第二个时期他认为是晚清海权思想开始萌发并发展的阶段[35](P239-318)。

上述著作,在数量上明显多于第一个时期,这是晚清海防思想受到重视的外在表现。这些著作对晚清海防思想的探讨,除了继续探究晚清海防发展沿革外,更注重探讨其起因、地位、历史意义等重要问题。

(二)学术论文中有关近代海防思想的研究成果

这一时期,研究晚清海防思想的学位论文开始出现,表明晚清海防思想的研究群体在进一步增加。在学位论文中,其作者对晚清海防的历史沿革、内涵、背景、历史意义及影响都有过深入的探讨。代表性的学位论文有:孙成华的《洋务运动时期海防思想研究》[36];周益峰的《晚清海防思想研究》[37];杨春峰的《晚清海防思想的变迁》[38];孙峰的《传统与现代之间——清同治年间海防思想研究(1861-1879)》[39];陈强的《论晚清帝国视野下海防思想的衍变——以咸丰朝为中心》[40];刘玲的《海国时代的来临——中国近代海防的开端》[41]。此外,还有期刊论文,如:胡博实的《晚清海防述论》[42],吴义雄《中国海防思想史的深层次把握》[43],兰岚的《试论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发展》[44],宁波、郑云波的《简论清代海防观念的缺失》[45],张芳的《论晚清海防建设观念的三大误区》[46],韩晓娟的《鸦片战争前后官员海权意识初探》[47]。

上述有关晚清海防思想的宏观研究,作者们仍然认为晚清海防思想的本质是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防御的海防观,这与第一阶段的论点基本一致。

(三)晚清重要人物的海防思想研究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与个人海防思想相关的论文。如:李锐的《试析郑观应的海防思想》[48],杨懿华的《论薛福成国防科技思想》,李文娟、陈群雄的《试论郑观应的海防思想》[49],伍成泉的《魏源的边疆史地研究初探》[50],苏小东的《刘铭传的海防思想与实践——兼论台湾在中国海防中的战略地位》[51],贾菁菁的《许景澄与晚清海防建设》[52],韩文琦的《论李鸿章海军发展战略》[53],史春林的《孙中山海权观评析》[54],覃寿伟的《从筹办铁甲船看沈葆桢的近代海防经略思想》[55],苏读史的《沈葆桢近代海防思想探讨》[56],饶怀民、郝幸艳的《曾国荃的海防思想及实践》[57],成赛军的《曾国藩海防思想简论》[58]、《杨昌浚与清末海防》[59],王如绘的《试论马建忠的海防思想》[60],薛玉琴的《马建忠与近代中国海军建设》[61],贾光华的《夏燮的海防思想》[62],黄顺力的《传统海防观与林则徐海防思想刍议》[63],王荣国的《严复海权思想初探》[64]。

由上可见,学界对晚清重要人物海防思想的研究,除了依然关注林则徐、李鸿章等海防重臣外,对沈葆桢、曾国荃、曾国藩、杨昌濬、刘铭传等沿海沿江督抚也开始关注,并对许景澄、严复、夏燮、薛福成等学界以前较少关注的人物研究也开始加强,说明晚清海防思想的研究在广度上亦有所拓展。

(四)1980年后至今的晚清“塞海防之争”研究

学界对晚清同光年间的“塞海防之争”一直都很关注。有关的论文,如:季云飞的《光绪乙酉年间“海防筹议”述论》[65],牟安世的《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塞防”与“海防”之争》[66],杨策的《论所谓海防与塞防之争》[67],杨光楣的《也谈清代同光年间“海防”与“塞防”之争的性质》[68],杨东梁的《论中国近代的海防和塞防》[69],孙占元的《海防之议与甲午战争》[70],刘新华、秦仪的《略论晚清的海防塞防之争》[71]等。上述文章,其作者主要围绕洋务运动时期两次海防论争的背景、争论问题、影响及历史评价等问题展开论述。

此外,还有不少文章专门探讨了“塞海防之争” 的历史性质。如:黄顺力的《重议海塞防之争》[72]。作者认为塞海防之争,其性质既不是湘淮系之争,也不是爱国与卖国之争,而体现了封建时代统治阶级内部的策略之争。闫存庭的《文祥与近代中国的海防和塞防之争》[73],其主要观点与黄相同。尹全海的《学术视野中的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74],该文认为,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进入学术视野,始于蒋廷黼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此前它曾是奏折中的“海防议”,之后近30年,它一直被“性质之争”所困扰,历经淮系与湘系利益之争、爱国与卖国之争和两种策略之争三种观点。至20世纪末,在近代化海防视角下,关于海防与塞防争论的研究,摆脱了“性质之争”的局限,学界开始从战略学、地缘政治学角度得以研究,该文对国内学界三十年来有关“塞海防之争”的学术争辩作出了较客观、准确的评述。周云亨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与当前中国地缘战略选择》[75],该文从地缘政治学角度入手,围绕海塞防之争的背景及现实意义展开论述。高成瑨的《晚清时期的海塞防之争及借鉴意义》[76],文章从晚清海防、塞防之争的原因、性质、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指出现代中国应该海权、陆权并重。可见,目前学界对“塞海防之争”已基本跳出了“性质之争”,而更多的关注其对晚清海防建设的历史意义。

(五)晚清区域海防思想研究现状

学界对晚清区域海防思想的研究,主要涉及山东、闽台、广东等三个地区,但相关的研究成果不多,其中山东、闽台是学界较为关注的。

论文有朱以青的《丁宝桢与山东海防建设》[77],高强的《清代山东的海防体系与军事部署》[78]等。高文以1840为界限,从海防制度和思想两方面对山东的海防体系及时人对海防的看法阐释。文章把晚清山东海防建设分为四个阶段,即1840-1860年、1860-1874年、1874-1894年、1894-1912年。另外赵红的《晚清山东海防研究》[79],以较翔实的资料,追述了鸦片战争前山东海防的历史概况,描述鸦片战争及洋务运动期间山东海防的概括、经费,探索了晚清山东海防与当地社会变迁的关系。

卢建一的《清代闽台海防一体化思想的发展与实践》[80]。作者指出,明末至甲午三百余年的闽台海防思想,经历了从传统海防思想向近代海防思想的转变,闽台海防思想以“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为指导,林则徐、魏源、丁日昌、左宗棠、沈葆桢等人为此孜孜不倦,其对维新变法思想起到了筚路蓝缕之功;卢建一的《从东南水师看明清时期海权意识的发展》[81],该文探讨了明清时期海防意识与海防建设之间的关系。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台湾学者许毓良所著的《清代台湾的海防》,该书主要研究了有清一代台湾的海防制度,在书中结尾对清代台湾海防思想做了简要归纳总结,他认为清廷对台湾的海防思想总体上是一种“以陆制海”的消极防御思想,正是这种落后的海防观使得晚清时期的中国在具备成为海权强国的条件下,却最终沦落为任人宰割的海上弱国[82](P220-230)。

另外,陶道强的《清代前期广东海防研究》[83],该文对清代前期的广东海防制度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这是少见的有关广东海防研究成果。鲁延召的学位论文《明清时期广东中路海防地理研究》,该文简要论述了清前期广东沿海施行近海防御思想的起因及消极影响[84]。

三、近三十年来研究的特点及不足

纵观近三十年来的晚清海防思想研究,可以发现其有如下特点:

一是从研究的时间上看,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后至20世纪末为发展阶段,本时期许多研究海军史的大家,都撰文就晚清海防的特点及发展阶段作出专门阐述,如戚其章、史滇生、姜鸣等人。而本世纪以来,学界对晚清海防思想的研究日益重视。

二是从研究方法上看,晚清海防史的研究更多借鉴政治制度史的方法,以时间、事件为线索展开,真正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研究的论著不多,较具代表性的仅有刘中民所著《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三是从研究时段来看,晚清海防史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甲午战前,尤其是以1874、1885年两次海防大议为重点研究对象,对甲午战后海防思想的研究较少。

四是从研究的群体来看,主要集中在林则徐、魏源、曾国藩、丁日昌、左宗棠、沈葆桢、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尤其是对李鸿章的研究较多;第二个研究较多的群体是与洋务派领袖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如马建忠、薛福成、王韬、冯桂芬、郭嵩焘、郑观应、彭玉麟、张佩纶、何如璋等人。

五是从研究区域看,现有的研究只涉及到山东、闽台、广东三个地区的海防建设,而江浙、东北地区鲜见关注。

综而言之,晚清海防思想史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后人在此方面应该有所突破:

一是从研究的时段上看,甲午战后的海防思想研究有待加强。

二是从研究群体看,应该大力加强对满清皇帝、王公、军机大臣、北洋海军将领等群体的海防思想研究。如,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清统治者,奕山、奕䜣、奕譞、奕劻、载洵等王公,李鸿藻、翁同龢、阎敬铭、王文韶、周馥等督抚重臣,丁汝昌、彭玉麟、杨载福等旧式水师将领,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萨镇冰等近代海军将领。另外,学界对民间群体、社会舆论的海防观关注度不够,这就需要从当时的中外报刊、杂志中去寻找有关的资料,诸如对《申报》、《字林西报》、《大公报》、《海军》杂志等有关海军海防建设讨论的消息,这一方面的工作,目前的研究中尚未发现。

三是从横向来看,中国、俄国、日本近代对东亚海权争夺激烈,加强中日、中俄之间的近代海防观比较研究,应该是学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之一。

[1]孙克复,关捷.甲午中日海战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2]张侠,杨志本.清末海军史料[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3.

[3]孙克复,关捷.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4]李书源.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M].北京:中华书局,2008;贾桢.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M].北京:中华书局,1979;齐思和.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M].北京:中华书局,1964.

[5]史滇生.中国近代海防思想论纲[J].军事历史研究,1996,(2).

[6]戚其章.晚清海防思想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J].东岳论丛,1998,(5).

[7]俞世福.浅析中国近代海防论[J].军事历史,1989,(6).

[8]何平立.略论晚清海防思想与战略[J].上海大学学报,1992,(3).

[9]姜鸣.晚清海防思想研究[J].史林,1988,(3).

[10]孙占元.近代海防观的萌发与海防议[J].浙江学刊,1995,(5).

[11]戚其章.魏源的海防论和朴素海权思想[J].求索,1996,(2).

[12]戚其章.姚莹的海防思想与海国研究[J].安徽史学,1994,(1).

[13]施渡桥.林则徐、魏源的海防战略思想是消极的吗[J].军事历史,1992,(4).

[14]黄新田,孟彭兴.魏源军事思想再研究——论魏源的海疆防御思想[J].史林,1989,(2).

[15]章友德.试论李鸿章与丁日昌的近代海防思想[J].盐城师专学报,1998,(3).

[16]戚海莹.论李鸿章的海防思想[J].安徽史学,1997,(2).

[17]张海华.李鸿章海防思想试析[J].军事历史,2002,(5).

[18]史滇生.李鸿章左宗棠海防思想比较[J].安徽史学,1996,(2).

[19]史滇生.张之洞的海防思想[J].军事历史研究,1999,(1).

[20]林启彦.王韬的海防思想[J].近代史研究,1990,(2).

[21]徐勇.试论李鸿章的海军战略思想[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5,(5).

[22]丁焕章.评丁日昌筹办海疆防务的思想主张[J].甘肃社会科学,1987,(3).

[23]杨东梁.试析左宗棠的海防思想与实践[J].福建论坛,1985,(3).

[24]吴杰章,苏小东.中国近代海军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

[25]海军司令部.近代中国海军[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4.

[26]戚其章.晚清海军兴衰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7]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中国海防思想史[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

[28]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255.

[29]戚其章.晚清史治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0]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M].北京:海军出版社,2005.

[31]刘中民.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32]姜鸣著.龙旗飘扬的舰队[M].北京:三联书店,2002.

[33]黄顺力.海洋迷思——中国海洋观的传统与变迁[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34]黄顺力.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探论[M].长沙:岳麓书社,2005.

[35]王家俭.中国近代海军史论集[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36]孙成华.洋务运动时期海防思想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37]周益峰.晚清海防思想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4.

[38]杨春峰.晚清海防思想的变迁[D].长春:吉林大学,2006.

[39]孙峰.传统与现代之间——清同治年间海防思想研究(1861-1879)[D].厦门:厦门大学,2009.

[40]陈强.论晚清帝国视野下海防思想的衍变——以咸丰朝为中心[D].厦门:厦门大学,2009.

[41]刘玲.海国时代的来临——中国近代海防的开端[D].厦门:厦门大学,2009.

[42]胡博实.晚清海防述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

[43]吴义雄.中国海防思想史的深层次把握[J].中国图书评论,2008,(9).

[44]兰岚.试论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发展[J].理论界,2006,(7).

[45]宁波、郑云波.简论清代海防观念的缺失[J].学术交流,2010,(9).

[46]张芳.论晚清海防建设观念的三大误区[J].军事历史研究,2010,(2).

[47]韩晓娟.鸦片战争前后官员海权意识初探[J].北华大学学报,2008,(4).

[48]李锐.试析郑观应的海防思想[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49]李文娟,陈群雄.试论郑观应的海防思想[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0,(1).

[50]伍成泉.魏源的边疆史地研究初探[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2.

[51]苏小东.刘铭传的海防思想与实践—兼论台湾在中国海防中的战略地位[J].安徽史学,2007,(1).

[52]贾菁菁.许景澄与晚清海防建设[J].社会科学家,2010,(2).

[53]韩文琦.论李鸿章海军发展战略[J].安徽史学,2001,(3).

[54]史春林.孙中山海权观评析[J].福建论坛,2008,(3).

[55]覃寿伟.从筹办铁甲船看沈葆桢的近代海防经略思想[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5).

[56]苏读史.沈葆桢近代海防思想探讨[J].军事历史,2000,(4).

[57]饶怀民,郝幸艳.曾国荃的海防思想及实践[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2).

[58]成赛军.曾国藩海防思想简论[J].军事历史研究,2010,(3).

[59]成赛军.杨昌浚与清末海防[J].军事历史研究,2008,(4).

[60]王如绘.试论马建忠的海防思想[J].东岳论丛,2003,(1).

[61]薛玉琴.马建忠与近代中国海军建设[J].史林,2002,(1).

[62]贾光华.夏燮的海防思想[J].鸡西大学学报,2009,(6).

[63]黄顺力.传统海防观与林则徐海防思想刍议[J].中国国情国力,2001,(11-12).

[64]王荣国.严复海权思想初探[J].厦门大学学报,2004,(3).

[65]季云飞.光绪乙酉年间“海防筹议”述论[J].学术界,1994,(4).

[66]牟安世.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塞防”与“海防”之争[J].河北学刊,1986,(5).

[67]杨策.论所谓海防与塞防之争[J].近代史研究,1987,(4).

[68]杨光楣.也谈清代同光年间“海防”与“塞防”之争的性质[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1990,(1).

[69]杨东梁.论中国近代的海防和塞防[J].军事历史,1990,(4).

[70]孙占元.海防之议与甲午战争[J].社会科学辑刊,1995,(4).

[71]刘新华,秦仪.略论晚清的海防塞防之争[J].福州论坛,2003,(5).

[72]黄顺力.重议海塞防之争[J].福建论坛,1988,(6).

[73]闫存庭.文祥与近代中国的海防和塞防之争[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7,(6).

[74]尹全海.学术视野中的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J].河南社会科学,2007,(1).

[75]周云亨.“海防与塞防之争”与当前中国地缘战略选择[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4).

[76]高成瑨.晚清时期的海塞防之争及借鉴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3).

[77]朱以青.丁宝桢与山东海防建设[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86,(1).

[78]高强.清代山东的海防体系与军事部署[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7.

[79]赵红.晚清山东海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

[80]卢建一.清代闽台海防一体化思想的发展与实践[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4).

[81]卢建一.从东南水师看明清时期海权意识的发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3,(1).

[82]许毓良.清代台湾的海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3]陶道强.清代前期广东海防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3.

[84]鲁延召.明清时期广东中路海防地理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0.

A Summary of Studies in Recent 30 Years of Thoughts of Coastal Defens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XIE Mao-fa LI Jing-bo
(Research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Beijing Command Academy of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Beijing 100012, China)

The coastal defense thought in late Qing Dynasty for nearly thirty years i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In the first phase, the coastal defense thought,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study and the point of view are defined; there are also some related work.At the second stage, scholars conducted more in-depth research, and published more papers and books than at the first stage,but the basic concepts are similar to those at the first stage.As far as the content is concerned, the views in this paper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thought of coastal defens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dividual thought of coastal defense; dispute about fortresses and coastal defense

E295.2

A

1005-7110(2011)05-0122-06

2011-07-26

谢茂发(1977-),男,江西宜春人,中国人民大学2009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近代政治制度史、军事史;李京波(1963-),女,北京市人,武警北京指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侯德彤

猜你喜欢
海防海军思想
晓褐蜻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我的海军之梦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封面人物·杨海军
海军协议1
沈葆桢近代海防思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