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探讨

2011-04-02 05:43:18王素娟孙乐乐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12期
关键词:专业英语英语课程跨文化

王素娟,孙乐乐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一、引 言

大学英语课程一直以来是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在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的增大,各个行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已呈多元化、专业化趋势,很多毕业生虽然通过了四级甚至六级考试,但仍不能使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交流,看不懂专业英语文献资料,他们一般的外语技能仍不能适应市场需要,这是大学英语教学目前所面临的新的挑战。[1]

大学英语教学需要“转变思想,把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重点转变到提高学生综合性使用能力上来”[2]。而要真正实现这个转变,必须根据现实情况和需求,对现行的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目前,个别高校已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但是很多英语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课程设置的完善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关键性作用,他们依然把研究重点集中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方面,多忽视对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体系的研究。

二、现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

眼下,由于有关部门没有对基础英语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程的开设提出硬性要求,造成了大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仍然沿袭过去的传统课程设置模式的局面。大多数高校的实际情况大同小异,所有学生必须在大学一、二年级完成四个学期的英语基础课学习,然后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四级考试之后,英语基础教学阶段也随之结束,大部分学校没有在教学中安排相应的跨文化交际的课程和专业英语类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大部分高校不管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全部开设基础英语课程,主要原因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和发展方向一直是基础英语。一方面,各个学校为了提高四级通过率,整个基础英语阶段的教学重点都是围绕四级考试而进行的四级培训。而这种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通过规定的四级等考试,但是其语言交际能力普遍较差。

另一方面,置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于不顾,要求所有学生在前四个学期都进行英语基础课的学习,显然也不利于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有些学生入校时就已达到甚至超过了英语四级水平,他们渴望进入大学后,能够提高听说能力,学习一些了解中西方差异的课程及对他们将来就业有用的专业英语课程,但如果还要他们学习基础课程,就使得他们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

显然,现行大学英语课程结构及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基础性课程重复设置,缺乏应用性课程的设置,根本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个人学习需求及社会需求,结果导致大学毕业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差,不能适应当下市场的实际需要。

三、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基本框架

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对现行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学校应根据不同的生源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对英语水平差的学生设置基础英语课程,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开设听说课、跨文化交际课、科技英语课和专业英语课。

(一)基础英语课程

对于英语基础特别差的学生,如绝大多数的职高和艺术生源、部分英语基础较差的普高生源,应开设三到四个学期的基础英语课程。这部分学生在中学没有打好牢固的英语基础,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复习基础语法知识、扩大词汇量。最终目标是让他们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后,继续其他的英语后续课程的学习。

(二)听说课程及跨文化交际课程

基础较好的学生,第一学期就让他们进入高级班学习。高级班的课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听说强化训练期。这部分学生虽然英语基础较好,但大部分学生的听说能力较差,他们急于提高听说能力,有很强的学习动机,及时开设听说训练课是行之有效的。第二阶段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到: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各高校要在教学中安排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3]

虽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已明确要求高校开设一些跨文化交际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师资短缺或思想上不够重视等各种原因,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开设这些课程。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来到中国投资,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要和外国朋友打交道。由于大部分学生生活在单一的语言及单一的文化环境中,常常受到本族语的束缚,他们对中西方在价值观、道德标准、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缺乏了解,与目的语的文化接触不够深入,在和外国朋友交流时常常采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必须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减少或避免英语交流时出现语用失误。

(三)科技英语课程

学生在基础英语阶段没有接触过专业英语,如果直接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会有一定困难。科技英语(EST: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不同于专业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但在文体、句法结构、构词法等方面和专业英语有很多相同点。所以在实施专业英语阶段教学之前,应开设一个学期的科技英语课程,作为基础英语阶段向专业英语阶段的过渡和衔接课程,使学生在心理及学习内容上有一个适应期,为下一阶段的专业英语学习做好准备。学生在这一阶段先了解科技英语的一般特点,掌握一些基本通用的科技词汇、句法结构、文体风格特点及一定量的常用专业词汇和术语。教学内容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多种学科的真实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4]

(四)专业英语课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出现了很多外资企业,尤其是新闻、法律、经贸、电子、海事等领域,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必须具备专业英语的能力,一上岗就能立即用专业英语从事自己的工作。但由于很多院校未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大多数毕业生的专业英语能力较差,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因此,大学英语的课程应和企业及社会应用的需要衔接。[5]

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开设相应的专业英语课程。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专业课,满足他们将来工作时对英语特定用途的需求。除专业阅读外,还应开设各类迎合学生与社会需求的课程,使学生将来能以英语为工具从事本专业研究。专业英语课程是一门语言运用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专业英语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可以由该专业的教师担任。一些学校教师如因水平不够,无力承担专业英语教学,则由学校负责师资培训,可从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师中选拔培训,提高其专业英语水平。也可以让部分英语教师去学习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掌握一些专业英语词汇。他们经过适当的培训,完全能够胜任和专业教师共同承担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工作。

四、结 语

由于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对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课程设置已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正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型期,针对不同的生源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使差生在基础英语阶段切实打好英语基础,然后转向选修课的学习。为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开设听说课及跨文化交际课,能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及跨文化意识。开设科技英语课及专业英语课,使学生获取了专业英语的综合知识,把大学英语教学真正从通用英语提高到专用英语层面,广大毕业生既能应付日常生活中英语交流问题,又能应付专业工作中的涉外交际活动。

[1]霍玉秀.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的思考[J].语文学刊,2010(7):149-150.

[2]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2(8):3-8.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任瑞.科技英语——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衔接[J].高等建筑教育,1997(4):47-48.

[5]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306-308.

猜你喜欢
专业英语英语课程跨文化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轨道交通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食品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