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霞
(淮海工学院文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脑筋急转弯是一种以一问一答形式出现的故意违反会话原则的特定言语交际方式。对于这种特殊的言语交际方式,不少学者已经做过很多论述。文章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其性质、类型、语用功能、设置方法等方面进一步作些探讨。
美国语言学家格莱斯提出的“会话含意”学说认为,为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特别是所谓的合作原则。其后英国著名学者利奇又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提出了与格莱斯的合作原则相得益彰的礼貌原则。一般言语交际中,交谈双方总是遵守着这两个原则,使得交际能够顺利进行。而脑筋急转弯恰恰是对这两个原则的故意违反。例如周恩来总理在外交场合的一次成功“转弯”:
(1)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名外国记者问总理:“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中国人民银行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
记者的提问,排除别有用心外,起码也是违反了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因为国库有多少资金属于国家秘密,不是一名外国记者应该随便探问的。如果直接以“无以奉告”拒绝回答,虽然简洁明了,但却违背了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为此,周总理做了一次巧妙的思维转弯,避开“银行资金总量”的敏感问题,而告知以“货币资金面额总值”(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10种人民币面值合计为18元8角8分),可谓一语惊四座,赢得听众热烈的掌声。周总理的回答,显然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量”的准则,没有给出提问记者想要探问的答案,但却遵守了礼貌原则,委婉含蓄地给予了不怀好意的提问者以“礼貌”的回答,显示出总理高超、幽默的语言艺术。
格莱斯合作原则的“方式准则”是指要清楚明白,避免晦涩,避免歧义。而有些脑筋急转弯的设置者却故意违反这一准则,利用结构、意义的歧解给答题者制造“陷阱”。例如:
(2)“先天”是父母所遗传的体质,那“后天”是什么?——后天是明天的明天。
“后天”是个同音词,一指明天的明天,一指人或动物离开母体后单独生活和成长的时期,跟“先天”相对。出题者故意设置了与“先天”相呼应的语境误导答题者,而答案却偏偏选择了“明天的明天”。
从答话者的角度考查,脑筋急转弯可以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类。主动型脑筋急转弯是答话者回答时的主动“转弯”,往往是答话人为了某种预期的交际目的而故意偏离问话者的疑问点而“从旁”作答。例(1)所举周总理答记者问时的脑筋急转弯就是答话人的主动转弯,属主动型脑筋急转弯。再如:
(3)柴君在单位做业务报告,报告结束后,同事自由提问:像你这样才华横溢的人,华宁公司不适合你,你准备什么时候走?——做完报告就走,当然明天还来上班。
同事问的“你准备什么时候走”显然是指“什么时候跳槽到其他公司”,但在业务报告会现场,柴君既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也不能面对同事的提问置之不理,于是脑筋急转弯,把同事说的“走”故意曲解为“下班回家”,从而使自己摆脱了困境。
此类脑筋急转弯的回答并不是问话方所预期的,但对于答话方来说,却是最得体最明智的交际行为,是答话者机敏智慧的表现。
被动型脑筋急转弯是提问者已经设计好“圈套”,答话者只能跳出习惯思路,从别的方面来揣度问话者的“会话含意”,从而跳出圈套,针对问话者的真实用意予以回答。例如:
(4)如果有一台车,小明是司机,小华坐在他右边,小花坐在他后面,请问这台车是谁的呢?——“如果”的。
“如果”是用来表示假设的连词,一般用在假设关系复句的前一分句,提问者故意偏离常规,用作表示人名的名词,给对方设计了圈套。答题者只有洞察了问话者的真实用意,才能给出合乎出题者要求的“正确”的答案。
从交际效果角度考察,脑筋急转弯的语用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一功能主要体现于主动型脑筋急转弯,它是外交场合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策略,能变被动为主动,委婉含蓄,同时又不失礼貌,使答话收到理想的交际效果。例如:
(5)1995年外交部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今天是邓小平先生91岁诞辰,关于他的健康状况的说法是不是还是那样没有变化?”——“变化当然是有的啦!他又年长了一岁!”
事物总有变化,自然不能回答没有变化,但若说有变化,变好还是变坏?记者若继续追问,又会给回答带来麻烦。外交部发言人陈健脑筋急转弯,委婉地予以作答。陈健的回答虽然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量”的准则,没有给出提问者想要得到的信息,而是代之以一个一般常识性的近于“废话”式的回答,但是聪明的提问者却能够从这种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答话中领悟出答话者的真实的“会话含意”,即不愿或无法针对这个问题作答。
朱自清在《论废话》(《朱自清散文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一文中说:“不但诗文,就是儿歌、民谣、故事、笑话,甚至无意义的接字歌、绕口令等,也都给人安慰,让人活得有意思。”被动型脑筋急转弯,正是这样一种“让人活得有意思”的废话。它能缓解精神压力,增加生活情趣,丰富业余生活,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润滑油”和“调味剂”。例如:
(6)雀斑长在什么地方才不影响自己的美观?——长在别人脸上!
雀斑除了长在脸上还能长在什么地方,耳后?还是……在答题者面对提问者的古怪问题犹豫思索时,提问者给出一个出乎意料而又“无法辩驳”的答案——“长在别人脸上!”让人在恍然大悟之后捧腹而笑。
这类脑筋急转弯的出题者在设置题目时总是千方百计误导答题者,使之作出不合出题意图的“错误”判断,待出题者给出自己的超出答题者预料同时又“合情合理”的答案之后,便产生了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
有些脑筋急转弯的设置,是问话人考量答题者智慧的“有意为之”,可以起到拓宽思路、开阔眼界、丰富答题者知识面的作用。例如:
(7)池塘内有一片水浮莲,它每天能长大一倍,28天才把整个池塘遮满。请问遮住半池塘需要多少天?——27天。
(8)5只鸡5天生了5个蛋。100天内要生100个蛋,需要多少只鸡?——仍然仅需5只鸡。
这类问题无需复杂的计算,只通过机智思考就可以获得正确答案。它能寓教于乐,使人在轻松活泼的游戏中获取有用的数学知识。这类脑筋急转弯可以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再如:
(9)小明今年12岁,为什么只过了三次生日?——生日是2月29日。
(10)中央图书馆藏书丰富,却找不到宋版《康熙字典》,为什么?——《康熙字典》清朝才出版。
设置方法,主要是针对故意设置言语“陷阱”的被动型脑筋急转弯而言。其设置方法,有语言运用层面的,也有逻辑思维层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中有些线性组合存在着结构多义现象,可以不止一种理解,脑筋急转弯的出题者正可以利用这种语言结构的多义现象设置题目,引导答题者判断失误。例如:
(11)林先生手术后换了一个人工心脏。病好后她的女友却马上提出分手,为什么会这样?——没有真心爱她。
题目中林先生做了换心脏手术,即“没有了真心”,是动宾词组,而答案选择“没有”作副词,对“真心爱她”予以否定,属偏正词组。词性不同,结构有别,一问一答,设置巧妙。
(12)动物园中,大象鼻子最长,鼻子第二长的是什么?——小象。
“大象”既可以理解为一个词,也可以理解为一个词组,指体型大的象。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理解为前者(尤其是问话人在“大象”连读的情况下),从而在记忆里搜索鼻子第二长的另外一种动物,而答案却偏偏选择后者,使答题者在“气愤”之余,哑然失笑。
1.语义歧解
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多义词、同音词。多义词具有不止一种意思,本义之外还有引申义、比喻义,同音词则意义完全没有关系。设置脑筋急转弯时即可以利用多义词、同音词意义上的歧解性,诱导答题者作出“错误”的选择。例如:
(13)有两个人掉到陷阱里了,摔死的人叫死人,活人叫什么?——叫“救命”。
“叫”是个多义词,题面中用的是“称呼”义,而答案中选择了“叫喊”义。
(14)为什么小王从初一到初三就学了一篇课文?——初一到初三,两天学一课,算不错了。
“初一、初三”既可以指“初中一年级、初中三年级”,也可以指农历的每月第一天、第三天,出题者正是利用这种同音词意义的歧解设置了脑筋急转弯,为答题者设置了陷阱。
语言中有些由比喻造词法产生的偏正型合成词,其中心语素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如“辞海”不是一种“海”,很多固定词组也不能按其字面意义来使用,而脑筋急转弯的出题者却可以违背常规,故意用其字面意义作为答案,以迷惑答题者。例如:
(15)世界上哪儿的海不产鱼?——辞海。
(16)有一种药,有人想吃上药店却买不到,这是什么药?——后悔药。
(17)什么路最窄?——冤家路窄。
2.语义指向
言语线性组合中的某个词语在语义上并不一定直接与其左邻右舍发生关系,有时会跳过一些词语指向与它不相邻的前边或后边的某个词语。有的词语在一定的语境中可能既能指向甲词,也能指向乙词。脑筋急转弯正可以利用这种词语语义指向的不确定性设置题目。例如:
(18)为什么刚出生的小孩只有一只左眼睛?——人本来就只有一只左眼。
提问者在问话中故意淡化数量词组“一只”,而重读“只有……左眼睛”,以诱导听话者将“只有”的语义跳过“一只”直接指向“左”,做出“只有左眼没有右眼”的错误解码,而答案“只有”在语义上指向“一只左眼睛”。
(19)文文在洗衣服,但洗了半天,她的衣服还是脏的,为什么?——他在洗别人的衣服。
“洗衣服”中的“衣服”是有价名词,它应该是具有某种领属关系的名词性词组的中心语。话语中如果其领事成分没有出现,就会因指向不明而产生歧义:既可以是主语“文文”的,也可以是别人的。出题者正是利用这一产生歧义的可能,故意隐去前一分句“衣服”的领事,误导听话者根据下文错误地推出前一个“衣服”的领事也为“文文”,从而对问题产生困惑。
脑筋急转弯这种一问一答的语言游戏,因其交际语言主要是口语,故设置者往往可以利用词语的音同、音近的条件来设置题目。例如:
(20)有一天老张去集市买小鸡,转了半天买了10只母鸡,回家的路上不知想起了什么,又跑回集市再买了10只公鸡,请问为什么?——喂小米。
题面中大量语境因素的铺设都是把“为什么”的提问引向“又买公鸡的缘由”,而答案却偏偏忽略这些语境因素,选择同音的“喂什么”作为疑问点,可谓“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21)有一颗豆,摔倒了,只有你才能鼓励他,请问为什么?——朱古力豆(猪鼓励豆)。
这样的脑筋急转弯虽不能登大雅之堂,但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之余偶尔尝试一下,却可以增加诙谐幽默的气氛,缓解紧张的学习、工作压力。再如:
(22)打不开瓶盖时,应该请谁来帮忙?——请孔雀,孔雀开屏(瓶)。
1.语境缺失
人们的言语交际除了受所选词语及组合结构的影响外,还与语境有很大的关系。为了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说话人会交代出必要的语言环境,否则就会影响理解。而脑筋急转弯的设置者往往故意省略必要的语境因素来误导答题者。
(23)一个人的前面放了一本又厚又宽的大书,他想跨过去可怎么也跨不过去,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因为书放在墙角。
在缺乏特别说明的情况下,答话人往往是激活自己本身具有的常规认知语境知识,认为“跨不过去”就是障碍物(又厚又宽的大书)所阻。可是多厚多宽的书才能挡住人们的“跨”呢,茫然不知所以,使理解陷入僵局。又如:
(24)清洁工王阿姨只花了一天,就从广州扫到北京。她是怎样做到的?——在火车上扫的。
(25)有一个醉酒司机,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上向人撞去,警察看见了却没管,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个司机当时没驾车。
2.语境羡余
有时出题者为了迷惑答题者,也会故意给出一个多余语境,引诱答题者“上钩”,例如:
(26)有两个硬币,是五角五分,其中一个不是五角,那是哪两个硬币?——就是五角和五分。
根据常识,人们当然会想到这两个硬币分别是五角和五分,但题面又给出了“其中一个不是五角”的提示,这就让答题者感到困惑不解:其中一个不是五角那会是多少呢?其实出题者这里是耍了个小手段故意迷惑答题者:五角当然不是五分,所以不是五角就是五分了。
3.语境虚假
为了迷惑答题者,误导答题者作出错误的判断,以收到“啊哈!原来如此!”的游戏效果,脑筋急转弯的设置者还往往会故意给出一个虚假的语境。例如:
(27)楚楚的生日在三月三十日,请问是哪年的三月三十日?——每年的三月三十日。
“生日”每年都有,可出题者却故意画蛇添足,提问“是哪年的”,如果答题者稍不留神,就可能会掉进虚假语境的陷阱。再如:
(28)猴子摘菠萝的速度为一分钟摘五个。一日猴子看见世界上最高的树上长着无数菠萝,他便去摘,请问他一小时能摘到多少菠萝?——0个!树上不长菠萝。
脑筋急转弯为了达到拓宽人们的思路进而娱乐消遣的目的,往往利用偏离人们的惯性认知思维的手段进行信息编码,故意误导人们选择常规解码机制,以得出错误的荒唐的结论,在转过弯后收到“原来如此”的诙谐效果。例如:
(29)赛跑时扬扬超过了第二名,那么他是第几名?——第二名。
在惯常思维的作用下,一般会认为超过了第二名就应该是第一名,其实答案还是第二名,因为这里的“超过”不是说成绩的超过,而是赛跑时在跑道上的超过,在尚未超过第一名的情况下,他当然还是第二名了。
(30)小毛的妈妈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大明,二儿子叫二明,三儿子叫什么?——当然叫小毛。
一般情况下,人们提出一个问题总是有所“疑惑”,是希望别人为自己“解疑”,而脑筋急转弯却是故意为别人“设疑”,是利用人们对“提问”的普遍认知——既然有“疑”,就一定是难以理解的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而故意把非常简单、非常“白痴”的问题设置成题面,以此迷惑对方,收到引人发笑的游戏效果。例如:
(31)大象的左耳朵像什么?——右耳朵。
一般情况下,答题者不会想到出题人会出这样“超低水平”的题目,而是会根据“打比方得是两类不同性质的事物”这一特点,在“耳朵”以外的其他事物中去搜索答案,没想到,正是这种“最没水平”的提问却可以使答题者误入“追求深奥”的陷阱,待提问者说出答案后令人“气愤”,令人啼笑皆非。再如:
(32)你知道现代的科学家一般都出生在哪里吗?——医院里。
(33)9月28日是孔子诞辰,那么10月28日是什么日子?——孔子满月。
脑筋急转弯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言语交际方式,不同类型的脑筋急转弯适用于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场合,有其各自不同的交际效果,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何自然,冉有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陆振勋,赵志方.歇后语和脑筋急转弯功能及类型的语言学透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99-104.
[4]邱晋,李曦,曾诗岚.“脑筋急转弯”的关联理论阐释[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17-218.
[5]胡凌虹.浅谈“脑筋急转弯”的设置及其语用推理[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4):77-79.
[6]李晋霞.“脑筋急转弯”会话分析[J].语文建设,1998(8):18-19.
[7]周一农.游戏之后——“脑筋急转弯”的语文创造学解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5):46-49.
[8]戴静.脑筋急转弯的构成方式[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