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课有效教学的“三重门”
———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外国小说欣赏》为例

2011-04-02 07:19武汉市袁汉杰名师工作室赵高峰
成才 2011年9期
关键词:诗歌散文小说教材

■武汉市袁汉杰名师工作室 赵高峰

高中语文选修课有效教学的“三重门”
———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外国小说欣赏》为例

■武汉市袁汉杰名师工作室 赵高峰

选修课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从某种意义上讲,选修课的成败,决定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如何上好选修课、上出“选修味”,是众多语文教师感到困惑与棘手的问题。结合一年来的选修课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一点浅陋的见解,认为要使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有效进行,必须跨越“三重门”,即课程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只有跨越了这“三重门”,才可能比较接近选修课的本来面目,教学才会更有效。

一、准确把握课程定位

在选修课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选修和必修难以异质。因此,教学中常常出现以下误区:

(1)高中课程大学教法。持这种做法的教师认为,既然是选修课,就应该有选修课的样子。于是,简单照搬大学选修课,漫无边际,随心所欲,盲目求新,一味求深,置学生的实际水平于“度外”。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上成了“文学史”与“文学概论”,课堂教学中抛开文本,流于空谈,文学演变、文学流派、文学风格……充斥课堂,教学成了教师一人的表演,学生则茫然、木然。结果一学期下来,学生连诗歌都没有认真读几首,更遑论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选修课程必修教法。具体表现为对选修教材中的任何一篇课文、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想放弃、不敢放弃,因此教学中按部就班,面面俱到。教师忙于赶进度,学生觉得无新意,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

(3)选修课程试题教法。部分教师由于不能领悟课程和教材的实质,找不到选修课的切入点,无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就向应试靠拢,以期在训练中弥补教学的不足。于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变成了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课,《外国小说欣赏》就变成了小说阅读训练课。这实际上是把高三的考点复习提前了,简单地把选修课等同于应考的辅导课。

出现这三种误区,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准确把握课程定位。对于选修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课程定位:

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

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

选修课的教学,要按照课程目标制订计划,不能因其设置灵活而凌乱随意、漫无计划,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

选修和必修的差异显而易见,但很多教师却视而不见。教师的漠视、畏缩、保守与随意,源于对新课改缺乏敬意与激情。其实,只要认真研读一下课标,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无论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还是《外国小说欣赏》,其基本定位应该是“文学欣赏”。学生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能够积累阅读经验,初步掌握古代诗歌散文和外国小说欣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之上,才谈得上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形态,才谈得上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离开基本的阅读体验和欣赏实践,一切都是空谈。所以,这两门课都必须牢牢抓住“欣赏”这根缰绳,以此为依据设计教学、组织教学。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还必须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误以为教学内容就是语文教材。因此,在选修课教学中,被教材束缚住了手脚,唯教材是依,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侵犯了语文教材的权威性,破坏了语文教材的“科学体系”。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指出,所谓的语文教材“科学体系”,是对“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的极大误解:

在语文教材层面,在‘文选型’的框框内,在漠视作为课程内容的‘选文’与课程途径、手段之‘选文’的大分别情境中,人们苦苦地追寻所谓的语文教科书的‘科学体系’(主要是关于‘选文’的‘序列’)。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必有选文、只能选(整篇的)‘文’、甚至只有这些‘选文’的前提下,一直在必讲‘知识’、只能‘讲’知识、甚至只有‘讲’这些‘知识’的条件里,来探求语文教科书的‘科学体系’。不但如此,我们还希望在文言与白话、在听说读写、在知识与能力、在内容与形式、在人文与工具,总之在所有现在乃至将来可能提出的种种方面,谋求融会兼顾。这似乎给自己提出了过于艰难的课题。

王教授的论述告诉我们:一、语文教材与语文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不能简单等同;二、任何语文教科书,其体系的科学性都是相对的。这两者是“文选型”教材的先天缺陷。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标榜拥有科学体系的“文选型”教材都是虚妄的。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外国小说欣赏》,都是“文选型”教材,当然无可避免地具有上述局限,也就理所当然地存在供教师自主选择的空间的和进行重新组合的可能。

既然“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那表明教材只是众多例子中的一个,甚至有可能是不太恰当的例子。因此,重新找例子、找更恰当的例子也就变得理所当然。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应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这就要求教师有自觉的课程意识,要依据课标的基本精神,以教材为蓝本,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

以《外国小说欣赏》为例。教材的主编曹文轩先生借鉴了美国大学教材《UnderstandingFiction》(《小说鉴赏》)的编写体例,将教材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个单元,追求学术性、创新性和系统性,对传统教材是一种颠覆,很多内容对教师而言也是非常陌生甚至很难有耐心一口气读完的。教师如果对教材不加选择,不进行重组、补充和拓展,教学效果必然不佳。

例如,对第八单元可进行适度补充和拓展。该单元的话题是“虚构”,选的篇目是博尔赫斯的《沙之书》和卡夫卡的《骑桶者》。这两篇小说的难度都很大,在老师不加点拨和提示的情况下,学生可能读几遍都云里雾里,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现代主义文学非常陌生。所以,教师如果照本宣科,效果肯定不佳。

从认识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可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拓展如下内容:卡夫卡与现代主义文学、《变形记》(卡夫卡)、《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等。在了解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学生更容易走近文本。而且,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也认识到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血缘关系,可谓一石二鸟。

又如,在讲授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的时候,补充讲授日本作家野间宏的《脸上的红月亮》、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的《春之声》,学生对意识流小说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一些学生还因此进一步阅读意识流小说的长篇巨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而教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更需要对教材进行重组和补充。因为该教材的选文存在诸多不足(如大量名篇缺席),特别是在课时非常紧(一本书36课时)的情况下,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快速上完教材,结果只是肯定是走马观花、疲于应付,学生古诗文鉴赏能力很难提升。

对于古诗部分,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盛唐气象”、“李白和杜甫”“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词”、“豪放词”、“婉约词”等专题,也可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就“汉阳名胜中的古诗”、“黄鹤楼与古诗词”等话题进行深入探究。对于古文部分,最好能编一本《古文名篇选读》之类的校本教材进行补充,否则,就教材那几篇课文,很难有效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其实,就笔者的教学经验看来,最好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重组成《古代诗歌欣赏》和《古代散文欣赏》,分两个学段进行教学,效果肯定更好。具体操作可借鉴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可见,教材与教学内容不能划等号。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合理,从而实现选修课教学的有效化。

三、注重教学方式变革

对于选修课的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

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的学生人数不像必修课那样固定,课程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学生具有不同于必修课的期望。

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如此等等。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选修课应重在学生的“选”和“修”。“选”表明学生的兴趣所在,“修”则表明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修课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外国小说欣赏》时,可将影视欣赏引入教学。例如,教材中的《娜塔莎》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由于原著卷帙浩繁,要求学生全文阅读不太现实,但如果对原著没有任何了解,理解娜塔莎的形象又有较大的难度。在这种情形下,经典影视的优势就异常突出。

影片《战争与和平》版本众多,较著名的有两个。一是前苏联著名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1968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斥资5亿6000万美元拍摄的。影片长达六个多小时,其宏大的场面,史诗般的镜头语言,再现了俄法战争时期俄罗斯广阔的历史画卷,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将托尔斯泰原著用影和音完美地进行了诠释。该片荣获第4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另一部是1956年由美国著名导演金·维多执导、由气质高雅的奥黛丽·赫本和文质彬彬的亨利·方达主演的好莱坞版本。尽管这部影片简化了原著的情节和内涵,选择几位青年男女的爱情纠葛作为表现的重点,对“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有所淡化,但战争场景相当逼真壮观,赫本更是将娜塔莎的清纯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好莱坞版本更受欢迎,也更贴近教材内容。在欣赏影片《战争与和平》之后,再讲解《娜塔莎》,学生理解和接受就变得简单多了,还可以激发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此外,在外国小说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读写结合,在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如,在教授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后,笔者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目:

模仿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和王蒙的《春之声》,运用自由联想、想象和心理独白等手法,写一篇反映高中生生存状态的文章,不少于800字。

尽管学生觉得很有难度,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有才华的学生写得很出色。一位名叫易文思的同学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描写了当代高中生生存状态的一个侧面。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忙里偷闲,苦中作乐。有幽默,有冷峻,更有沉重。学生出色的模仿能力和创新能力,令人拍案叫绝。

此外,还可以通过学生提前预习、质疑提问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外国小说欣赏》中的很多篇目难度很大,学生在阅读中有很多疑问。教师如果对学情不了解,很可能自己讲的和学生想要知道的南辕北辙,从而难以产生共鸣。而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至少有两个优点:一是学生对文本有较深刻的印象,因为如果不认真读书,就难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第二是自己在备课和讲授时能做到有的放矢、主次分明,教学效果当然也就更好。如果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分类整理,然后让学生分组合作探讨,最后在全班交流,汇报成果,效果更佳。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诗歌散文小说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第三届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在浙江天台隆重颁奖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有效整合教材,上好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专题教学尝试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从诗歌散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家国情怀
浅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