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论析

2011-04-02 07:06钱正武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年3期
关键词:人民大众时代化大众化

钱正武

(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思想理论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新概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及实质,在此基础上明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贯彻中央文件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及实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也不可能对每个国家如何进行革命从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出具体的答案,需要各个国家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恩格斯曾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742-743这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对此,中国共产党在早期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在实践中遭受了重大挫折后,中国共产党进行反思,摒弃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革命的现实,根据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特点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在探索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并对此作了深刻的分析:“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2]408在这里,“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层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即毛泽东强调的“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2]37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总结中国的独特经验,揭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规律,以中国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不断开展的社会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作为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提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这里的“实际”既包括空间上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也包括时间上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客观世界不断变化,时代及时代主题不断变化,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紧随着时代的变化才能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284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不断变化的世界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在与时代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赋予新的时代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地与变化的时代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质就是与时俱进,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进程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而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这决定了理论与人民群众结合的必然性。毛泽东指出:“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3]但理论与人民大众不可能自动结合,这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具体途径开展理论的宣传、普及工作,使之成为人民大众掌握的精神动力,进而转化为人民大众改造客观世界的行动,此即大众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通过通俗的语言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自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历来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才得以愈来愈被更多的人民大众所认同、接受,马克思主义才得以在人民大众开展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不断地开创出新的局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理论与人民大众相结合,通过理论武装人民大众,以服务于人民大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需要。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定位不同,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尽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各自涵义及实质不同,但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同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三者的定位各不相同,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核心。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定位问题,有些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前提”[4]。应该肯定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前提,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没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就定位来说,如果把中国化仅仅理解为大众化的前提不足以凸显出中国化的意义、地位和作用。笔者认为: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中,中国化是核心。第一,中国化是时代化、大众化的基础。马克思主义首先中国化,然后才谈得上时代化、大众化。就时代化而言,时代化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但它是在中国化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离开了中国化,离开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即失去了与时俱进的对象,失去了存在的本体。因此,马克思主义要时代化,首先要本土化、民族化,在中国,时代化是在中国化基础上的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那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为了在变化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地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时代化是建立在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即中国化的基础之上。就大众化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宣传教育,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大众所掌握并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否则只能导致教条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予以宣传、普及,以服务于人民大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需要,因而也是建立在中国化的基础之上。第二,中国化确立了时代化、大众化的指导思想和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结合包含着两个基本的层面,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其次是在坚持的基础上、在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两个层面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是首要的,也正因如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为时代化、大众化确立了指导思想和前进方向。时代的不断变化与发展要求理论的与时俱进,即时代化,但在时代化的过程中不能歪曲、否定、抛弃马克思主义。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决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地时代化,而正是在中国化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确保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地实现了时代化,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大众化作为对理论的宣传、普及以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目的的过程,必须坚持正确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对大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确保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正确方向。第三,中国化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进程来看,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就不能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就会因错误的导向而走入歧途;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时代化,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得到日益发展的正确理论的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才能不断地取得新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如何,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中国的土壤中生根、开花、结果,不仅取决于能否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而且取决于能否与不断变化的时代相结合。中国化反映的是空间场域问题,时代化反映的是时间变化问题。任何空间场域都是某个特定时间内的空间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场域面临的时代环境则会随之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还要不断地时代化,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与时俱进地获取新的生命力,才能不断解决时代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如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地得到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不中国化,只能成为教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如不能时代化,就会僵化而缺乏生命力和创造力。从理论发展来看,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体现了时代化的要求;从社会实践来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之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就大众化而言,大众化的目的在于使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理论指导以改造客观世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大众接受的理论指导也应与时俱进。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接受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接受不断地随着时代变化而日益获得丰富内涵的马克思主义,这样才能满足开展新的社会实践的现实需要。总之,没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教条,中国化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化;没有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能与时俱进,大众化就会流于形式,而不能达到武装大众、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目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空间、时间场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但是,正如毛泽东指出的“辩证法应该从哲学家的圈子走到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去”[5]一样,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同样应该走向人民大众。第一,理论的功能在于武装人民群众,理论必须与实践主体——人民大众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只有当人民群众掌握了科学的理论,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第二,理论的正确与否有赖于实践的检验,实践的主体是人民大众,只有人民大众理解掌握了理论,才能在实践中去检验理论的正确性。第三,理论与人民大众相结合,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人民大众不断开展的社会实践又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国化、时代化,但并未完成其历史使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面向实践、面向大众,才富有现实的意义。脱离了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相割裂,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无法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虽然定位不同,但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存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之中,推动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向前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经历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带来的挫折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程。既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现实出发,又紧密结合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特征,指出中国革命不是一般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从而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毛泽东思想得以形成并走向成熟,并指导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实践,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我国社会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紧密结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运用这一理论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创新和发展与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

在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问题上,我们须确立整体性思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整体,是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总体性概括。中国化、时代化属于理论创新和发展范畴,大众化属于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范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整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与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属于理论创新范畴,但又服务于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否则理论创新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正如毛泽东所言:“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使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现实之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目的在于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以解决不同时期、不同时代主题条件下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开创和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程都服务于在不同时期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需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虽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如何进行革命提出现成的答案,为此,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国社会现实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特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以服务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客观需要。进入社会主义时期,面对从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现实,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紧密结合日益变化的时代形势,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服务于我国在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过理论的宣传、普及和教育,提升大众的理论水平,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转化为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力量,属于实践范畴。同时,马克思主义在走向人民大众以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代、时代化的产物,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理论从形成到走向成熟并得到发展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得到理论武装的广大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促进了理论创新和发展,主要体现在:第一,为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经验积累。任何理论都不是凭空来自于头脑的主观想象,而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的结果。理论来自于实践,就是强调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为理论的产生提供经验积累。从动态的过程来考察,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就是不断地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经验积累的过程,正如邓小平所言:“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7]第二,通过对理论的检验促进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正确与否需要到社会实践中进行检验,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肯定人民群众在真理标准的检验中具有重要地位。理论一开始并非完善,通过人民大众开展的社会实践进行检验,发现不足而得到完善、走向成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经由“实践、认识”之后还须“再实践、再认识”。可见,大众化作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范畴,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有机统一,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重要概括。因此,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须在理论上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并在实际中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工作。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8.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3.

[4]田旭明,沈其新,彭莉.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辩证关系与理论自觉[J].理论导刊,2010(4):4-7.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2.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 515.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猜你喜欢
人民大众时代化大众化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设计为人民服务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延安作家转型对网络作家的启示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共产党的现实立场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