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语境中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

2011-04-02 07:06张卓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年3期
关键词:族裔亚裔华裔

张卓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受到民权运动影响而引发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想,使美国华裔文学获得发展的契机。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美国华裔文学逐步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关注和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开始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史和文学选集。1988年出版的由爱默里·艾略特(Emory Elliot)主编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作为目前最权威的美国文学史之一,书中设有专章论述美国亚裔/华裔文学。美国两个重要的文学选集《诺顿美国文学选集》和《希斯美国文学选集》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收录美国华裔文学作品。美国文学界最有影响、最权威的学术组织美国现代语文学会于1988年出版了由美国华裔学者张敬珏(Kin-kok Cheung )和斯坦·约格(Stan Yogi)编选的《亚裔美国文学书目题要》。此外,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一批美国学院派教授开始接纳美国华裔文学,许多大学相继成立了“亚美研究中心”,开设美国亚裔/华裔文学。美国文学史和文学选集的编写与重编见证了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文学中地位的变迁。

一、美国亚裔文学选集与美国华裔文学研究

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获得今天的声势和地位,美国亚裔文学选集功不可没。60年代的民权运动使亚裔族裔意识觉醒,亚裔学者努力挖掘受到主流文化忽视和压抑的文化与文学,亚裔文学选集应运而生。美国亚裔文学选集不仅激发了美国亚裔作家的创作活力,发出少数族裔被忽视的声音,也激发了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兴趣,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学术发展,进而肯定了美国亚裔文学的存在,创造并呈现了美国亚裔文学的文学传统。麦唐娜(Dorothy Ritsuko McDonald)指出,《哎呀!亚裔美国作家选集》喧嚣、有力的前言和绪论以及来自华裔、日裔、菲裔的14位作家选文,其重要性可比拟为爱默生宣告美国文学已脱离英国文化宰制而独立的《论美国学者》,因为它宣告了亚裔美国文学的独立与成年,同样也是美国亚裔知识和语言的独立宣言,肯定了亚裔美国人的男子气概[1]。

标志美国亚裔文学独立的是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出版的三部美国亚裔文学选集。华裔在这三部文学选集中做出了重要贡献,7位编撰者中有5位是华人。第一部亚裔文学选集是由许芥昱(Kai-yu Hsu)和海伦·帕卢宾斯克斯(Helen Palu-binskas)于1972年合编出版的《美国亚裔作家选》(Asian-American Authors)。由于直到60年代末期,美国亚裔历史才正式列入少数几所大学的课程,又由于直到70年代中期,标准的美国文学选集中根本没有包括少数族裔作家,美国亚裔文学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因此这部文学选集就肩负着向主流文学和陌生读者介绍亚裔文学的责任,并推介展现族裔特色的、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以肯定美国亚裔文学的存在。虽然美国亚裔文学早已存在,但作品都以单个作家的形式出现,没有形成集体的声势和影响。这部文学选集首次以“亚裔”集体的形式标示亚裔文学的存在,这一方面回应了当时的历史情境,与原住民、非裔、西裔等少数族裔的文学同时出现于美国文学的版图,另一方面也有力地促进了亚裔族裔意识的提升。

1974年王燊甫(David Hsin-Fu Wand)主编的《美国亚裔传统:散文与诗歌选集》在为美国亚裔文学创造传统时,开始将美国亚裔文学与第三世界文学联系起来,肯定美国亚裔文学与第三世界文学对美国文学和美国研究的意义,更首次将亚裔美国文学作品置于世界文学的版图,指称这些作品具有能与世界文学产生共鸣之意义。作为文选的编撰者,王燊甫在其选集的前言中即指明了他的这一愿望与信念,他希望这部文选将是“处理在美国写作的第三世界作家系列的开始”,并认为如果“不彻底检视在美国传统中这些不同文学传承的注入与互动”,就没有办法“有系统且平衡地研究美国文学或美国研究”[2]。 此外,该选集除编选华裔、日裔、韩裔等作家作品之外,收录并讨论了玻里尼西亚口述文学,彰显美国亚裔的多族裔现象。虽然编选的理由只是出于地理上的考虑,但在美国文学与美国亚裔文学的脉络中,关注玻里尼西亚口述文学传统,一方面呈现因为语言和文化障碍而被美国主流文化忽视的弱势族裔文学,另一方面也首开关注太平洋岛民的文学与文化之先,为在美国境内的其他被压迫的弱势族裔文学与文化开创空间。

与王燊甫编辑的《美国亚裔传统:散文与诗歌选集》同年出版的另一部亚裔文学选集是由赵健秀、稻田、陈耀光和徐忠雄四人选编出版的《哎呀!亚裔美国作家选集》。该选集的重大意义在于前言和绪论中所标明的坚定的立场和鲜明的旗帜,以大声疾呼的方式宣告美国亚裔文学的存在及其意义,反击美国主流社会公认的所谓“美国亚裔文学”根本就不存在的说法。选集的前言指出,“美国亚裔长期以来被忽视并被迫不能参与创造美国文化,因而受伤、悲哀、愤怒、诅咒、惊愕,这就是他的哎呀!!!而哎呀不只是悲号、大喊或尖叫,而是我们五十年来的完整声音。”[3]Ⅹ选集的编辑们指出直到1975年,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裔、日裔及菲裔作家出版的诗歌和小说不超过十部,这并不是因为七代美国亚裔心中没有用文学和艺术进行自我表达的冲动,而是因为为美国主流社会服务的出版商们只出版那些避免伤害白人情感的作品。该选集就是要以七代人中挑选出来的作品呐喊出亚裔五十年来被压抑的声音,向美国主流社会宣告亚裔有许多“优美、愤怒和痛苦的人生要表现”,并且“知道如何展现”,“如果读者感到震惊,那是因为他自己对美国亚裔的无知”,美国亚裔决不是“初来此地”[3]ⅩⅩ。尽管该文学选集没有突破许芥昱所编选的族裔范畴,仍只收录了华裔、日裔及菲裔三个族裔作家的作品,也没有王燊甫一样的世界性眼光,将亚裔文学置于美国文学、第三世界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脉络中,对亚裔美国人的界定过于狭隘,前言和绪论的言辞有激进之嫌,但编者却有理有力地表明了美国亚裔文学传统的存在及意义,成为美国亚裔文学存在的宣言。

20世纪70年代的三部文学选集虽不能说是完美的,但编者面对主流社会的冷漠、蔑视、怀疑甚至是敌视等恶劣环境,致力于创造并呈现美国亚裔/华裔的文学传统,他们的探索、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为后来者奠定了基石。在亚裔文学选集的推动和鼓舞下,尤其是80年代后期,美国亚裔作家和作品辈出,在美国学界和大众传媒界地位日渐稳固,亚裔文学选集的出版形成高潮,各种不同的声音得以显现。

二、美国文化语境中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

美国亚裔/华裔文学研究走进美国主流文化的学术研究领域,受到主流文化的肯定和尊重始于1976年汤亭亭的自传体小说《女勇士》的发表。《女勇士》不仅使美国主流文化第一次将美国亚裔/华裔作家的作品视为文学艺术,也使美国亚裔文学批评首次得到主流文化的肯定。所以,一般认为美国亚裔文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相对于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逐渐呈现的美国亚裔文学,美国亚裔文学研究稍显滞后。

影响较大的有关美国亚裔文学研究的论著有金伊莲的《亚裔美国文学及其社会脉络》(1982),它总结了截至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美国亚裔文学创作的状况和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品,在当时是美国亚裔文学研究的最详尽的书目。张敬珏和斯坦·约格编选的《亚裔美国文学书目题要》,为美国亚裔文学研究的开展起到了介绍和导向的作用。林英敏的《两个世界之间:华裔女作家》(1990),整理和考证了自水仙花姐妹以来的华裔女作家。林玉玲和林英敏合编的《华裔美国文学解读》(1992)、黄秀玲的《亚裔美国文学解读:从需要到过多》(1993)以及张敬珏的《尽在不言中:山本久枝、汤亭亭、小川乐》(1993),则从阅读的角度出发研究美国亚裔/华裔文学。

美国亚裔文学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围绕三个层面。第一个阶段是通过挖掘一些被主流社会忽视和压抑的亚裔文学作品质疑主流社会对亚裔刻板形象和身份的建构。这种挖掘工作不仅挖掘出一些亚裔作家的作品,也试图挖掘出亚裔的文学传统。首先,麦礼谦、林小琴、杨碧芳三位天使岛移民后裔编译的《埃仑诗集》(1980)的问世,挖掘出在美华人在天使岛移民木屋墙上书写和铭刻的诗句,以中英文对照和图文并列的方式再现了被拘押在天使岛移民营的华人在移民营的情境和感受。这些诗文不仅见证了“在美国历史的特定时空中华人的花果飘零、漂泊离散”,也可以称为“华裔美国文学/历史的奠基文本”,并且“可以进一步提供有关美国文学/历史的另类版本”[4]。其次,挖掘出一些华裔女性的作品,除了黄玉雪和汤亭亭的作品外,80年代末90年代初,伊顿姐妹的文学作品被重新发现。1995年,亚裔学者林英敏和美国学者怀特-帕克思重新编选了《春郁太太及其他作品》。伊顿姐妹的文学作品在华裔文学领域被认为是最早的华裔女性文学作品。

在美国出生的亚洲人虽然“血缘意识逐渐减弱”,但“正是亚裔美国人的那种‘亚洲性’阻碍了他们成为真正的‘美国人’,好比社会科学中的‘双重人格’论点一样,这一论点置美国人的文化定位于不顾,在他们的人格中采用了一种亚洲编码”[5]。所以,美国亚裔认识到自我身份定位的重要性,他们要在美国的历史中牢固地树立起亚洲人的“美国性”。得到美国对出生在美国的亚裔的认同,而不仅仅是亚裔单方面对美国的认同成为亚裔作家书写的重要内容,也成为美国亚裔文学研究的第二个重要方面。美国亚裔文学中对美国、美国人和美国历史的重新定义、对亚裔美国人身份和亚裔美国历史的建构成为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的重要内容。比如汤亭亭在《中国佬》中借家族四代男性在美国奋斗的家族史的书写,努力把华人写回华裔美国史,质疑并颠覆美国主流社会言说历史的权威,以不带权威的口吻建构有异于美国主流社会的另一个版本的美国史,使不同版本的历史得以呈现,引发人们对历史的重新思考。

多元文化主义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历史观、一种政治态度、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文艺批评理论。作为一种文艺批评理论,多元文化主义常与后现代、后结构主义联系在一起,“被看成是向传统西方文明知识霸权进行挑战的一种话语”[6]。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规模日益扩大、进程日益加快,资本和商品频繁的世界性流动不仅造成了一个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经济体系,也造成世界范围内规模更大、形式更为多样的人口流动,最终形成了“当代意义上的散居族裔”[7]。20世纪90年代,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受到后学理论和族裔散居批评理论的影响,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走出认有美国(Claiming America)、以美国为中心话语的阶段。族裔散居批评开辟了美国亚裔文学的新领域。

三、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

中国学者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始于90年代初。1993年两位美国学者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国际研讨会”上向参加会议的学者介绍了美国的华裔作家群,分析了汤亭亭文本的后现代技巧,并从女权主义和多元文化等视角对《女勇士》进行了分析。此后,国内学者王家湘、陈旋波、王立礼、吴冰和张子清等对美国华裔文学进行了实质性的引介和评述。张子清教授对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的引介和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开展起到了引领和导向的作用,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不仅撰写长文,系统介绍美国华裔作家群产生的背景、美国华裔文学的现状和地位,并积极组织人员翻译美国华裔作家的作品,在每部译作中附有作家的访谈录和美国学者杰夫·特威切尔-沃斯对每部作品的评论,增进了国内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者对美国华裔作家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思想和意旨的了解和认识。目前,美国华裔作家的作品,如黄玉雪的《华女阿五》,汤亭亭的《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谭恩美的《喜福会》、《灶神之妻》、《灵感女孩》,赵健秀的《甘加丁之路》,任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以及伍慧明的《骨》等获得国内学者的译介并在国内出版。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张子清教授在《华裔美国诗歌的先声:美国最早的华文诗歌》一文中,从《埃仑诗集》(1980)和《金山诗集》(1987)两部诗集入手,对象征着美国华裔诗歌先声的早期华人移民在美国撰写的诗文进行研究,这无疑为国内美国华裔小说之研究偏向开拓了又一个广阔的研究空间。

从90年代至今,国内的学术刊物上不断发表关于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论文。这些学术论文既有对美国华裔文学的作家群、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宏观研究,也有利用西方文艺理论或者从东西方文化的视角对具体的美国华裔作品进行解读的微观研究。就文化的角度而言,这些学术论文探讨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问题,中国文化传统与美国华裔文学的关系以及华裔作家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等问题。较多的研究集中于利用女性主义,后现代、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以及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等文艺理论解读美国华裔文学。这些研究中涉及到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文化霸权与权力、东西方文化冲突、民族文化身份等问题,这种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等因素之研究偏向,忽略了对美国华裔文学自身文学性的研究。在近年的国内核心期刊、专著和学术研讨会上开始看到美国华裔文学的审美研究和文学性研究,如探讨赵健秀《甘加丁之路》中拼贴、零散叙事、戏仿及互文性的颠覆性运用,探讨汤亭亭在《孙行者》中后现代艺术技巧的运用;出版的专著中亦有对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学性研究及主体反思①。

台湾学者在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台湾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者多为外文系毕业,能充分阅读美国研究界的研究成果,多数研究者有多年英美文学研究的学术积累,加之台湾理论界对美国批评理论的及时介绍,相对于中国大陆学者而言,他们拥有更多可以操纵的理论资源,有更多的途径接近研究对象,因而较容易获得与美国研究界同步的发言平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许多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出现了许多推进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学者和许多期刊、会议和学位论文。由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多数的研究是在理论的框架下,尤其是运用女性主义、后殖民、后现代等理论分析文本,从文化属性、文化认同、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母女关系、男性/女性主体的建构以及华裔美国史的建构等视角解读文本。虽然研究中不乏有对华裔文学文本中语言、叙述策略及与中国文化和历史背景相关的互文之诠释,但整体研究偏向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缺乏对华裔文学的美学研究。因此,有待扩大美国华裔文学的阅读方法,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置于包含文化、审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研究中。

四、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动态

美国华裔文学日益呈现的生机与强大影响力使多元文化语境中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也日益深入,不断超越译介和一般性的评述。在美国,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常常置于美国亚裔文学研究的脉络中,也有研究者将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置于美国女性作家的脉络中进行研究,其中的比较研究视野无疑使美国华裔文学走出了平面研究阶段。美国华裔学者张敬珏提出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美国华裔文学进行研究,如中国文学和美国华裔文学的比较研究,美国亚裔文学和其他族裔文学的比较研究等②,不仅开阔了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视野,也成为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方向。中国国内已有学者进行了美国华裔文学的比较研究,如沈建清对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艾丽斯·沃克、托尼·莫里森和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谭恩美进行比较研究③。台湾学者单德兴也曾对汤亭亭和美国原住民作家席尔柯进行比较研究,探讨汤亭亭的《女勇士》、《中国佬》和席尔柯的《说故事者》三部作品中“说故事”的特色及其与作者建构自我的关系④。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深入也体现在华裔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2003年11月由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主办、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讨会,在展现国内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进展的同时,对华裔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进行了探讨,呈现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巨大研究空间。就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而言,这次会议发言不仅面向林露德、水仙花、黄哲伦、汤亭亭、赵健秀、谭恩美、任碧莲、朱路易、哈金等众多作家及其作品,展现了后现代、后殖民、解构主义等多种研究视角,更为重要的是积极探索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之一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批评理论的建构,开启了引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不断深入的方向。张冲在会议上详细介绍了散居族裔批评的起源、主要理论框架和批评方法,并探讨将该批评方法用于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可能性,为华裔文学研究及华裔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开启了更为广阔的视阈和方向。王晓璐和石坚在会议上提出黑人文学批评理论建构的成功应给国内美国文学研究学界以启示。事实上,美国亚裔/华裔文学作为美国的弱势族裔文学,可以借鉴黑人文学批评理论建构的成功经验,积极思考并建构表达亚裔/华裔独特见解的文学批评理论。美国学者亨利·路易斯·盖茨认为:“没有任何文学理论——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的、后结构主义的、道德伦理主义的,或者其它什么主义的——能超越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即使是那些自称处于中立态度的作家和批评家。试图不加选择地挪用西方文学批评原理取代黑人的文学评论,那只会成为新殖民主义之类的文学批评模式的复制品。”[8]因此,对美国华裔文学批评而言,一方面要有选择地运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对华裔文学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要建构和运用华裔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在学术研究界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理论自觉,是华裔美国人在学术研究界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挖掘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空间以及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得以深入的关键。

注释:

①张敏、凌建娥:《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族裔喧哗——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讨会综述》,《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第1期,第174-176页。方红:《在路上的华裔嬉皮士——论汤亭亭在〈孙行者〉中的戏仿》,《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第4期,第136-141页。张龙海:《戏仿、语言游戏、神秘叙事者、拼贴——论汤亭亭〈引路人孙行者〉中的后现代派艺术技巧》,《外国文学》,2005年第3期,第100-105页。张琼:《从族裔声音到经典文学——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学性研究及主体反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② 单德兴:《张敬珏访谈录》,单德兴、何文敬主编:《文化属性与华裔美国文学》,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1994年,第191-192页。

③ 沈建青:《寻找母亲花园的女作家——几位美国少数民族女作家与“母—女”话题》,《外国文学》,1997年第1期,第78-82页。

④ 单德兴:《说故事与弱势自我之建构:汤亭亭与席尔柯的故事》,《铭刻与再现:华裔美国文学与文化论集》,台北:麦田出版社,2000年,第125-155页。

[参考文献]

[1]Ritsuko McDonald Dorothy.Introduction[M]// Frank Chin.The Chickencoop Chinaman and the Year of the Dragon. Washingt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1:pxix.

[2]单德兴.创造传统——文学选集与华裔美国文学[M]//铭刻与再现:华裔美国文学与文化论集.台北:麦田出版社,2000:249.

[3]Frank Chin,Jeffrey Paul Chan,Lawson Fusao Inada, et al.Aiiieeeee! An Anthology of Asian-American Writers[M]. Washington D C: How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px, pxx.

[4]单德兴.忆我埃仑如蜷伏:天使岛悲歌的铭刻与再现[M]//铭刻与再现:华裔美国文学与文化论集.台北:麦田出版社,2000:39.

[5](美)阿里夫·德里克.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后殖民批评[M].王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5.

[6]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J].美国研究,2000(2):44-80.

[7]张冲.散居族裔批评与美国华裔文学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5(2):87-91.

[8](美)亨利·路易斯·盖茨.理论权威,(白人)权势,(黑人)批评:我一无所知[M]//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86.

猜你喜欢
族裔亚裔华裔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纽约仇恨犯罪肆虐 亚裔老人怕出门
过去一年美国发生6000多起针对亚裔仇恨事件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英国多族裔未来”理念:缘起、困境及其理论启示
族裔性的空间建构:《拉罗斯》的叙事策略
散居族裔的生存困境:浅析《砖巷》中的男性角色
祖籍国与离散族裔的关系:比较与理论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