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坚,常建美
(1.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2.常熟市常春无纺布有限公司,江苏 常熟 215500)
王艮出身平民又根植于平民阐发儒家传统思想,较少受到经学笺注、经学义疏之学的影响,其思想素材多来源于日常生活,所阐发的思想也指向百姓日常生活,形成了泰州学派的特色。王艮的日常生活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个体生活存在的理论阐发、对人际生活秩序的重构和平民生活规范的教化方面。
王艮突破传统儒学视角,强调个体的现实选择,以人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地位去阐发思想。在王艮看来,作为个体,自己的生活应在“尊身”、“安身”、“保身”、“修身”的逻辑路径中展开。
首先,“尊身”是“行道”的基本前提。王艮把“身”当做天地道之承担者。他说“吾身是个‘矩’,天下国家是个‘方’”,并说:“身也者,天地万物之本也,天地万物,末也。”[1]101对于人的生命形式、身体存在表示尊重,这在现代社会是人类最基本的也是最普遍的认同准则;但在传统学说阐述人之大道时,作为道唯一可能的承担者往往因强调道而后隐。王艮从百姓之日常生活世界中重新为道学找回了支点,使得受传统儒学高扬人之精神及佛学轻身思想影响的中国传统生命观获得真实的回归。故此王艮所谓“尊身”的“身”,是指生命的现实形式,而不是全部的生命价值。他所说的“尊身”是用以规划个人的生命图景、确定个人的价值所在的基本前提。
当然,“尊身”不离开“尊道”,在他看来,“尊身”即是“尊道”,“尊身”与“尊道”是统一的。“道”要靠人来弘扬,“道”能否广大及其广大程度,就看人对“道”体悟深浅程度。一个人“知安身而不知行道”,是苟且偷生;“知行道而不知安身”,“道”也没法实现。而最完美的境界则是“道尊身尊”。在王艮看来,“以道从人”是卑鄙小人的行为,因为他认为那样做就失去了人格尊严,不能使“道尊”、“人尊”。他反复强调人的价值在于“弘道”。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就要珍惜生命,不要作不必要的牺牲,在特定的情况下既要“成仁取义”,又要死有所值,不要盲目偏道“轻身”。
其次,“安身”是“道存”的保障。王艮的“安身”思想偏重于肉体存在的保证,强调要有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即要吃饱穿暖,能够生存下去。因而,“人有困于贫而冻馁其身者,则亦失其本而非学也。”[2]13吃不饱、穿不暖,就是失本,就不能“安身”。统治者要“治国平天下”,就必须首先解决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条件。王艮贫寒的出身及其所亲历的社会现实使他对这一点体会深刻,在《鳅鳝赋》一文中,借鳅之奋身化龙、救鳝脱牢笼,表达了自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救民于水火、“有朝物化天人和,麟凤归来尧舜秋”[3]55的宏大志愿,强调以天下为己任。1523年,淮扬大饥,王艮特地到王商人那里贷米两千石,赈济饥民;该年秋天,爆发瘟疫,“先生又日煮药饮广为调济,全活者甚众。”[4]71王艮五十三岁那年,家乡出现饥荒,“先生命伯子衣以所食粟赈之,因以劝乡之富者。”[4]74王艮非常关注与百姓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田地问题,提出了“均分”草荡的建议。他的建议被采纳后,他还协助官方对安丰场实行均分,解决了几十年未能解决的问题,灶民甚是感激。“不知安身便去干天下国家事,是之谓失本也。”“安身”当然不是被动的等待,服从命运的安排,而是“我命虽由天,造命却由我。”[3]53既强调“桀纣在上”,应先“安身”;又强调安身是道存的基础,人应体道、弘道。
再次,“保身”是曲折“弘道”的变通。在王艮看来,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的选择,“保身”是在紧要关头应该做出的抉择。他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道尊而身不辱”[2]14,“知保身而不知爱人,必至于适己自便,利己害人,人将报我,则吾身不能保矣。吾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天下国家哉?”[5]29他这么说是因为他所处时代阶级矛盾已趋于尖锐,东厂西厂宦官擅权,朝廷朋党交迭,党派之争明暗相间,不仅广大百姓的生存难保,连大臣、士子也整日提心吊胆。王艮提醒人们要审时度势,掌握时机,决定自身生活的取舍。
最后,修身是个体立本之功夫。为了更好地做到“尊身”、“安身”、“保身”,王艮进一步提出了修身的要求。王艮认为天子庶人皆要修身,而修身则要“‘志于道’,立志于圣人之道也,‘据于德’,据仁、义、礼、智、信,五者,心之德也;‘依于仁’,仁者善之长,义、礼、智、信皆仁也,此学之主脑也;‘游于艺’,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也。”[2]16在内容上“诚意、忠恕、强恕、致曲,皆是立本功夫。”至于如何修身,王艮认为方法有两种:一是“爱人”,只有爱人,人才能爱我,才能保身,才能保国,才能保天下;二是“正己”,“其身正则天下归之,正己而物正,事故爱人,治人,礼人也”“ 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故立吾身以为天下国家之本,则位育有不袭时位者。”[2]4从上述内容来看,王艮还没有完全跳出儒家思想的怪圈,反映了王艮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但王艮言辞谆谆、煞费苦心地提倡“修身”,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其“尊身”、“安身”、“保身”、“修身”的个体生活建构路径,为百姓日常生活世界提供了可供践履的基本样态。
人是社会的人,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和周围的人发生关系。在中国传统血缘宗法社会结构的基本前提下,王艮对人际生活秩序的建构,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主要表现在爱己爱人、天理人欲、孝悌伦常基本建构上。
首先,爱己爱人是人际关系的基本起点。爱己爱人是王艮提出的关于人际关系的新诠释,他试图建立一种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以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王艮虽然说“知保身者,则必爱身如宝”[5]29,但他说的“爱身如宝”不能理解为“什么都没有保住自己的命重要”。在他看来,“爱身如宝”不仅是自己要爱惜自己的生命,而且要“爱人直到人亦爱”。王艮的“爱身如宝”既是爱己又包含爱人,是爱己与爱人的有机统一。他认为“能爱身,则不敢不爱人。能爱人,则人必爱我。人爱我,则吾身保矣。能爱人,则不敢恶人。不恶人,则人不恶我,人不恶我,则我身保矣。”[5]29这里王艮高扬与理学传统价值观相悖的人己价值平等思想,强调爱己与爱人的感应关系,即互为因果关系,主张通过爱人、敬人、不恶人、不慢人的途径,保全自己,成己成物。在人我关系上,王艮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提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是‘安身’也,‘立本’也,‘明德’‘止至善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是所以‘安人’、‘安天下’也,不‘遗末’也,‘亲民’‘止至善’也。”[6]36阐述了对于个体如何与他人处理关系的完整辩证逻辑。
其次,天理人欲的适度理解是人际关系的处理原则。所谓理欲观,就是天理与人欲的关系问题。天理、人欲是宋明理学各派所使用的一对最基本的范畴,他们把天理与人欲作为一对对立范畴来使用。王艮对天理人欲的辩证关系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他指出“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他举例讲,“‘入太庙,每事问’,是天理也。惟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所以‘入太庙,每事问’;惟其‘入太庙,每事问’,便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曰‘致’,曰‘体认’,知天理也。否则‘日用不知’矣。”[7]32天理是事物本来具有的规范,是事物本身的客观辩证法,知天理是主观辩证法的原则,如何达到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统一,王艮做了清晰地说明:“夫所谓王道者,存天理,遏人欲而已矣。天理者,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人欲者,不孝不弟,不睦不姻,不任不恤,造言乱民是也。存天理,则人欲自遏,天理必见。”[8]64这样,王艮就把自己认为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上升到形而上学的位置,指出了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关系处理原则是天理所在,是天然自有之理。所谓人欲,则不是人的欲望,而是超出伦理规范所要求的欲望。他并未否认人伦要求限制下的生理本能和欲望的合法性;恰恰相反,他明确指出,干扰、破坏这种本能的实现即是“人欲”,他反对“人欲”,就是反对干扰和破坏这种本能的实现。我们看到,王艮并没有把人的生活需求作为“人欲”来反对,他强调要使人获得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时的快乐;他反对的“人欲”是“造害乱民”的欲望和行为,是为了满足个人自私的欲望而损害大众利益的“人欲”。
最后,孝悌友恭是社会人伦建构的差序原则。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社会,个人自身往往在责任的掩盖下处于被遗忘的角落。社会人伦的基本结构是家国一体,国为大家,家为小国。秩序的原则并不是个体在家庭社会是责权平等的,忠是对国的首责,孝是对家的首责。作为个人,不管是处在差序的哪个环节上,都不是脱离这一基本差序限制的。就子女而言,只要父在世,父亲就具有权威的权利。走向极端化,就可理解为子女的一切都属于家长所有,子女没有财产权,没有自主权。王艮也是认同这一差序原理的,在《孝弟箴》中,王艮指出“事亲从兄,本有其则。孝弟为心,其理自识。爱之敬之,务至其极。爱之深者,和颜悦色。敬之笃者,怡怡侍侧。”[3]54就个人而言,王艮也践履了这一基本原则,他对父亲极为孝顺,他曾经代替父亲去服劳役,其父患痔疮,他曾口吮血肿。但是,王艮主张把“尊道”、“尊身”的原则,用于掌握孝敬的尺度。虽然孝敬是王艮一贯所重视的伦理规范,但也不能超出“尊道”、“尊身”限度。于是他提出尽孝道是以是非善恶为标准,反对传统理学所衍生的愚忠愚孝的行为。他明确指出“父兄所为,不可不识。父兄所命,不可不择。所为若是,终身践迹。所为未是,不可姑息。所命若善,尽心竭力。所命未善,反复思绎。敷陈义理,譬喻端的。陷之不义,于心何怿?父兄之愆,子弟之责。尧舜所为,无过此职。”[3]54他说:“失其身而能事亲者,吾未之闻”[6]34,没有“事亲”的主体,难道能“事亲”吗?他指出,像“烹身”、“割股”这样的愚孝愚忠是不可取的。
王艮有句名言:“入山林求会隐逸,过市井启发愚蒙。”[4]71就是要把自己与同仁交流、教化大众的基地从书院搬到平民百姓的生活中,使教育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是对宋明以来书院教育制度的重大发展。王艮既继承了书院的教学形式,讲学于书院,又不受传统书院教育的束缚,利用山村、市井、家舍等场所积极开展书院外的教学活动,成为当时唯一的一位面向“东西南北”的“院外”教育家。王艮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他关于教育的系列言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教育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光辉。
首先,有教无类是日常生活代际延伸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王艮在家乡自学成才后讲学即不分“老幼、贫贱、贤愚”,有自愿学者传之。其教育对象极为广泛,颇有孔子所提倡“有教无类”思想的遗风。这种教育思想不仅继承于孔子,也源于王艮对教育功能的自我认识。在王艮看来,“羲皇景象”之所以美好,原因之一就是当时教育有方,使人人都能明人伦,知道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和处理人际关系,通过教育改变“后知”状态,将日常生活世界的建构在代际之间瓜瓞绵绵,不断发扬光大。王艮突破了传统的“天才观”、“英雄史观”,他提出:“人之天分有不同,论学则不必论天分”[2]9,而且即便“孔子虽天生圣人,亦必当学《诗》,学《礼》,学《易》,逐段研磨,乃得明囗之至。”[2]8这种观点,即使在今天看来仍不乏理性的智慧。王艮坚信:“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2]6,因此教育无需区分对象。基于这种认识,王艮认为教育不受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条件的限制。他承认人有先天性的差别,但反对借口下层群众智力低下而不教。凡是愿意从学的人,他都一视同仁地给以教诲,从而培养出从樵夫到官吏不等的有影响的学生。这种思想,表现为小生产者要求平等和自由解放,也表现为当时王艮所面对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对传统儒家学说的新开展。
其次,快乐学习是个体生活世界形成的最佳途径。王艮常讲,“学不是累人的”[4]73,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发前人之未发的至理名言。他修正了传统理学教育的方式,寓乐于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不是累人的”这句话对于下层群众来说,具有鼓励的意思。王艮作的《乐学歌》,实际上就是鼓励下层群众把学习看成是快乐的一件事,在乐中求学,在学中求乐。他说:“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于乎,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3]54王艮认为圣人的道理皆在百姓日用中,所以好学,不太费力气,自然学得快乐。圣人之学能给人一种受用:追求道德修养,从自己的内心说,能获得某种觉解,而这种觉解能使人进入一种高朗的境界。在这里,王艮向人们阐述了这样一个重要的学习观点:带着快乐的心情学习,不把学习看成一种精神负担,才能从学习中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乐趣。
最后,简易教学是日常生活延伸的实效方法。王艮总结自己的求学经历,发现依靠老师的指点和学友的切磋,才解决了他多年的疑难,从而获得了无穷的快乐。所以他强调“名师益友”对学子成才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简易教学方法。王艮重视老师“令人自觉自化”的启发作用。他说:“先生教人,大率在言外令人自觉自化。”[4]73王艮提倡身教,因为这样更容易被学生,特别是从学的下层群众所理解和实行。王艮善于从学生的细微举止发现问题,通过旁敲侧击来启发学生的觉悟。比如有一次他与学生徐樾在月下散步,两人讨论星象天文问题,徐樾应对时,胆怯的看着老师,恐怕答有所失,不敢直言。王艮厉声斥责说:“看你如此害怕,难道天地就不要运转了吗?”徐樾马上就明白了老师的意思,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王艮强调榜样力量的重要。他指出“教子无他法,但令今日亲君子而已。涵育熏陶,久当有别”[2]13,王艮认为与其长篇大论地阐述做人的道理,不如树立一个好榜样。徐樾在《王心斋先生别传》中讲到“每讲学,开朗人心,侃侃辩惑起迷,务令人自得而后己,家庭邻里之间,皆爱慕其至诚而乐与之亲,言行无不信悦。”王艮作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先驱者”,“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第一个启蒙学派”[9]17——泰州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王艮作为一个布衣学者、平民思想家、教育家,一生致力于平民教化的事业,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追求个体日常生活建构的模式。他关于个体生活世界建构的精神实质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个体的自学精神、自立精神、创新精神。
[1]王士伟.心斋先生学谱·学述[M]//王心斋全集.陈祝生,蔡桂茹,许均,等,校点.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王艮.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语录[M]//王心斋全集.陈祝生,蔡桂茹,许均,等,校点.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王艮.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尺牍密证[M]//王心斋全集.陈祝生,蔡桂茹,许均,等,校点.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4]王艮.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年谱[M]//王心斋全集.陈祝生,蔡桂茹,许均,等,校点.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5]王艮.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明哲保身论[M]//王心斋全集.陈祝生,蔡桂茹,许均,等,校点.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6]王艮.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答问补遗[M]//王心斋全集.陈祝生,蔡桂茹,许均,等,校点.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7]王艮.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天理良知说[M]//王心斋全集.陈祝生,蔡桂茹,许均,等,校点.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8]王艮.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尺牍论议补遗[M]//王心斋全集.陈祝生,蔡桂茹,许均,等,校点.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9]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