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典戏曲的“意境”——兼谈古代戏曲与古代小说及其诗歌的区别

2011-04-02 03:58高永江
关键词:古典意境戏曲

高永江

(重庆教育学院 文学与传媒系,重庆 400067)

论古典戏曲的“意境”
——兼谈古代戏曲与古代小说及其诗歌的区别

高永江

(重庆教育学院 文学与传媒系,重庆 400067)

以“写意”为其根本特征的古典戏曲,追求意境,是其创作的核心与宗旨。古典戏曲意境的创造是“情、景、事”三者的交融统一,并通过自然明白的表达和表演,在有限的境中表现无尽的意。它是抒情与叙事结合的综合艺术,提出“情中出景,景复含情”的创作原则。它是再现与表现结合的艺术,创造出“化实为虚,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利用象征、夸张、虚拟等艺术方法写境,造境,创造形象,并追求“象外之意”,营造出意犹未尽的戏曲意境。从而形成与西方写实戏剧不同的东方戏剧艺术的特色,跻身于世界三大古戏。

古典戏曲;意境;情境交融;虚实相生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把戏剧和小说划为叙事文学、通俗文学的范畴以来,戏剧与小说的研究有了许多共同的话题,比如主题、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等,但却忽略了戏剧与小说的区别,特别是对古代戏曲与古代小说,学者们研究《牡丹亭》与《红楼梦》差别不大,在课堂上老师讲授基本一致: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我们暂且不谈戏曲的舞台表演性,就其剧本文学来看,其实与小说有很大差别。古代戏曲虽是叙事文学,但却是抒情性非常强的叙事文学。它与诗歌同源,以曲为本位的特性,决定它注重的是剧作家主观情感的抒发,表现戏曲艺术美的意蕴。所以并不象小说那样主要以叙述故事,强调情节结构曲折取胜,而是以“写意”为其根本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方法。追求意境,是古典戏曲创作的核心与宗旨。明人祁彪佳在《远山堂曲品》和《远山堂剧品》认为一部好的剧作应是“境界妙,意致妙,词曲更妙”,一旦“境界庸俗”作品就“无堪赏心”。吕天成的《曲品》中评《分柑记》“情景尚未激畅”,赞《琵琶记》“情从景转,一段真堪断肠”。可见“意境”“境界”已作为赏评戏曲的最高标准和要求。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凝结了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意蕴。“意境”最早出现于中国古代诗论,但它却是中国古典抒情艺术的重要质素,而弥漫浓烈抒情意味的中国古典戏曲自然把意境的创造作为自觉的审美追求,并呈现出与诗歌意境不同的内涵与特色。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剧史》中说:“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敝之,曰:有意境而已矣。”并对什么是戏曲中的意境做了阐述。“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1]这道出了古典戏曲的意境必须是“情、景、事”三者的交融统一,通过自然明白的表达和表演,能在有限的境中表现无尽的意。

戏曲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强调对人物情感、情绪、情性的抒发。它追求人情,是“惟情”的艺术,因而情的抒写成为中国古代戏曲浓彩重墨的亮色。比如关汉卿杂剧《窦娥冤》第三折中无论是感天动地【滚绣球】的悲愤之情,还是凄楚哀婉【快活三】【鲍老儿】的悲凉之情,最后激越慷慨【耍孩儿】【二煞】【一煞】的悲壮之情,整折以抒发窦娥复杂丰富的情感为主,通过情感的抒发完成了对窦娥这一人物形象塑造。戏曲把情的抒写放在第一位,所以王骥德在《曲律》中说:“持一‘情’字,摸索洗发,方挹之不尽,写之不穷,淋漓渺漫,自有余力,何暇及眼前与我相二之花鸟烟云,俾掩我真性,混我寸管哉!”[2]汤显祖的“主情说”,也提出“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戏剧主张,强调戏曲是表情的文学观念。戏曲抒情除了通过剧中人物直接的表达外,更多的是与景、事的结合,从而构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云“意与境浑”的最高艺术境界。

戏曲意境论对此提出“情中出景,景复含情”的创作原则。戏曲意境要求的“景”,是体现人物性格心理的特定环境,是人物形象烘托和对象化,与戏曲人物构成有机的整体,这即意境的“情境交融”特征的体现。如《汉宫秋》中紧一声慢一声的孤雁鸣,与汉元帝思念昭君的心境相应;《梧桐雨》中轻一滴重一滴的秋雨声,正好与唐明皇对杨贵妃追念的热泪交流。《西厢记》莺莺唱的【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曲中的秋景与离别之情融合,情与景水乳交融,互相渗透,景中含情,情中带景,亦情亦景浑然凑泊,达到难以区分的地步。引起观众无尽的联想。体现了“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阿米尔)外在的自然景物是触发内在情感的媒介,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使抽象的情感得到生动直观的表现。在情与景的关系中,“情是主,景是客,说景即说情”[3](554),这里更能表现戏曲中曲的功能,与诗的界限很难划出。戏曲中的戏淡化了,即“事”叙述不够。晚明剧作家孟称舜曾说“曲之难者,一传情,一写景,一叙事。然传情写景犹易为工,妙在叙事中绘出情境。”[4]故李渔总结戏曲传情写景的方法时说:“何如只就本人生发,自有欲为之事,自有待说之情,念不旁分,妙理字出。”[5]高明《琵琶记》中“中秋赏月”一出,高度体现了戏曲意境表现为“情、景、事”三者的融合。蔡伯喈与刘氏中秋赏月,刘氏感觉置身瑶台,联想到广寒宫,嫦娥,心情欢畅;蔡伯喈看到的是孤单的乌鸦,凄凉的月色,继而想到的是深闺思妇、边塞征人,心里极不痛快。所以李渔评说“同一月也,刘氏有刘氏之月,伯喈有伯喈之月。所言者月,所寓者心。刘氏所说之月可移一句于伯喈,伯喈所说之月可挪一字于刘氏乎?”(《闲情偶寄词曲部》)望月抒情,是诗词缘情写景的表达,诗人胸中先有了某种特定的情感,当他对自然景物进行观照与描写时,情的不同常常使景物染上不同的感情色彩。戏曲中蔡伯喈与刘氏两个人物有了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情感,眼中就有不同的月色。而且有了矛盾冲突,有了故事情节,情景中有事的叙述,解决了抒情与戏剧的冲突,完美把事、景与情结合起来。既在故事的叙述中表现人物情感,塑造人物个性,又在特定的情景中完成情节的演进。唱词与念白结合,写月叹月,感人怀人,将一般的咏月意境、诗词佳篇与剧情有机结合起来,再配之以身段、动作和表情,插科打诨相衬托,使得场面极富诗意且超出诗意,既独立成篇又与全剧紧密衔接,这都是单项艺术形式的咏月情境难以比照的,是戏曲独一无二的意境创造。

戏曲意境的创造提出“化实为虚,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意境,它生于形象而又大于形象,受特定形象的制约,离不开特定形象的触发,经常由特定的实指向不定的虚,又由虚转化为更为丰富的实。这种由实导虚,虚实相生的特征正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特色。

首先是戏曲“象外之意”的表达。汤显祖在《答凌初成》一文中认为:戏曲要“骀荡淫夷,转在笔墨之外”,这“笔墨之外”的意味就是戏曲意境的深层意蕴,是一种由戏曲的直观形象引出的想象虚境。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也说,戏曲作品必须“言外有无穷之意”。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在我国古典文艺理论中早已论述,而戏曲的意境追求要求重在深刻揭示人物的内心境界。人物形象动人,对生活的社会意义挖掘得深,戏曲的意境也才能够深厚而博大。曲之经典《牡丹亭》“游园惊梦”一出其中【步步高】、【醉扶归】、【皂罗袍】三只曲子,有象有意,有情有境。人们常常以【皂罗袍】为例,舍弃前二曲。殊不知三曲合成递进的戏剧动作更有完整的意象,还有写性格蓄真情的戏眼:一生爱好是天然!满目春色才使内心爱自由爱美感情之弦强烈地颤动起来,而唤醒了青春的活力与怀春的幽思。有了“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睡觉院!”的悲怨。从而由小恋大怨更悟及酸酸楚楚无人怨,惟有超越生死的涅槃。偷情,殉情者,古已有之,可偷情者罕见舍身之义,殉情者大多乏于求利之勇,将二者合一,意象中才有和合义利又会通生死的大超越!象外之意丰富蕴藉,这情外象,象外意,意外情,意境天成。

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戏曲常常采用象征、夸张、变形的手法创设意境。运用象征,即借一具体可感的外界事物来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感,这是诗歌追求“言外之意”表现意境的常见的手法。而在戏曲中运用象征,并与戏剧融合一起,扩展戏曲的情感空间,言外之意包含了寄托之意,与诗歌的深婉含蓄相比更“明白如画”。最有代表性要数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邻国日本的古典戏曲能乐世阿弥的《砧》。《砧》剧“主题”云:妻子对远去京城的丈夫,怀念、眷念而又怨恨不已。于是,把这闺怨之情寄托在捣衣的砧声之中,借秋风传递给羁旅京都的丈夫。后来妻子终于死去,但她在地狱的苦难中,思夫、爱夫、恨夫之情,任然萦结于心。[6]这样的情感抒写在我国汉唐以来成千上万以砧声月影描写游子怨妇的诗句多有表现。如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杜甫《捣衣》云:“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暮寒月,况惊长别心。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堪称捣衣诗的代表作,单调孤寂的捣衣声已化作女子内心无言的述说,传达出无尽的意味。《砧》剧叙九州芦屋的某人因事晋京,原对妻子说当年返家,结果三年杳无音信。其妻三载寒暑中“情不忘、志不渝、痛哭失声泪滂沱”。听见使女传讯丈夫不能回家,由村人的砧声联想苏武妻敲砧的故事,与使女一道敲出含恨含怨的砧杵声,激荡出“敲砧一片奏怨歌”的主旋律。舞台上在主人公饶有节奏的砧声中,伴唱如泣如诉,结构成天地怨曲:月凝冰霜,风雨呜咽,更哪堪虫声唧唧,“露滴泪洒扑簌响,砧声糅杂难析详”。以砧声为寄托,将念恋怨恨之情的不同层次细腻传达出来,正是匠心传神所在。寄托的深意不亚于唐诗宋词的意境。在古典戏曲中化诗意的含蓄以其自然朴素,明白如画的表达和表演,创造出意味无穷,意在言外的情境,这也是戏曲意境追求的独特之美。正如王国维先生推崇元曲的“自然美”,认为它是“中国最自然之文学。”[1]虽是隔海相望的异邦之剧,能乐是日本古典戏曲的代表性剧种,而且作为歌舞剧,有其独特情节结构与美学范式,美学风格追求典雅、哀怨,也是一种抒情诗剧。而且受中国文化影响,是与中国古典戏曲有其相同的追求与表现的东方戏剧艺术。中国古典戏曲中使用具体物象寄托深意很常见,如《长生殿》的“钿盒金钗”,《桃花扇》里的“桃花扇”都有无尽的寄托之意,只不过笔者认为它们构成的意境不象《砧》剧表现得那样鲜明典型。

其次,表现在时空虚拟与表演虚拟的融合。戏曲为了把丰富的生活集中或开拓,而对时空大胆突破,利用人们看到的听到的,把看不到听不到的东西交织起来,创造出更宽广更美妙的艺术境界。时间与空间是艺术存在的形式,戏曲也不例外。对戏曲来说,时空还有其特殊的意义,不仅是戏曲剧本里所反映的广阔的复杂的社会生活场景,而且还指有限的戏曲演出时间和舞台表演空间。戏中复杂丰富的生活内容既要利用有限的舞台表现出来,又要受舞台时空的限制。古典戏曲依靠本身的艺术特点创造出犹如梦幻般迷人的场景。它可以在同一空间表现两个不同空间,它可以在同一平面上表现不同的深度和高度;它可以同一时间,表现两个不同空间,它可以将时间延伸或收缩,它可以在一个时间里,把不同空间的事物形象地直接展现在舞台上。比如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第三折,赵盼儿和小闲从开封到郑州去,先是“丑扮小闲挑笼上”道白说:“这里有个大姐赵盼儿着我收拾两箱子衣服行李,往郑州去。都收拾停当了,请姐姐上马。”空间的过渡,在行动上表现为几个台步,在语言上则是几句对话,在观众不知不觉中就已完成了。可见戏曲语言作为唱念表现的对象,同样具有虚拟性,语言和动作上的虚拟一道,通过假定性的东西来反映生活内在本质的真实。又如杂剧《窦娥冤》第一折窦娥上场的独白与独唱不仅自报家门介绍了自己,而且把二十年来的遭际表达清楚,戏曲时间明显缩短。而第三折“法场”一出显然把时间延长。这种时间的模糊化自由处理,表现了戏曲的舞台时间与剧情时间的不相同,虚实相生,为戏曲塑造人物,抒情写意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戏曲藐视那种所谓形式的完整与合理,而敢于放手去探究事物的本质,这就是戏曲在处理时空上艺术的创造精神。这种“造境”和“写境”的手法,充分反映了戏曲舞台特征,和诗歌、绘画有明显的区别,也是戏曲所独创的。

另外,戏曲既要承认舞台上时空的客观现实性,又要承认时空在欣赏者意识中的运动性,以尽量减少舞台时空对欣赏者的限制,使欣赏者站得高,看得远。舞台再大,总不及天地之万一,表演的时间也只是一瞬间,戏曲演员的表演与观众联想结合一起,艺术境界就更广阔了,也就能发挥艺术之美。比如戏曲舞台以“无”——空无一物为主,无中生有。或以简单的“一桌两椅”作任何背景和象征。演员“唱一段慢板五更天,走一个圆场百十里”。它通过虚拟的动作,突破现实舞台实在时空限制,创造出自由的心理时空。同一舞台,其景色随人物行动和心理变化而不断变化,这舞台特征正体现情景交融,空灵蕴藉,有余不尽的意境特点。从接受角度看,虚拟性的表演特点及由此而来的舞台特征也必然充分调动观众的想象力去理解,接受,体验舞台艺术形象所带来的意境。

戏曲是以意境这一美学思想为指导,综合了多种艺术塑造人物和叙述故事,也正是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人物,编织了情节,才能以壮阔与含蓄的境界,独特的艺术风貌和丰富的人生为人们提供了极为广阔的想象余地,从而称著于世。

我国古典戏曲,既是再现艺术,又是表现艺术,它把再现与表现,抒情与叙事如此完美统一起来,浑然天成无造作痕迹,这是艺术领域的一种奇观,从而成为与西方写实艺术不同的东方戏剧艺术的典范,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于世界戏剧长河中。

[1] 王国维.宋元戏剧史[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2] 明王骥德.曲律[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3] 李渔.窥词管见(第九则,载《词话丛编》第一册)[M].中华书局,1986.

[4] 转引自蔡毅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卷三)[M].中华书局,1989.

[5] 李渔全集.(卷三)[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6] 日本古典文学大系·谣曲集[M].小山弘志校注,岩波书店,1960.

Discussion about the"mood"of classical opera—differences between ancient drama and ancient novel

Guao yongjia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7,China)

The classical opera take"spiritual expression"as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with pursuit of mood.Classical opera creating artistic conception is mixing"the sentiment,scenery,things"together.Through natural expression and performance it displays endless meaning.It is a lyric and narrative art which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 of"emotion in a scene".It is the art that combining performance and reappearance.It mix reality and fantasies together which use symbol,exaggeration to the mood,and pursuit of endless meaning of opera artist.The classical opera among the world three ancient play in that of its characteristic.

classical opera,mood,emotion in a scene,mix reality and fantasies together

J8

A

1673-0429(2011)06-0068-04

2011-09-15

高永江,重庆教育学院文学与传媒系讲师,从事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研究

猜你喜欢
古典意境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怎样读古典诗词?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