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
(常州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一般是指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办学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直接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等工作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的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有着鲜明的特点,即掌握应用型知识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以应用为主线来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在培养方案中占有较大比重,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专业基础较实、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不仅影响着应用型本科教育职能的实施与体现,而且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会效益。这就要求建立一支结构优化、素质全面、实践创新能力突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由于传统的“高等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大部分教师是在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相应的实践经历,具有执业资格认证的较少,更谈不上具有熟练操作技能。高校也没有足够重视“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学校要培养真正的应用型人才,与知名高校形成差位竞争,首先就要更新教育理念。
“双师型”教师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造诣较深的教师群体,承担着较一般教师更为繁重的工作任务。目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激励政策不够全面,力度还不够大,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方性本科高校科研能力较弱,产学研结合更是欠缺,实践教学能力不能很好地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实践教学内容也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高校在科技、人才、智力等方面资源得天独厚,企业在技术、设备、资金等方面优势明显,因此高校应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多种产学研结合模式,鼓励、扶持教师进行科技项目研究,与地方企业对接,直接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利用企业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针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常州工学院经过多年的尝试与努力,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快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针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常州工学院大胆创新,从教育理念上实施“三大转变”,即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倡导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以学历为中心转变为学历与能力并重,培养素质全面的教师;以理论为中心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多渠道大力培养现有教师,从根本上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速度。
(1)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认证的培训。例如参加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的培训。
(2)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的培训。例如建筑行业的一级或二级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师等的培训。
(3)组织教师参加上级主管部门或上级行业协会组织的各项师资、资格、技能等培训。
本科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度,包括“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考核评价、培训教育等制度。制定“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政策,使“双师型”教师在职称晋升、出国培训、工资津贴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以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稳定,更好地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各级政府也应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对本科高校进行相应的宏观调节、政策导向及支持性干预,将“双师型”教师的任职资格、培养培训等纳入政策化轨道。常州工学院积极鼓励教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建立了相应的培养制度,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1)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安排教师到相应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认可对方单位进行的绩效考核,对于成绩优秀的给予一定的奖励,使教师在科研、教学、实践(包括生产)中真正觉得有奔头。在政策上向 “双师型” 教师倾斜,使他们多出论文、多出成果、多出业绩。例如,2009年常州工学院安排一名土建专业教师全程参与了常州市承担的沪宁城际铁路项目工程建设,任职一年。通过这一工程建设,该教师对土建施工程序、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等要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土建工程管理项目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实践与管理经验,同时学校也给予了该教师相应配套的奖励。
(2)安排教师挂职锻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机构在环境、资源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改变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原有模式,促进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快速提高。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主要培养初等、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学校选派有关教师赴小学、幼儿园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挂职期间承担了相应的课程教学与业务指导任务,全面了解小学、幼儿园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每位挂职教师在挂职结束时分别提交了相关人才素质结构和培养的调查报告,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此外,在用人机制上,学校重实绩、看长远,大胆起用年轻有为的教师,让他们勇挑重担,发挥其优势,帮助他们尽快脱颖而出,使教师有足够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力量的双重驱动力。这些政策使“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度化、规范化,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
(1)由专业系与企业建立紧密的校外产学研基地,积极推进“校企合一”, 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通过教师互派,派遣教师到国外(地区)高校、企业进行工作。例如常州工学院与台湾勤益科技大学建立合作联盟,定期安排本校教师到勤益科技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对相关学术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交流学术创新成果。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的软件开发中心与日本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合作开展软件外包业务,安排教师赴日本企业进行研修,使教师在熟悉企业业务流程的同时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培养了“双师型”教师。
(2)利用重点建设实验室、研发中心等校内研究平台,鼓励教师进行应用型项目的申请和研究。例如,常州市一机械企业采用常州工学院重点建设实验室的“电解机械复合加工技术”对氮气弹簧活塞杆和氮缸表面进行加工,所加工的零件表面质量好,定域加工的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近年来常州工学院科技企业相继研制开发出红外光电测距仪、电子全站仪、智能电能计量系统等高新技术产品并投入批量生产,获得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依托学校的研究所、大学生实践创新中心等机构,从事专业研究开发。如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依托人工智能研究所,从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组建常州工学院机器人代表队,连续多年在国际、国内的机器人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学校聘请了一批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与科研院所的管理与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授或专家顾问,通过开设技能类的选修课或讲座,对教师开展某一技术领域的专项培训,从而为教师提供一个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工程技能水平,开拓教师的视野,提高其实践操作素质和修养,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常州工学院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正在不断提高,目前“双师型”教师已经达到30%。在一些专业学科中已逐步建立起实践“零距离特色”的师资队伍,即许多教师经常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实践,将教学过程由校内向企业、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进行“零距离”式培养。这大大增强了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也提高了教师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指导能力,教师的“双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培养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及时洞察行业发展变化,预测行业人才供求趋势,及早调整专业培养方向,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抓住地方性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切入点,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同时,坚持以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积极与地方科技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主动为地方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服务、技术支撑,为众多的地方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研制新产品、改造设备工艺、开发新技术等。学校自2007年以来,每年与常州地方企业合作的项目数量均在50项次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总之,高素质的教师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要想尽快培养出更多受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就必须尽快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学校应不断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探索教育教学的特点,把握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上,更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灵活地采用多种形式“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逐步形成较为健全的“双师型”师资培养体系,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