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环境教育的SWOT分析

2011-04-02 02:44严卯生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大学生

景 杰,严卯生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 人口与城市环境研究所,南京 210042)

一、引 言

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加深,环境教育日益为全社会所重视。通过环境教育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环境意识,已经成为当代人应对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重要手段。有研究认为,“全民环境意识教育是改善环境的根本措施之一。因为它使每一个有行为能力的人有了环境意识,从保护个人利益开始到关心他人,从关注团体到关注全国全社会、产生巨大的社会舆论和压力。这样,既可以自觉减少每个人的不良行为,更对其他个人、企业、团体乃至国家产生监督作用。”[1]195在全民环境教育体系中,大学生环境教育处于最高水平,对全民环境教育具有整体示范和引导效应。但是,当前大学生环境教育活动还存在着组织不够严密、内容不够系统、过于重视形式、忽视实际效果等问题,这种比较粗放的管理制约了大学生环境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其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

在学校层面,大学生环境教育的管理主要是规划、指导等宏观管理,属于战略管理。因此,可以借鉴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运用SWOT模型对大学生环境教育进行分析,并由此提出相应战略选择,以实现大学生环境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环境教育界定

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环境教育体系。“中国的环境保护开始形成以环境保护基础教育(即中小学幼儿园环境教育和高中等院校非环境类专业的环境教育)、环境保护专业教育(即高中等院校培养环境类专业人才)、环境保护在职教育(即在职环保人员的教育)、环境保护社会教育(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普及教育)四大部分组成的全方位的环境教育体系。”[2]235

根据上述分类,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环境教育包括以培养环境类专业人才为目标的环境保护专业教育、环境类专业以外其他各专业的环境保护基础教育。本文所指的大学生环境教育,主要指高校对非环境类专业学生所开展的环境保护基础教育,通过环境教育传授环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培养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习惯,同时引导其他社会成员为保护环境共同行动。

三、大学生环境教育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常用工具,是“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3]239-240SWOT模型的内外区分假定认为,“机会和威胁只存在于外部环境中,优势和劣势只存在于内部环境中。利害区分假定即采用对企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加以分析,对有利的内部优势、外部机会和有害的内部劣势、外部威胁加以区分。”[4]109-110根据上述假定,可对大学生环境教育作出以下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

1.大学生的特点优势

当代大学生身处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环境,具有和其他社会群体,以及以往大学生不同的特点。在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方面,当代大学生“心系国家,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面对当前的世界问题,尤其是环境污染问题,大学生普遍具有全球责任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5]110这对高校组织环境教育活动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是开展大学生环境教育的优势特点。

2.高等学校的比较优势

和非学校社会组织相比,高校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专业化社会组织,对教育规律尤其是高等教育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准确,善于针对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心理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具有明显的科学性;拥有开展教育活动的规章制度,富有教育特质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软、硬制度体系,具有明显的规范性;拥有直接为教育活动服务的场所、设施设备,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这些都是高校所独有的基础条件,也是大学生环境教育重要的优势条件。

和中小学相比,高校所设立的环境类课程、学科或专业,具有明显的师资优势,为大学生环境教育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尤其是开设有环境类专业的高等学校,环境专业的大学生可以承担大学生环境教育的组织、教学、指导工作,通过“同伴教育”将师资优势进一步扩大。

(二)劣势分析(W)

1.大学生特点中的消极倾向

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的,但也存在某些消极倾向。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多样化思潮引发的迷失和信仰危机,社会不公平现象造成的诚信缺失,市场竞争和就业难带来的心理畏惧,经济快速发展激起的功利取向”。[5]110这些消极倾向虽然应视为当代大学生的支流,但其客观存在对大学生环境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

2.大学生环境教育的组织性较弱

大学生环境教育的非专业教育特点,使之处于教学体系的边缘,尽管也可以与专业课、基础课等相结合,将其融入其中,但其主要形式是课外活动,制度体系的严密性和执行刚性较班级授课制弱,偏简单和偏弹性的制度体系又使得其经费和物质投入比较少,甚至在人才培养的观念中视之为可有可无的一部分,不及对课堂教学重视。制度和投入上的缺憾,导致大学生环境教育组织性的削弱,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足。

3.社会性不确定因素的干扰

同为相对独立的教育社区,高校校园比中小学校园人数多、规模大、结构复杂,具有较为成形的“小社会”特点。同时,多形式多渠道的校内外人际交往,尤其是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得高校校园环境和整个社会环境呈现同质化的趋势。这种“小社会”特点和同质化趋势的互动迭加,使高校校园环境表现出极高的社会化特点。这样,一些社会性不确定因素就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学生环境教育造成干扰。

(三)机会分析(O)

1.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潮流

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应对环境问题的理性选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在理论上,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于1987年向联合国大会提交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明确定义了“可持续发展”,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在行动上,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通过的《21世纪议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世界范围的行动方案,是人类迈向新文明时代的里程碑。与时同时,各种社会组织也加入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有效地扩大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影响。

2.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在我国,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也越来越重视。第一,完善环境法律体系,形成了从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部门法、环境保护行政规章、环境标准到有关国际条约构成的法律体系,并不断强化环境保护执法力度。第二,推行环境保护政策,如“十一五”规划中关于节能减排的指令性指标要求及其逐级分解落实、生态省(市、县)建设、评选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同时,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各种生态认证等“软政策”工具,如绿色食品认证、森林认证等。第三,开展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加强环境课程、教材建设,扩大专业教育培养规模,组织在职教育和社会教育活动等。

3.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

在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潮流和政府对环境保护重视的社会背景下,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知识逐步积累,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环境意识不断加强,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绿色消费”理念的形成。研究认为,“绿色消费”包括“消费与自然承载相匹配;尊重代际公平;在满足合理、适度的物质消费时,重视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从伦理角度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视自然为人类的伙伴”。[6]105社会公众较高的环境意识对大学生环境教育具有强化效应。

(四)威胁分析(T)

1.社会文化中的“非绿色”因素

所谓“非绿色”因素即对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尚有较普遍存在,其中部分仍是当今文化的重要成份。特别是对大学生极具吸引力的“成功文化”,其中评价“成功”的某些标准尽管对环境保护具有反作用,仍是时尚、流行的文化元素,如视别墅、豪华汽车、奢侈消费为成功的标志等。这种“标志”的生活方式,加上大学生过度使用一次性用品等生活习惯等,都导致过多占用资源,加大消耗和排放。

2.“绿色”利益机制未完全建立

由于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社会公众的“绿色消费”理念也将环境保护的社会压力转化成市场压力,从而在某些领域建立了一定水平的“绿色”利益机制,但总体上所覆盖的领域还比较少,水平也不高。“绿色”利益机制尚未成为社会主导利益机制。这种现状通过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对大学生环境教育产生现实威胁。

四、学校层面的战略选择

根据SWOT模型静态分析的假定,“经过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分析,可以产生4种内外匹配的战略,即SO战略: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ST战略:利用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WO战略: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弱点;WT战略:减少内部弱点,回避外部威胁。”[4]110按照上述假定,在学校层面对大学生环境教育也有4种战略选择。

(一)战略选择的依据

1.对劣势的进一步分析

第一,大学生特点中的消极倾向或存在问题的成因比较复杂。研究认为,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影响、家庭影响、学校影响、同龄群体染化和自身人格。”[5]110-111其中,前两者为学校外部因素,后两者又与学校外部环境有共生性,总体来看,这些因素对高校来说具有明显的不可控特点。因此,“大学生特点中的消极倾向”这一劣势,高等学校是难以直接抑制或消除的。

第二,社会性干扰因素源自校园的社会化,而校园的社会化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会逐步加强,故该项劣势也不会被消除。而且,由于教育过程的本质即“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过程”,校园的社会化本身具有教育性,也不应被抑制或消除。

第三,对大学生环境教育组织性较弱,高等学校可以通过构建严密的规范体系、加大经费投入等以提高其组织性。但是,对课外活动不及对课堂教学重视的思维定势,在短时期内是难以改变的。所以,这一劣势亦非高等学校所能完全控制的。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对上述劣势的控制能力偏弱,故应将战略选择中的WO、WT两项排除。

2.对威胁的进一步分析

上文论及的两种威胁因素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呈现出积极转化态势。但是,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这种转化过程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累积后才会有明显的效果。因此,ST战略也可排除在外。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确定大学生环境教育应选择SO战略。

(二)大学生环境教育的SO战略措施

1.发挥优势:提高专业化水平

第一,教育内容的专业化。根据当代大学生“崇尚理性、追求新潮、尊重知识、乐于交往、心系国家”的特点而形成的优势,大学生环境教育内容的选择相应地必须注重基础性、前沿性、系统性、互动性、引导性,以提高教育内容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充分发挥高校的师资优势,为教育内容的专业化提供保证。

第二,教育过程的专业化。发挥高校等专门教育机构的优势,按照高校教育活动的规律,根据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利用自身完善的教育设施等条件开展环境教育。发挥高校的师生优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组织各种环境教育活动,如“教师导演,学生主演”、“学生自导自演”等,提高教育过程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完善相应的规范体系,从制度上保障教育过程的专业化。

可见,通过提高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的专业化水平,为大学生环境教育打下科学基础,使内部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2.利用机会:提高开放性水平

第一,积极开展跨国交流和合作。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国际进程,学习国外先进的环境教育理念、知识、方法、技术,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扩大教育影响,为大学生环境教育争取国际化的知识及资金等的支持。

第二,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社会活动。积极参与各种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向社会宣传、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协助政府环境事故的应急处理和社会动员,以此获得政府、环境保护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个人等对大学生环境教育的重视和支持。

上述对机会的利用途径,在国内和国际两种水平上提高了开放性水平,为大学生环境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1]刘少康.环境与环境保护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魏振枢,杨永杰.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郭朝阳.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孙锐.战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赵迎欢,吴峰,刘莉,等.“当代大学生特点及环境影响”研究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6]景杰.环境教育的社会响应[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3).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环境大学生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环境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大学生之歌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