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春
(常熟理工学院 党委宣传部,江苏 常熟 215500)
2011年3月,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卓越新闻项目发布《新闻媒体状况》报告称,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倾向于从互联网获取新闻,其数量已经首次超过从报纸获取新闻的读者。报告表明,美国大多数报纸都在经受这种“寒流”,新闻读者正在快速转向网络,而且苹果Ipad等平板电脑和各种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传播使得在互联网获取新闻这一趋势进一步加速。高校校报作为报纸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是大学校园里的一种纸质媒体,近年来也受到电子媒介的强力竞争,读者面临被蚕食的威胁。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校报作为高校党委喉舌,是学校重要的思想阵地和舆论工具,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使命。但是随着校报读者的逐渐流失,其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将会被架空。因此新形势下高校校报如何增强自身吸引力,将办报育人落到实处显得尤为紧迫。本文结合校报特色,从四个方面做了探索。
丰富新闻内容可以拓展读者的阅读选择,进一步吸引读者眼球,从而实现多角度、全方位育人。丰富新闻内容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这是高校“育人为本”办学宗旨的直接体现。
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校报打造成学生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提高能力、陶冶性情、接受教育。大学生是校报的主要读者,校报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吸引读者,留住读者。校报要围绕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想大学生所想,言大学生所言。校报可以刊载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学习类。学习是大学生的根本任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引导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都是校报育人的中心任务。校报要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专业学习、过级考试、毕业论文、考研考证、学科竞赛等问题,请富有经验的教师、优秀学生及校友撰文谈经验、谈体会,给大学生以具体的指导。二是活动类。校园活动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舞台,校报通过图文形式予以报道,则是对大学生的一种无形的鼓舞和指导,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能力、全面发展。三是理论类。校报贴近学生,具有直接影响学生思想的优势。校报应紧紧围绕国内外形势发展、社会思潮变化和学生思想实际,找一些容易引起学生关注,能够引起学生关心、参与和共鸣的话题,策划新闻宣传主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导。四是文化类。文化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校报应发挥自身优势,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如每年暑期编辑新生专版,重点介绍学校历史、专业设置、师资情况、后勤服务、图书馆使用、购物指南等,在军训时期开展军训征文,军训专题,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的爱校情感和学习热情。五是情感类。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问题,有的同学能勇敢面对,有的同学则会苦闷彷徨,严重的会出现心理问题。校报可以通过讲座、访谈的形式,宣传正确的爱情观、健康的恋爱行为,正确处理异性友情等,甘当学生的良师益友。校报还可以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等栏目,请从事心理学研究的教师,学生处、团委等有关部门的教师撰写稿件讲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让校报成为疏导大学生思想感情的纽带和桥梁。这些正是高校校报发挥育人功能的直接体现。
校报的读者主要是师生,他们文化水平高,鉴赏能力强,简短的消息性新闻不能满足师生的阅读需求,他们更渴望深度报道,以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实践证明,加强深度报道能够实现校报与新闻网的错位发展,是新形势下校报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闻学大辞典》将“深度报道”定义为: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方式。深度报道大致包括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典型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精确性报道等。结合校报的党报性质和育人功能,它更适合于作解释性报道、典型报道和精确性报道。1、解释性报道。解释性报道是分析性的深度报道,有人又称它为新闻述评。“一篇言简意赅、思想明确的言论对读者的引导和教育意义远大于只对表象进行报道的新闻。”[1]81这类报道有很强的思想性和逻辑性,深受大学生欢迎。2、典型性报道。典型报道分典型人物、典型经验、典型事件报道,校园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党员、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都适合做典型人物报道,但典型人物报道并不一定局限于个人,也可以是一个集体,如某社团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奖,某宿舍学生全部考上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等,都可以将他们作为一个典型集体来报道;学校各院系、部门取得的重要成绩,如学校被评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科竞赛取得新的突破,校报都可以作典型经验报道加以宣传推广;学校及学生组织的重大活动及特色品牌活动,如学校开展教学质量年活动、学生自办跳蚤市场活动都可以作为典型事件报道。这些典型报道在提高学校美誉度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爱校感。3、精确性报道。精确性报道是“较有系统地采集新闻事实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描述、分析、解析的深度报道类型。”[2]247这类文体注重细节的刻画,力图通过细节的生动展现加深人们对新闻事件的认识并引发人们的思考。如学分制背景下的公选课改革现状如何,实施中有哪些困难,学生的反应是什么以及改革的效果如何等,及目前流行于大学校园的考证热、刷卡族等现象,都可以进行精确性报道。
高校校报担负着在高校引导舆论的重要使命,作为学校党委喉舌,校报要在第一时间了解学校的重要精神和部署,对校内重大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解释,这都要采取深度报道的形式。所以,深度报道是校报舆论引导力的核心体现。陈作平认为,深度报道没有固定的格式,也不受篇幅长短的限制,只要能从深层反映新闻事实真相,通讯、特写、评论、专稿、调查报告等都可以写成深度报道,即使是一条消息,只要它立意高远,对问题反映深刻,也可以被看作是深度报道。可见,深度报道除了内容的深刻,也展现了一种思维的深度,这对改变网络媒体海量信息冲击下大学生忙于接受不善思维的现状也是很有益的。可以说,深度报道是当下报纸媒体冲出其他媒体重重包围的一个重要武器,一份报纸把深度报道做成精品,就会在读者的精神大餐中缔造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深度报道能够增强报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校报只有牢牢吸引住师生的眼球,其育人功能才不会被架空,这是新形势下校报发展的必然选择。
著名报人赵超构曾经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著名报人金庸也说过,对于报纸而言,新闻为攻,副刊为守。事实证明,大多数学生在拿到校报后,往往首先选择阅读的就是副刊。因此,深入研究并不断提高副刊质量,是发挥校报育人作用不可缺失的一环。
提高校报副刊质量主要就是提高其文化品位,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手。第一,以优秀的作品感染人。提高校报副刊的文化品位并不是只刊登学术性、理论性、知识性强的文章,那样太枯燥,容易失去读者,但也决不能一味迎合读者而刊登一些含有虚伪、矫情、失落等色彩的低品位文章,“只有做到雅中有俗、俗中有雅,于寻常事中体现深刻的人生感悟,那才是较高、较理想的层次。”[3]126因此,校报可以邀请社会名流开设文化讲堂,也可以邀请学校知名教师、成功校友谈人生百味,还可以请文采比较好的大学生谈学习、谈校园、谈情感,从而做到不同品位的文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二,以精致的版面陶冶人。副刊因其内容的丰富性而为其版面设计提供了无限张力。报纸的版面设计是一种无形的语言,如果编辑能够把丰富多彩的文字图片巧妙地搭配在一起,既体现了一种形式美,也能与内容形成一种和谐美。版面设计是一种艺术,在校报的百年发展历史长河中,许多报人也对此作了大量研究,它的日益成熟也造就了新闻网无法与之相比的优越性。因此,副刊可以多放一些师生的书法、绘画、摄影等图画作品,图文并茂,增强美感。这些图画作品有的可以长期固定在版面的某个空间,形成特色,有的可以与报纸内容错落搭配,增强动感。另外,副刊要灵活运用各种字体。字体有表情达意的功能,不同的字体蕴含着不同的感情,校报应根据标题内容采用风格色彩相应的字体。如比较严肃的文章标题可以用黑体、大标宋、粗宋等,抒情散文标题可以用隶书、舒体等。有时还可以运用Photoshop(Photoshop是ADOBE公司旗下最为出名的图像处理软件之一)进行字体的再创造,当然,文章正文有时也可一改统一的宋体风格而选用清秀小巧的仿宋或者自然活泼的楷体。另外,副刊还要善于利用各种线条、空白、底纹和报花等小的修饰品,通过彼此的优化组合达到最佳效果,在灵活的变化中求得统一美、和谐美。版面设计是一种艺术,充分发挥这种艺术魅力为内容服务,最大限度地体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有利于增强校报吸引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加强队伍建设主要是加强大学生记者团建设。大学生记者的第一身份是学生,是学校各项政策和活动的直接体验者和参与者,知道大学生喜欢什么、关心什么,对身边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更加敏感。因此,加强大学生记者团建设是校报的一项重要工作。
大学生记者团直接受校报编辑指导,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为校报组稿、写稿甚至参与编辑工作。许多大学生记者刚入团时,虽然有的文笔不错,有的摄影不错,但他们对新闻体裁缺乏深入了解和理性认识,还不能很好地胜任新闻写作。面对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写出的稿子有时会被校报编辑反复退稿,许多大学生记者在这个阶段会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特点,有的同学会出现情绪低落、不能自我认同甚至自卑等不良心理反应。此时,校报编辑就要耐心指导,积极鼓励,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获信心。为了使大学生记者更快地成长,校报也要提供各种形式的培训,如请专家作新闻专题讲座、组织新闻改稿研讨会、举办读书交流活动、到校外新闻单位实习及好新闻鉴赏等活动,使大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习,许多大学生记者逐渐成长起来,他们开始广泛接触各种报道,如人物通讯、校园聚焦、书海拾贝甚至新闻评论,他们不仅成为新闻宣传的行家里手,在思想上也更加成熟,成为校报编辑的得力助手。大学生的这个成长过程是漫长的,一般要经过一年的适应期,大二成长期,大三成为骨干,大四因为考研就业等因素开始退团。所以,校报的培训工作是带有周期性的,持续性的,这种特点也决定了校报育人的功能定位。“高校校报是育人的阵地,校报不仅把精神食粮送至学生的心头,使学生受益,同时校报也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大批学生记者在校报这块田野里耕耘、收获。通过编辑老师手把手地教他们采访、写作、摄影、校对、排版,许多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收获了比第一课堂更精彩的成果。”[4]34实践也证明,许多大学生记者毕业后都进入了报社等新闻单位,他们发展潜力大、工作能力强,人际关系和谐,许多人还走上了领导岗位,这也正是校报育人的长期功效。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是直接的受教育者,发挥了校报育人的积极主动作用,彰显了校报的育人本色。
[1]康群.高校校报的困境分析及突破之策[J].文教资料,2010(1).
[2]欧阳明.深度报道写作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徐秀.论高校校报副刊的文化定位[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4).
[4]张秦川.中国高校校报改革发展30年[J].新闻知识,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