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与白茆山歌传承保护的互动探究

2011-04-02 02:44王小龙耿仁甫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曲调山歌文化

葛 绝,王小龙,耿仁甫,葛 田

(常熟理工学院 a.艺术学院;b.团委,江苏 常熟 215500)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人才培养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1]就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而言,所培养学生也应具有良好的表演能力和艺术工作能力。

“高等学校特别是应用性新建本科学校如何利用好现有社会资源加快内涵发展至关重要”,“大学为地方服务,是高校的基本任务”,“大学与地方应当是互动和双赢的,关键是要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发展自身”。[2]无论定位“引领”还是定位“服务”,当今大学必须与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动,才能造就适应社会环境、为社会服务的有用人才。地方高校引领地方文化发展应采取如下方法:第一,人才培养引领地方文化;第二,科研服务引领地方文化;第三,通过对地方文化的研究与传播辐射,推进当地文化的发展和提升;第四,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服务。[3]相对于群众音乐文化,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系统全面,专业性强,间接经验多,研究能力强。高校音乐教育应与地方文化建设形成互动关系。

一、高校音乐教育加强白茆山歌传承保护的举措

作为地方民歌的一个歌种,常熟白茆山歌早在上世纪50年代已闻名全国;改革开放后,更以其积极的传承发展态势受到民间文艺研究机构的关注。2001、2007年,“中国白茆山歌艺术节暨白茆山歌研讨会”先后两次举办;《中国·白茆山歌集》和《白茆山歌(传统篇)》CD出版发行,影响很大,200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歌手陆瑞英被授予“中国非物质遗产保护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常熟理工学院作为一所新建的多科性地方本科院校,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与地方互动合作的重要举措。2002年起,学校以白茆山歌为互动对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和深入全面的理论探索,促进了白茆山歌的传承保护,推动了地方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主要活动有:2002年4月,为白茆山歌编配曲目《社员乐调》、《搭凉棚调》等近十首;2002年6月,协同常熟市文化馆创作新白茆山歌《摇橹歌》;2004年3-5月,协助常熟市电视台拍摄文艺专题片《白茆山歌》,并制作配乐;2005年6月,在南京艺术学院举办“白茆山歌人文追踪”讲座;2006年5月始,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白茆山歌馆;2007年10月,参加“第二届中国白茆山歌艺术节暨白茆山歌学术研讨会”;2008年11月,组织白茆山歌艺术团演出;2009-2010年,赴古里与白茆山歌文化工作者交流,编创白茆山歌曲目《水乡新貌》、《学法守法谱新篇》和快板书《古里是个好地方》;2010年12月,开设“区域音乐文化特色课程”,邀请白茆山歌地方研究专家、歌手来校讲课;2011年4月,为《广播歌选》“白茆山歌专辑”撰写《人人心向红太阳》。

相关研究主要有:论文《试析“白茆山歌”常用曲调》、《冯梦龙〈山歌〉与“白茆山歌”》、《白茆山歌与江南水乡》、《白茆山歌结构规律的计算机分析》、《白茆山歌研究综述》、《白茆山歌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等;研究者同时还开展专项课题研究,深入探讨高校音乐教育与地方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

二、高校音乐教育对白茆山歌传承保护的推动

(一)深入探讨,认识白茆山歌规律特性

白茆山歌研究,起步阶段多为历史内涵、人文价值的挖掘。《试析“白茆山歌”常用曲调》分析《中国·白茆山歌集》所附53首曲谱,认为白茆山歌常用曲调主要有“四句头调”和“孟姜女调”两种,并详尽分析两种曲调的音乐形态,指出白茆山歌既有字密腔长、节奏自由的曲调,也有节拍规整的曲调。[4]“白茆山歌”中“山歌”称谓其实是当地人对歌曲的一种泛称,与学术界的“山歌”含义不同,不能将当地约定俗成的意思与音乐界对“山歌”的学术定义混为一谈。《冯梦龙〈山歌〉与“白茆山歌”》,对照分析白茆山歌与冯梦龙《山歌》歌词,认为两者非常接近,白茆山歌是对冯梦龙《山歌》为代表的明代中叶吴歌形式的稳定继承;白茆山歌之所以能稳定继承冯梦龙《山歌》,在于其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冯梦龙之所以不记白茆山歌乐谱,是因为当时曲调较少且司空见惯。文中还以白茆山歌曲调填入冯梦龙《山歌》数首唱词,尝试复活古代吴歌。[5]《白茆山歌结构规律的计算机分析》以计算机音频软件COOLEDIT分析几首白茆山歌的旋律波形和乐句时长,认为白茆山歌的主要曲调“四句头调”兼含对称比例结构和黄金分割比例结构两种结构规律,初步揭示白茆山歌在结构上的独特美学品格。[6]

2009年12月、2010年5月,研究者先后对白茆山歌进行了两次富有成效的实地考察采风,发现白茆山歌虽然借助“非遗保护”东风,名声越来越响,但是因为年轻人对这种草根文化日渐疏远,民歌传承后继乏人,要使白茆山歌传承下去,唯有结合时代特色才有出路,白茆山歌的规律特性必须顺应潮流才能被更好地继承和保护。

(二)大量创编,丰富白茆山歌曲目库

过去白茆山歌的编配工作,均不改变原有曲调。2010年开始,创编者通过有意识的“旋律编创”,检验对白茆山歌艺术特征认识的正确性,同时融入时代特色,将创编曲搬上舞台,激活当地人对传统白茆山歌的重新关注。

创编曲《水乡新貌》联缀白茆山歌多个曲调,并加以发展变化,表现计划生育政策给当地妇女身心带来的好处。“新四句头”是贯穿首尾的主要音调,该音调符合民歌“孟姜女调”一般特色,婉转秀丽;而十度以上的音域以及较高音区又带给这个音调以高亢、亮爽性格,这种双重性格也正契合白茆山歌的传统审美习惯;中间音调具有鲜明的说唱风,如邻里村妇诉说家长里短,力求给人以一种亲切感。

创编曲《学法守法谱新篇》表现新式农民学法懂法给家乡带来的新面貌。该曲是一个首尾反复的三段体,A段运用的是“新四句头”调,创编时结合“三邀三环”大山歌的“嗨嗨”音调和华彩音调,乐曲显得更为坚实有力和华美绚丽,表现了当地人民学法普法的决心。对比段B段则采用一领众和的“可白调”,豪迈地诉说学法守法给家乡带来的新变化。

创编曲《古里是个好地方》运用快板书形式,尽情夸耀古里镇的历史人文和当代成就,旨在唤起当地人的家乡自豪感。快板的最后,“古里是个好地方,美好生活胜天堂”用欢快的音调唱出,力求诉说作品的言外之意,让这种欢快情绪随着朗朗上口的歌调不胫而走。作品写成后,常熟市文化馆又设计了舞蹈动作,后在“常熟市民间文艺展演”、“古里镇文化园开园仪式”等活动中多次演出。

(三)应时创新,丰富白茆山歌表演形式

2008年底,“白茆山歌艺术团”在常熟理工学院演出,传统白茆山歌“独唱”、“对唱”的演出形式得以原汁原味展现,同时出现了“表演唱”、“女声小组唱”、“说唱”等新形式。大多演唱载歌载舞,在语言运用上,既有白茆当地方言的演唱,又有普通话的演唱。

白茆山歌原来只有独唱和对唱,形式较为单一,而当今年轻人活泼好动,喜欢唱唱跳跳。这次白茆山歌进校园活动,不仅有传统的白茆山歌,还编排了“拉丁舞”、“快板说唱”、“女声小组唱”等,演出形式丰富多样。因为演出对象的不同,对白茆山歌的演出形式必须有更多考虑,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积极活动,增强研究者和传承者自信心和荣誉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跟其他民歌一样,白茆山歌在其发展中也遇到了类似的难题:青年一代对传统的白茆山歌渐渐失去了兴趣。2010年底,常熟理工学院邀请白茆山歌地方研究专家邹养鹤先生、著名白茆山歌手徐雪元先生和吕杏英女士,为音乐系学生上课。他们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介绍了白茆山歌发展的历史、艺术特色,还示范演唱了白茆山歌的代表曲目。借助高校的独特平台,亲自登上大学讲坛,白茆山歌的研究者和传承者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大增,努力演唱、传承好祖辈留下的宝贵遗产的决心更坚定了。

三、白茆山歌传承保护对高校音乐教育的促进

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可以强化人们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感知。例如,白茆山歌音乐文化,流传至今作品有上万首,仅《中国·白茆山歌集》就收有白茆山歌文本七十多万字。民间歌手则宣称还有很多丰富的活的民间音乐资源“那本书上没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带给我们以白茆为代表的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历史传说,这些知识在经济高速发展,乡村面貌逐步城市化、现代化的“新农村”显得尤为珍贵。

(一)为学生提供曲目库和生活情境

将白茆山歌搬上《中国民族音乐》课堂,让学生聆听、学唱曲目“一把芝麻撒上天”、“捉草歌”、“荒年歌”等等;《吴地音乐》相关课程提供的曲目更多,有十多首,体裁分为“四句头山歌”、“急口山歌”等,光就音乐曲调而言,就有“四句头调 ”“新四句头调”“向阳调”“搭凉棚调”“可白调”“吭吭调”等多种,这些为学生提供了曲目库。

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欣赏学唱这些曲调,还走进白茆山歌馆,与当地歌手交流学唱,学生因而学得更加扎实,感性更强。例如“节拍”教学,节拍不仅包括时值长短,也包括强弱交替。我们尝试让学生到田头听农民喊号子,观察劳动号子是如何调动用力的。喊号子真实反映了农民劳动时用力和放松的交替活动。学生身临其境,直观理解了节拍的内涵。

(二)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兴趣

学生赴白茆采风实践,深入田间地头,直接面对并聆听来自大地的纯正歌声,他们被纯正歌声的独特韵味所吸引,沉浸在白茆山歌那种有着土腥味的感染力中,对乡土音乐的学习和深入研究的兴趣大增。

学生一方面现场体味白茆山歌的规律特性,揣摩并模仿原生态唱法,把握纯正技巧;另一方面,白茆山歌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审美情趣也激发了学生浓厚的研究兴趣,他们不断选择以白茆山歌为代表的乡土音乐课题作为学位论文选题,以白茆山歌为触发点,结合地方历史、文化等要素,探讨白茆山歌蕴含的文化特征;或以白茆山歌为个案,探讨民歌传承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动因。如李云《白茆山歌与江南水乡文化》、陈太香《当代民间音乐的发展——以白茆山歌为例的探究》,其中前者还获得校级优秀论文奖励。

(三)增强学生艺术实践能力

当今,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农村文化已经向城镇文化转变。在乡镇,舞台化的演出越来越多,需要大量的适合乡村口味的节目。

在2009年的“水法宣传日”活动中,常熟理工学院组织学生,编排了一台针对乡村居民的“人水和谐”水法宣传演出。整场节目紧扣“水”主题,以宣传、弘扬水法为主线,结合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节目编排特意使用白茆山歌曲调主题,创作编排《虞城清风》、《人水和谐》等节目。学生积极投入节目编排,全身心演出,感受到了自身价值,同时锻炼了独立从事民歌节目编排的能力。

(四)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

2008年7月,常熟理工学院团委策划组织了“苏州地区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暑期社会实践团”,实践团先后参观张家港“河阳山歌馆”、常熟“白茆山歌馆”、“虞山派古琴艺术馆”、苏州“昆曲博物馆”等民族音乐展览场馆,了解苏州境内民间文化资源保护与流失状况。其中对“白茆山歌馆”的调查,更是让实践团从艺术特征、音乐语言、理论书籍以及传承与发展等各个方面,对白茆山歌有了全方位了解。相关活动得到了各地政府和有关单位的大力协助,《扬子晚报》等以《常熟理工学院学生暑期热衷苏州民间音乐调查》为题,对相关活动做了专题报道,切实提高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地方高校要办出特色,就要了解“根系”、“土壤”,扎根地方,然后因势利导,实现地方和学校双赢。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主动“走出去”、“引进来”,发挥“引领”或“服务”功能,才能形成与地方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在地方音乐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0-07-29)[2011-03-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宗亘.省长助理徐南平院士来校视察[EB/OL].常熟理工学院“五月阳光新闻网”,(2009-06-19)[2011-03-30].http://news.cslg.cn/ReadNews.asp?NewsID=21731.

[3]刘六生,王飞.文化引领:大学职能的回归与进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0(5):28-30.

[4]王小龙.试析“白茆山歌”常用曲调[J].常熟高专学报,2003(5):116-119.

[5]王小龙.冯梦龙《山歌》与“白茆山歌”[J].常熟高专学报,2004(3):101-108.

[6]王小龙.白茆山歌结构规律的计算机分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3):102-106.

猜你喜欢
曲调山歌文化
山歌还要妹起头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山歌
谁远谁近?
苗山歌
布谷鸟
苗山歌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