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中文专业语言类课程设置思考

2011-04-02 02:44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

王 健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截至2009年初,全国共有新建本科院校208所,约占普通本科院校的三分之一。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多分布在地(市)级城市,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属于省市共管高校,已成为我国本科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承担者。[1]其中,师范类和综合类院校基本上占据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半壁江山。作为老牌专业,中文专业在这些院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办学条件和办学理念都发生急速变化的今天,老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适应这种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首当其冲的就是课程体系的改革。中文专业的课程大体可以分为文学和语言两类。从历史来看,中文专业的学生历来多有重文学轻语言的传统。这一方面是因为文学类课程趣味性相对更强,语言类课程由于涉及的大都是枯燥的理论内容,趣味性不足;另一方面,语言类课程编排得不尽合理,课程内容重复也是造成学生兴味索然的重要因素。

针对语言类课程的这些特点,本文拟在分析新建本科院校中文专业语言类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些初步设想。

一、新建本科院校中文专业语言类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其专科办学阶段就已开设了中文专业,在升本后,课程体系存在着完全或基本照搬老牌本科院校中文专业课程体系的现象。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来说,老牌本科院校中文专业培养的主要是学术型、研究型的人才;而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新建本科院校照搬老牌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势必造成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严重不符的结果。具体来说,新建本科院校中文专业语言类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延伸课程

新建本科院校多缺乏扩展型和延伸型课程;即使有,也总是缺乏系统性,更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所设置课程很难形成比较合理的完满体系。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中文专业语言类的主干课程基本包括现代汉语(两学期)、古代汉语(两学期)、语言学概论(一学期),师范类院校往往还会增加一门教师口语(一学期),总体上比较传统而单调。

与老牌本科院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着重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目标不同,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多是社会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现有的课程设置不符合应用型教学实际,也很难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标。这就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在课程体系方面加以改革,适度增加延伸型和扩展型课程,完善课程体系。

(二)课程次序不尽合理,课程内容重复

由于照搬老牌本科院校既有课程体系等原因,多数新建本科院校中文专业语言类课程开课时间和次序安排不尽合理,往往造成不同课程在内容上的交叉和重复。就目前情况看,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开课顺序都是现代汉语、教师口语(一年级)—古代汉语(二年级)—语言学概论(三年级),有的院校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门课都放在一年级开设。

我们认为,这种安排有值得商榷之处。“语言学概论”讲述的是关于语言的一般性原理,是入门课程,更适合在其他课程之前开设。最不合理的还是“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内容存在着大量重复。从章节内容安排看,叶蜚声、徐通锵本《语言学纲要》包括“导言”、“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是符号系统”、“语音”、“语法”、“词义”、“文字和书面语”、“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的接触”以及“语言系统的发展”10个部分;全国使用范围最广的黄伯荣、廖序东本《现代汉语》包括“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6个部分。叶本《语言学纲要》章节名目跟黄廖本《现代汉语》重合的部分高达40%;而且“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和“语言系统的发展”两章内容也跟“古代汉语”的有关章节重复。[2]这造成了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三)最新理论吸收不够,教学内容陈旧

也正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硬套老牌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加之整个课程体系的调整牵扯面较广、调整难度较大,课程体系调整很难及时跟上实际教学需求变化的步伐,这就造成了中文专业语言类课程内容难以同步更新,教学内容往往比较陈旧。另外,课程体系内容自身的变更难以在短期内完成,所以往往比同时代新理论的发展和变化慢一拍。

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语言学进展迅速,生成语法、认知语法、功能语法等理论的提出给语言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交叉学科的出现标志着语言学研究新领域的开辟。随着与国际语言学界交往的日益密切,汉语语言学的研究也有了长足进步。但是,这些最新研究成果却很少能反映在高校语言学课程教学上。例如在讲解汉语“把”字句的时候,讲授者一般都会讲到“把”的作用是提宾,“把”后的名词短语一般是有定的,“把”字句的动词不能是光杆形式,等等;而对制约这一切的背后的动因往往只字不提。学生们在听了这样内容较为陈旧的课之后,也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实际上,有关“把”字句形成的动因及其认知心理基础,学界已经有了很深入的讨论和认识。[3]

二、新建本科院校中文专业语言学类课程设置构想

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办出特色,才能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鉴于此,新建本科院校中文专业也应该办出老牌本科院校所没有的特色,在课程设置和安排方面势必也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一)调整必修课开课时间,增加应用性语言类选修课程

上文提到,“语言学概论”放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更为合理。这样一来,学生从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入手,了解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旨趣。学生在有了一定的语言学理论背景之后,再学习“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课程的知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由于“古代汉语”课程涉及大量文言,对大学新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不妨放在二年级,也就是在学生学完“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之后,再行学习“古代汉语”课程,这样由浅入深,比较切合学生一般的知识接受过程。

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着力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适度增加应用性语言类课程,突出课程实用性和趣味性。现在多数新建本科院校中文专业除了开设现代汉语、教师口语(师范类)、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外,也开设了一些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但这些课程多是照搬老牌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理论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实用性、趣味性远远不够。我们建议开设诸如广告语言学、公关语言学、艺术语言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设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具有交叉特点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涉及语言与文化、社会、心理的关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化所学语言学知识,拓展知识面,还可以让学生切实体会语言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从而提升学习语言学的兴趣。

(二)调整教学内容,避免课程重复

如前文所言,新建本科院校中文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程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课程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复。“现代汉语”课程中的“语音”部分与“教师口语”课程中的部分内容也有交叉和重叠,这种状况亟需合理调整和着力改善。

我们认为,应该统筹考虑中文专业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同课程的功能与教学内容应该是互补的。“语言学概论”课程应该侧重介绍普通语言学知识,宏观探讨语言的各种理论问题。“现代汉语”课程则应该密切关注现代汉语本身的事实,解决它本身的问题。[4]“古代汉语”课程应该着重介绍文言文的特点和语言结构规律。“教师口语”课程则应该更注重实践训练,尤其是普通话的训练。在材料选取上,不同的课程之间也应该力避重复。例如,同样讲语法,“现代汉语”课程就应该着重讲解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法特点和基本句式;“语言学概论”课程则应该把视野放得更广,可以尽可能多地选取汉语方言和其他语言中的材料,讲解和探讨人类语言的共性特点和规律。

(三)近取诸身,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我们正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词新语不断涌现,新兴的句法格式、各种超常规的用法也层出不穷。与此相比,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则显得相对陈旧和保守,教材的修订也需要一定的周期。这就要求语言类课程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熟悉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和进展情况,还要密切关注日常语言生活,从身边的生活取例,分析活生生的语言事实。

例如在讲固定短语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打酱油”等新兴短语,讲解固定短语的特点、构成及演变情况;在讲解和分析被动句的时候,教师也可以结合近几年出现的越来越多的超常规“被动式”(如:被幸福、被自杀),说明“被动式”作为一个构式的特点。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语言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中的学问,而是有实实在在的现实功用的。如此,学生才会对语言学真正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自身语言素质和语言应用水平的目的。

教师还要更新和丰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等进行辅助性教学,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例如,教师在讲授汉语方言知识的时候,可以播放方言音档给学生听。另外,教师也要注意避免“填鸭式”的教学,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去主动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搞一些语言文字方面的调查,撰写小论文,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的合理迁移。

毋庸置疑,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高校中文专业确实呈现由热转冷的趋势。中文专业必须求新求变,才能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新建本科院校中文专业处于竞争链的下游,更要在革新的道路上先行一步,切实做好自身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建构工作,力争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成长春.重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N/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09-01-23)[2011-03-11].http://www.jyb.cn/Theory/jyfz/200901/t20090123_236764.html.

[2]王健.《语言学概论》课程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02-103.

[3]张伯江.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J].语言研究,2000(1):28-40.

[4]彭泽润,陈长旭,吴葵.“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协调改革研究[J].云梦学刊,2007(4):135-138.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