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佐丽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工商管理系,重庆 401331)
网络游戏从游戏技术上看,是“以计算机为操作平台,通过人机互动形式实现的、能够体现当前计算机技术、网络较高水平的一种新形式的娱乐方式”;从游戏内容上看,是一个让玩家追求某种目标,并且让玩家可以获得某种“胜利”体验的娱乐性文化产品。沉迷网络游戏指人对网络游戏过度沉迷,以至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关系的不良上网习惯。[1]本文就13周岁到20周岁之间的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从社会公共问题的视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1.青少年成就感需求与游戏虚拟世界成就感认同方式相契合
计算机游戏所提供的虚拟世界,从主观心理上满足了青少年对成就感的迫切需要。由于青少年缺乏对成就感需求的理性认识,又渴望取得成绩上的肯定,加上青少年自我价值实现的多样性和长期性,都促使部分青少年通过计算机游戏来弥补和掩饰成就认同所带来的迫切心理需求,并通过“打怪升级”式的计算机游戏来获取部分心理慰藉,产生对现实成就和虚拟游戏成绩的混淆。[2]
2.青少年心理压力释放与计算机游戏对需求满足相契合
青少年心理压力的释放途径选择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心理辅导,是其沉迷计算机游戏的又一主观诱因。学业成绩压力释放和学业自尊在计算机游戏中可获得短暂的“扭曲”满足。由于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心理需求的满足具有短期性和可延续性的特点。青少年缺乏长期有效的心理压力释放途径,在现实世界的压力感始终无法摆脱,且随着时间推移,学业成绩、前途目标的期望与现实越发背离,加剧了心理压力承受,使青少年不得不再一次回到网络游戏前面,通过网络游戏的价值满足方式来得到缓解心理压力目的,从一定程度上造成计算机游戏需求的延续性。
3.青少年性格特征与网络游戏特征相契合
当代青少年往往是家中独生子女,他们有较强的事务控制欲和要求实现欲。而这种欲望不能在身边和现实中得到更好满足时,接触到可以量化个人性格特征的网络游戏,在其中实现自身性格特征所决定的价值追求成为他们不二的选择。网络游戏中有很多体现性格特征的游戏设计,诸如在魔兽世界游戏中,有多个游戏人物设计,都有鲜明的个人性格特征,这些人物特征有温驯、暴力、智慧、愚钝,这类性格特征在相当程度上契合了当代青少年性格特征需求。[3]选择带有自我性格特征或使用自己欣赏性格特征的游戏角色,通过网络游戏特有的“打怪升级”模式,实现该性格特征角色在游戏中获胜目标,这种性格特征实现途径的游戏玩法使青少年爱不释手。
1.游戏制作方、宣传方寻利动机
从商业价值追求方面而言,网络游戏制作方有强烈的利益寻求动机来进行更富吸引力的游戏研发。特别是在当前网络游戏市场鱼龙混杂,竞争激烈的严峻格局下,通过各种颇具吸引力的游戏入门设计,吸引更多人加入游戏玩家行列,也是诸多游戏制作商不遗余力投入的重心,以此确保其在网络游戏市场占有比例。
2.外在环境不能满足青少年归属感需求
在当今社会中盛行“关系”价值论和“混社会”的不良风气,无视个人奋斗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和形成了消极的思想环境。在归属感需求影响下,青少年更容易相信大多数,选择一种符合从众心理的选项,这种选择为青少年沉迷计算机游戏埋下了隐患。网络游戏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最理想的归属感实现的客观环境。[4]虚拟的网络游戏环境,唯美的场景布置,命令的绝对服从,集体荣誉实现中对个体的不可或缺,凡此种种,都给予青少年基于归属感需求的价值体验。
3.虚拟游戏满足青少年的社会性需要
弗洛伊德曾对游戏的“虚拟”特征进行过这样的阐述:“他创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或者更确切地说,他按照使他中意的新方式,重新安排他的天地中的一切。”游戏玩家虚拟空间的缔造,为青少年追求现实无法实现的目标价值提供了游戏环境基础,这从客观上促进青少年融入游戏并沉迷其中。
一是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在课间和课堂中传授对网络游戏的认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适时适度安排专项内容,引导青少年正确全面的认识网络游戏。二是在日常教育中,老师要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少先队活动、团支部活动、主题班会等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三是开展网上思想教育引导,学校要在专题网站上设置学生科学上网、使用计算机等相关教育栏目,组织教师在学校论坛上跟帖回复,对青少年提出的问题及时回答,进行正面引导。[5]四是组织开展好第二课堂活动,要围绕正确合理使用计算机、远离网络游戏等主题开展讲座、报告、交流会、榜样示范、警示教育活动等。五是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科技、文化、体育、艺术类活动,帮助其转移其注意力。六是抓好警示教育,适时开展反面案例教育,用现实中活生生的案例教育学生。
父母教育孩子,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是榜样作用。家长是孩子效仿的对象,父母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言传身教,科学使用游戏,不能沉迷于游戏或纵容孩子打游戏。二是注重引导。游戏、学习、劳动是人的社会活动三种主要形式。青少年喜欢游戏是一种天性,也是对未知事物不懈追求的表现。家长要引导青少年从游戏过渡到学习,再从学习过渡到劳动。三是注重奖惩。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秉承公平公正的态度,奖惩分明,激励孩子健康成长。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明委主任李长春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统筹协调,推进改革创新,营造求真务实良好氛围,不断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局面。一是发挥好主导推进的作用。政府一方面自己主办相关的文化体育艺术活动,同时还动员社会多方参与,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努力形成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局面,为青少年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二是要发挥好统揽全局的作用。针对那些,“闲散青少年”、“边缘青少年”,政府要拿出一定的资金,做好这部分人员的信息统计工作,并适时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动机需求、兴趣爱好,开展辅导、职业培训等考察教育项目,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专业服务,转移青少年的注意力。三是 “要积极鼓励、引导、扶持软件开发企业,开发和推广弘扬民族精神、反映时代特点、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游戏软件产品。”四是政府要严格控制和管理网吧。网吧经营者必须在许多方面满足要求后才能继续营业,其中包括网吧与学校的直线距离必须在200米以上、非节假日时间在校学生不能进入网吧、未成年人在一定时间段不能进入网吧、上网必须出示有效身份证明等。
网络游戏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产物,我们也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中,尝试构建青少年心理成长网络课堂。在遵循心理学相关理论、尊重青少年主体性和秉承“助人自助,互助成长”理念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网络技术,依托校园网,构建青少年心理成长网络课堂。[6]该网络平台可由信息发布子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子系统、心理互助子系统、留言及信息反馈子系统构成,具有学生心理成长网络课堂建成后主要具有信息发布、预防预警、信息反馈、心理健康教育、自助互助、咨询服务、心理测评等七大功能。
2009年在 “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明委主任李长春强调: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贯彻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为基础,以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主要任务,着力建立健全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着力营造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浓厚氛围,着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着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中央领导的讲话和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制度的制定提供了依据。[7]为规范计算机的使用,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并不断完善。
为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游戏的伤害,政府要借鉴国外一些做法,结合我国自身实际,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重点是要对游戏进行审查和分级,对网吧经营者要给予一定的法律责任,规定青少年监护人的义务,对青少年什么时候玩游戏做出规定。在制定制度环节上必须遵守制度建立的程序,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首先,广泛调研,弄准制度的定位问题。在建立制度时,要充分调研,全面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广泛听取各方的建议和意见。其次,全盘考虑,做好制度的拟定。要树立整体观念,确立总体布局、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运用抽象思维、经验思维、逻辑推理等方法和技术,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拟定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制度。第三,充分论证、评价,做好制度的选择。制度拟定出来之后,需要对拟定的制度方案进行论证、评估,选出最佳的制度方案。
社会是影响青少年成长、成才不可缺少的外部因素,不良的社会环境会对青少年产生消极的影响,尤其是对那些可能对计算机产生依赖心理的青少年影响更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优化与青少年生活学习紧密联系的社会环境,使整个社会对计算机游戏及相关产业有一个良好的导向,避免青少年沉迷计算机游戏之中。一是要扩展青少年的社会生存空间,增强其对社会的感知与适应能力。通过一些交流平台建设,使其摆脱精神世界的孤独状态。二是政府、企业、NGO等要共同努力营造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氛围,潜移默化地对青少年产生影响,达到防止沉迷网络游戏的目的。三是要加强对网络游戏及其相关产业的监管和立法工作,切实加强相关执法工作,同时开发一些防治青少年网络沉迷的系统,有效监控和管理青少年的上网活动。四是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什么时候可以玩、玩什么级别、什么形式的游戏要做出规定,切实规范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
[1]王雪梅.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现象分析与应对[J].策略学理论,2010,(2).
[2]浦佳丽.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探究 [J].新闻世界,2010.(1).
[3]陈伟.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的互动归因及其化解——兼评网络游戏的原罪问题 [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1).
[4]顾广耀,张所鹏,田原.从网络游戏的兴盛看青少年的健康发展[J].硅谷,2010,(4).
[5]单松.解决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0,(26).
[6]邹昌明.青少年网游成瘾的原因及防治[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9).
[7]佐斌,马红宇.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现状研究——基于十省市的调查与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