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2.江苏省中医院 消化科,江苏 南京 210029)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慢性功能性肠道疾病(FBD),临床特点为腹痛、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可资解释。它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神经、精神、感染因素所致的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对人们生活质量和工作造成很大困扰。罗马Ⅲ把IBS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腹泻便秘交替型(IBS-A)、不确定型(IBS-U),临床研究发现,IBS的各种亚型中,IBS-D最为多见[1],属中医“泄泻”“腹痛”“郁证”等范畴。近年来,有关研究中医药对IBS-D的疗效、机理的报道越来越多,现将中医中药对IBS-D的研究现状论述如下。
近年来大部分学者深入探讨了本病的病因病机,随着探讨的深入,认识逐渐趋向一致,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与肝脾不调有关,如程彬彬[2]认为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情志不畅、体虚劳倦等,均可导致肝脾失调而发病。还有一些学者持有不同看法,如刘汉昌[3]认为脾肾阳虚为IBS-D的发病关键,主要病机为脾气虚弱,日久伤肾,肾阳不足,脾失温煦,健运失司,日久脾肾阳虚而致泄泻。鲍国瑞等[4]认为IBS-D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情志不畅伤肝,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肝脾不和而致腹痛腹泻,或脾虚日久及肾,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脾肾阳虚,加重脾湿而致泄泻。
对于IBS-D病程中的病机演变规律,不少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刘周怀等[5]认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肝脾失和是IBS-D发病初期的主要病机,劳损久病,累及脾肾,脾肾阳虚,痰浊瘀血内生,是IBS-D中晚期的发病机制。王玉保[6]认为,本病早期的病机主要为肝脾不和,疏泄失职,运化失健。随着病情发展,气郁、湿蕴化热,湿热蕴结肠道,伤及肠中脂膜,气血壅滞而致腹痛。范汉淮[7]认为,该病病位在肠,与脾、胃、肝、肾关系密切。早期多数属实证,肝郁气滞或湿浊阻滞为主;随着病情发展,肝气乘脾,脾虚失运为虚实夹杂,或寒湿内蕴化热为寒热错杂证;病程迁延日久,气血化源不足,肾气失充则为虚证。
由此可见,IBS-D的病因病机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均认为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内伤七情、劳倦体虚等是其主要病因,病位涉及肝、脾、胃、肠、肾等多个脏腑,在IBS-D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肝脾两脏功能失调。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横逆乘脾,脾胃升降失调,气机逆乱可致传导失常,出现腹痛、泄泻等症状。
2.1 辨证分型治疗 王伟伟[8]将IBS-D分为3型:1)脾胃虚弱型:治宜补益脾胃,渗湿止泻,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2)肝气乘脾型:治宜抑肝扶脾,方用四逆散合痛泻要方加减;3)脾肾阳虚型: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方用四神丸、附子理中丸加减。高志远等[9]将IBS-D分为4型:1)肝郁脾虚型:治以疏肝健脾,方选痛泻药方加减;2)脾气虚弱型:治以益气健脾止泻,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3)脾肾阳虚型:治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方选四神丸合理中丸加减;4)湿热阻滞型:治以清化湿热,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减。彭林[10]认为IBS-D的发病是建立在脾虚基础上,因此在脾虚基础上将本病分为5型:1)脾胃失调型:治以健脾益气,调和脾胃,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2)湿浊中阻型:治以健脾益气,温中化湿,方选四君子汤合藿香正气散加减;3)中焦湿热型:治以健脾益气,清热化湿,方选四君子汤合葛根芩连汤加减;4)肝木乘土型:治以益气健脾,行气疏肝,方选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5)脾肾阳虚型:治以温补脾肾,固肠止泻,方选四神丸合理中汤加减。
2.2 基本方加减治疗 王玉保[11]运用痛泻要方合半夏泻心汤治疗IBS-D,并与西药洛派丁胺治疗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为68.75%(P<0.01)。王书浩[12]采用七味白术散治疗IBS-D 58例,并与口服西药盐酸洛哌丁胺的42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4.83%,对照组80.95%(P<0.05)。从飞[13]用四神丸加味治疗IBS-D 26例,结果总有效率达77.0%。贾小玲[14]采用逍遥散加味治疗IBS-D 50例,结果治愈36例,显效10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100%。胡卓铭[15]采用温脾汤合良附丸加减治疗IBS-D 30例,结果治愈9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
2.3 中成药治疗 熊芬霞[16]对72例IBS-D给予肠胃康丸治疗,对照组40例用得舒特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32例,好转3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3.05%,高于对照组的72.5%。王伟[17]对80例IBS-D给予逍遥丸治疗,对照组予思密达冲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0%,对照组75.0%。
2.4 经验方治疗 陈一斌[18]采用理肠方(防风、白芍、炒白术、陈皮、木香等)治疗IBS-D 60例,对照组60例口服思密达,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张玉柱[19]自拟疏理止泻汤(柴胡、白芍、枳壳、陈皮、佛手等)治疗IBS-D 50例,总有效率为92.0%。弋巧玲等[20]运用中药加味胃风汤(红参、茯苓、川芎、高良姜、煨肉豆蔻等)治疗IBS-D 33例,总有效率90.91%。陈伟等[21]用肠激宁治疗IBS-D 46例,对照组31例用得舒特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7%高于对照组的77.4%(P<0.05)。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 谢文松[22]将60例IBS-D患者分为对照组24例,治疗租36例,对照组予匹维溴铵治疗,治疗组予匹维溴铵配合中药辨证治疗,疗程均为6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62.50%(P<0.01)。林坚[23]采用中药安肠方(柴胡、白芍、枳壳、白术、茯苓等)结合谷维素、整肠生口服治疗IBS-D患者41例,结果总有效率为82.9%。孙亚峰[24]予以中医辨证同时口服匹维溴铵,对照组43例单予匹维溴铵,疗程均为6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为79.46%(P<0.01)。
2.6 针灸、推拿、拔罐疗法 王威等[25]报道针刺天枢、上巨虚穴治疗IBS-D 38例,以天枢、上巨虚穴为主,效果显著,针刺治疗组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王伟[26]用温针治疗IBS-D,取穴足三里(双)、中脘、三阴交(双)、天枢(双),温针灸,总有效率为87.5%。储浩然等[27]点灸特定穴治疗IBS-D 30例,总有效率为93.3%。金国栋[28]运用天灸疗法治疗IBS-D 39例,总有效率为87.2%。
2.7 中药灌肠治疗 刘云喜等[29]采用中药(炙黄芪、党参、焦白术、延胡索、五味子等)灌肠治疗IBS-D 88例,总有效率为98.0%。王红英等[30]运用燥湿祛风汤(麻黄、苍术、秦皮、苦参、独活等)保留灌肠治疗IBS-D 44例,对照组33例服用谷维素和苯乙哌啶,结果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81.8%(P<0.05)。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治疗IBS-D方面和西医相比具有很多优势,如治疗手段多样,个体针对性强,疗效较显著,症状不易反复等。
目前,关于中医药治疗IBS-D的疗效机制,已经进行了大量动物药理实验,从而为中医药治疗IBS-D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刘珊珊等[31]研究发现舒肝健脾复方能显著提高大鼠腹部收缩反射阈值(AWR),降低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5-HT含量,说明舒肝健脾复方可以有效提高IBS-D内脏高敏感大鼠对直结肠扩张的感觉阈值,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血清、结肠组织中5-HT含量有关。李佃贵等[32]研究发现,痛泻要方能降低内脏高敏感性IBS模型大鼠血清5-HT、血浆SP水平,增加CGRP水平,大剂量痛泻要方疗效优于得舒特。痛泻要方可能是通过降低模型大鼠血清5-HT、血浆SP水平,减弱背角神经元兴奋性,从而提高内脏痛阈、消除肠道过敏而达到治疗目的。苏东梅等[33]对中草药治疗IBS-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提示中药干预有明显疗效,优于西药干预,复发率也明显低于西药干预组,对腹痛、腹胀、腹泻三大主症的疗效也明显优于西药干预组。说明中草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明显疗效,在总体症状痊愈率、总有效率、症状积分改善及复发方面优于西药干预及安慰剂组,且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目前临床上对IBS-D患者的治疗,现代医学缺乏理想的治疗手段,医疗费用高、症状易反复等,而中医药在治疗IBS-D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年来,大量的动物实验也广泛证实了中医药的疗效并为其疗效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但目前对IBS-D在中医药研究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1)辨证分型缺少公认的统一标准,用药差异较大,临床难以推广,疗效难以重复;2)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很少采用过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科研方法;3)科研设计欠合理,对照组选择不恰当,缺乏公认标准方组,病例样本数少,样本分配缺乏随机性,可重复性差,缺少盲法、前瞻性研究;4)中药药理研究仍较肤浅,选方用药缺乏针对性,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研究不多,拆方研究少。
因此,对IBS-D的病例诊断、治疗、疗程、疗效标准等方面,必须在整合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相对一致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十分迫切,是该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同时加强基础实验研究,并不断吸收最新的西医基础与实验研究成果,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来研究[34]。同时还要协调临床与实验研究,提高研究、设计的科学性,临床研究还应扩大验证单位。
[1]胡品津,潘围宗.中华医学会第1届全国肠易激综合征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消化杂志,2003,23(7):428.
[2]程彬彬.谢昌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J].中医杂志,2006,47(10):739.
[3]刘汉昌.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0例[J].光明中医,2007,22(7):80.
[4]鲍国瑞,石纶.痛泻要方合附子理中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6例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2008,25(1):28.
[5]刘周怀,齐爱珍,李振荣,等.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病机病理浅析[J].陕西中医,2005,26(9):974.
[6]王玉保.痛泻要方半夏泻心汤并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1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1):78.
[7]范汉淮.辨证分型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0例[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1):47-48.
[8]王伟伟.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诊治浅探[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9):552.
[9]高志远,张正利.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82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11):736-738.
[10]彭林.辨证分型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8例[J].江西中医药,2005,36(6):27.
[11]王玉保.痛泻要方半夏泻心汤并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1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1):78.
[12]王书浩.七味白术散治疗慢性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8例[J].江西中医药,2005,36(9):29.
[13]从飞,严茂祥.加味四神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5):90.
[14]贾小玲.逍遥散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7,15(4):27.
[15]胡卓铭.温脾汤合良附丸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0例[J].吉林中医药,2004,24(8):24.
[16]熊芬霞.肠胃康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72例[J].中国煤炭工业学杂志,2005,8(1):93.
[17]王伟.逍遥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80例[J].陕西中医,2008,29(1):45-46.
[18]陈一斌.理肠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1):68.
[19]张玉柱.自拟疏理止泻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0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6,25(7):419-421.
[20]弋巧玲,李富增.加味胃风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33例[J].中医研究,2005,18(3):39.
[21]陈伟,余龙龙.肠激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3):148-149.
[22]谢文松.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2008,21(9):31-32.
[23]林坚.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05,6(9):63.
[24]孙亚峰.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07,22(1):47-49.
[25]王威,白丽,高志雄,等.针刺天枢、上巨虚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26(8):6335.
[26]王伟.温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0):1377.
[27]储浩然,王志红,杨骏,等.点灸特定穴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杂志,2009,29(2):111.
[28]金国栋.天灸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3):415-416.
[29]刘云喜,苏燕.中药灌肠治疗肠易激综合征88例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0):1286.
[30]王红英,刘筠.中药灌肠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4例[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3):244.
[31]刘珊珊,陶双友,王汝俊,等.舒肝健脾复方对内脏高敏感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8,19(3):169-171.
[32]李佃贵,赵玉斌.痛泻要方对肠易激综合征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草药,2006,37(11):1681-1685.
[33]苏冬梅,张声生,刘建平,等.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系统评价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4),532-535.
[34]陈治水,危北海,张万岱,等.“十五”中西结合消化病学的发展概况与“十一五”学科发展的展望[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7,15(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