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力资源市场的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

2011-04-01 14:17:55吕亚军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新加坡政府新加坡人力资源

吕亚军

(云南财经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1)

新加坡人力资源市场的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

吕亚军

(云南财经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1)

在人民行动党的领导下,新加坡自独立后逐渐形成了以政府制导型的价格机制、有序的竞争机制和均衡的供求机制为特征的人力资源市场。新加坡政府非常强调人力资源市场参与者的品行、决策者的素质和市场的动态发展。进入新世纪后,这种人力资源市场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新加坡;人力资源市场;人民行动党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首,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作为一个国土面积较小、自然资源奇缺、发展历史不长的国家,新加坡在短期内异军突起步入繁荣的原因究竟何在?多数学者注意到新加坡开明的政治制度、英明的领袖决策、全方位的开放政策等因素所发挥的正面作用。随着人力资源研究的深化,也有学者指出比较完善的人力资源政策以及一支素质优良的人力资源队伍是新加坡经济腾飞的关键。但遗憾的是,这些学者多将人力资源因素等同于教育因素,将对新加坡人力资源市场的分析等同于教育政策的分析。有鉴于此,本文试图还原新加坡人力资源市场的基本要素,期望通过梳理其发展现状,探索其主要特征,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以便为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完善提供借鉴。

一、新加坡人力资源市场的现状

新加坡经数十年的苦心经营,实现了经济转型、就业增长和政局稳定。在这一进程中,新加坡的人力资源市场逐渐得到建立和完善。李光耀认为:“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资源,最痛心的浪费是人才的浪费。”[1]正是李光耀对人力资源的重视,新加坡的人力资源市场逐渐形成了以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人力资源供求平衡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格局。

(一)政府制导型的价格机制

独立之初,新加坡人力资源的价格完全取决于市场因素,与物价和就业政策密切相关。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经济衰退对新加坡经济产生影响,新加坡政府开始考虑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对人力资源价格进行干预,以促进经济发展。1972年2月,由劳方、资方和政府三方组成新加坡全国工资理事会,负责根据新加坡经济状况、就业状况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发展情况提出下一年度工资增长建议,以确保工资增长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2]1986年以前,全国工资理事会针对工资增长的具体幅度提出建议。1986年以后,全国工资理事会转而强调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工人工作表现实行灵活工资制。在这种工资制度下,工资高低的决定因素不是年龄,而是工作态度、技术水平与个人素质。新加坡政府不仅通过灵活工资制来调节收入分配的差距,而且还采取税收、补贴等方式使收入差距不至于太大。其一,实行税率为3.5%至33%的个人累进所得税制,推行低收入者少交税,高收入者多交税的抑富济贫制度;其二,通过征收资本税、资本收入税、房地产税等手段抑制高收入者,对低收入者则少征税,甚至不征税;其三,采取医疗、住房、教育补贴的手段对低收入者进行救济,以缩小两极分化。据统计,新加坡的低收入者已明显减少,1967年,新加坡低收入阶层约有31.5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60%,1987年下降到20.1万人,比例也只有 17.1%。[3]

在新加坡政府的干预下,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不明显,但在不同职业、不同教育水平之间,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与非熟练工人的收入差距仍保持了合理差距。但总的说来,劳动力价格在工资刚性的作用下,能上不能下,能多不能少,缺乏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新加坡人力资源价格偏高,影响其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二)有序的竞争机制

为确保人力资源市场的有序竞争,新加坡政府采取种种措施推进劳动力之间、企业之间、劳动力与企业之间的合理竞争。首先,政府为人力资源市场参与者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的新加坡电子政务工程,促进了个人、企业、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1996年实施的一号工程,使每个新加坡人都能与宽带网络相连。1997年6月已有400个家庭入网,免费享受约50多种信息服务。1998年底新加坡80多万家庭全部入网。[4]其次,为人力资源市场参与者提供公平的竞争舞台。新加坡实行的是政府指导下的开放式的市场经济,基本政策是自由兴办企业和自由贸易,没有物价控制和外汇控制,并对国内外企业一视同仁,让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自由竞争。政府还采用普遍股份制和投资入股的方式来引导企业投资方向,通过税务奖励等优惠办法来鼓励企业增强内功,以增强其对人才的吸引力。新加坡政府对本国劳动力设置监督服务机制,保障高效廉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社会系列的职业指导服务,以确保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的丰富多样。对外籍劳动力,新加坡政府设立制度规范,加强引导分流。1966年,颁布《外国工人雇佣法令》来调节外籍劳动力的供应。法令规定对外籍工人征收劳工税,实行配额制、保证金制、来源控制和期限控制;重新调整了各行业劳工税的数额和雇用外籍劳动力和当地劳动力的比例;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和办法来处理非法就业的外籍劳工。

在统一、公开、平等的条件下,新加坡人力资源市场中介机构形成网络,信息灵敏,服务功能完善,现代化程度较高;市场参与者的市场行为规范有序;劳动力能在较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市场对人力资源配置起到主导作用,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已初步形成。

(三)均衡的供求机制

教育经费是政府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国防的最大部分,并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递增。到1994年,教育津贴已达到每个学生平均教育成本的90%。[5]巨额的政府教育投资,为新加坡的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新加坡进行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教育改革。新加坡人力资源均衡的供求机制对其人力资源价格和竞争机制的形成大有影响,同时它也受到后者的制约和反作用。这三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市场。

第一,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在全国建立“终身学习”体系,鼓励每个人都能自觉学习。政府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促使职业技术教育体制向多样化发展,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合理衔接,逐步建立起先培训、后就业的职业技术教育系统。1979年,为加强全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和训练,设立工业与职业训练局。1998年,成立以人力资源开发为首要任务的国家人力资源培养与开发部。[6]同时,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既有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办的学校,也有由各行业的雇主联合会、工会创办的训练班,还有由新加坡政府与外国跨国公司合作举办的训练学院等等。国家每年拨款1000多万新元用于员工的培训。[7]

第二,调整与扩充高等院校,使之尽快适应现代科技进步的要求。其一,扩大和调整高等学校的规模和结构。1980年8月,将新加坡大学和南洋大学合并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并对学科和专业进行了调整和充实。1991年7月将原南洋理工学院升格为大学。1990年和1992年成立淡马锡理工学院和南洋理工学院,增加了工程技术专业的比例。1993年开办开放大学,扩大新加坡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二,强调教学和科研为现代生产服务。从80年代开始,新加坡政府迅速增加各种教育培训设备。除充实和完善原有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外,相继成立南洋技术大学、新加坡经济管理学院、新加坡工艺学院和尼安工艺学院等四所工艺学院。这些学校的共同特点是教学实验等设备先进、完善,图书资料充实;重视教师和教学的质量等;都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作为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8]

第三,在通过教育改革丰富和完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同时,新加坡政府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促进人力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新加坡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全方位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尽力把新加坡经济融合在世界经济之中。新加坡制订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同发展战略,不仅使其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升级,而且使新加坡由一个单一殖民地型经济结构转向以高科技为主的多元化经济结构。新加坡逐渐成为亚太地区的区域性服务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政府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调控作用,引导人力资源需求向高端化、技术化、专业化发展。

二、新加坡人力资源市场特征

新加坡的人力资源市场是经济转型国家在危急之际审时度势做出正确抉择的成功案例。这一市场的建立过程既反映了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国家的共性,同时又体现新加坡自身的个性特征。

(一)注重人力资源市场参与者的品行,强调儒家伦理的重要性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新加坡政府积极倡导中国儒家传统思想。1985年,新加坡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儒家伦理》正式出版,并成为全国各中学通用的教材。1991年,新加坡政府发表《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核心精神是儒家伦理。李光耀甚至认为,“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9]儒家思想对新加坡人力资源市场的构建和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通过儒家伦理教育,使青年人继承上代坚强不屈、谦和通达、自力更生的精神。“儒家学说是以孔子的道德体系为中心思想。”“孔子学说中的君子风范和崇高正直品格的道德价值观与20世纪的新加坡有密切关联。”[10]新加坡结合具体国情,将传统儒学的“八德目”,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赋予新的内涵,成为新加坡的“治国之纲”和社会道德标准,反映了新加坡独特的伦理价值观。

第二,通过儒家伦理教育,改善人力资源市场的人事管理方法与市场参与者的工作态度。儒家以礼待人,主张上司对下属应宽厚谦和,而下属则应忠于职守,这种强调上下合作的精神,合乎现代管理原则。同时,儒家思想注重学习、敬业乐群、遵守纪律的精神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

第三、对儒家文化的内容进行了适应时代需求和自身特点的改造,剔除了传统儒学中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治意识,强调并合理吸收其中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合理内核。这有助于培养和造就成千上万的品学兼优的“正人君子”充实到人力资源市场中去。

(二)注重人力资源市场决策者的素质,提出英才治国论

在吸收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精华和认识自身局限的基础上,新加坡政府强调人力资源市场决策者的素质。要保障人力资源市场的平稳运行,就是要从优秀人才的养育入手,发现、培养、选拔那些才华卓著、绝对廉洁、忠于新加坡人民、献身新加坡振兴事业的优秀分子进入政界。

李光耀认为人的成就20%靠培养,80%靠与生俱来的天才。提出“以智慧繁殖智慧”,极力鼓励并通过政府的政策促进受过高文化素质的妇女多生育孩子。在有了大批潜在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后,要通过竞争,不断淘汰,最后筛选出来的优秀分子才能进入政界。在李光耀的倡导下,新加坡的教育体制实行教育分流,每年从数万名中学生中挑选出约三成天赋及才智较高的优秀生进初级学院,两年后升入大学。在其大学毕业后,一小部分成绩优异者获得政府公共服务委员会的奖学金,前往国外大学深造,另一部分则继续在本地大学就读,获得更高一级文凭,努力训练这些人成为新加坡未来命运的掌握者。另外七成则转入工艺学院学习,成为未来的监工、技工、秘书、公关以及工商界的监管人员。经过重重选拔和长期培养后,精英人才得以脱颖而出。但在其被挑选出来治理国家时,还必须有一个实践的过程。即首先让他们在政府部门做业务工作以锻炼和获取经验,然后再让他们担任行政职务和出任内阁成员。在精英经过锤炼完全适应行政职务后,要防止其留恋权柄,以免其妨碍政治领导层的自我更新。

在英才治国论的指导下,新加坡人力资源市场获得了较高素质的管理者和参与者。这为人力资源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注重人力资源市场的动态发展,强调人力资源的开发

新加坡政府认为,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因而对人力资源不仅是管理,更重要的是开发。

第一,利用人口政策优化人口结构。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相结合的人口政策。一方面,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另一方面鼓励高素质人口群体多生育人口。新加坡政府规定,独生子女家庭在减免所得税、购房和子女入学等方面可享受诸多的优先权;分娩的收费按其子女数多少进行累进收费 。[11]与此同时,倡导优生优育,高智多生,鼓励和允许“受过更好教育的妇女生育更多子女,以确保下一代人口中拥有足够的人才”。

第二,利用人事政策鼓励人才脱颖而出。新加坡政府实行开明的人事政策,十分重视合理使用人才。新加坡看重个人能力与个性,能够不拘一格启用年轻人才,其“政务部长和商业领袖,有许多只是 30来岁,或40刚出头”。[12]人们在接受教育、选择职业、积聚财富以及谋求社会地位等方面完全凭个人才能与公平竞争。

第三,利用移民政策引进国外优秀人才。新加坡对外来人才实行宽大的移民政策,为各国人才进入新加坡敞开方便之门。为了便于国外人才的引进,政府在公共服务委员会下专设专业人员资料和安置服务及揽才服务委员会。每年拔出奖学金给100名东盟国家和香港的大学生,高薪召募国外学者和专家。李光耀曾总结说:“如果没有外来的高级人力,我们就不可能达到目前的成就,”“如果我们赶走这些人员,新加坡的经济将会沉陷,就象四个泄了气的轮胎那样陷下去。”[13]

三、新加坡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新加坡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原本价格稳定、竞争有序、供求均衡的新加坡人力资源市场面临了严峻的挑战。能否有效地应对危机、走出低谷,是判断其未来发展方向和态势的关键。

(一)经济发展模式受到挑战,人力资源需求增速放缓

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法制为基础的新加坡发展模式如今已经发生明显变化。1991年至1997年期间,新加坡的年经济增长率达9%,但1998年以来,年经济增长率降到了3%,2003年新加坡的失业率超过5%,达到198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14]通货膨胀率从 2004 年的 1.3%攀升到 2008 年的 4.9%。同期GDP的实际增长率从9.0%下滑到4.0%,外债从236亿美元上升到285亿美元。[15]新加坡经济的明显衰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高度依赖世界市场。新加坡是一个贸易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外部需求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6]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稍稍 “感冒”必然会传染给新加坡。1974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使新加坡经济增长率从1973年的 11.5%猛跌到 1975年的 4.1%。1983年和 1984年美国电脑市场见旺,新加坡的电脑部件及电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1%和22%,而1985年美国电脑业突然一落千丈,给新加坡带来了猛烈冲击,1985年首季新加坡电子产品出口下降了7.1%。[17]可见,对世界市场的严重依赖,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而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和亚太地区邻国竞争的加剧,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势头必将受到更为严重的阻碍。

第二,民族资本十分脆弱。优惠的外资政策和完备的社会基础设施吸引外资大量涌进新加坡,这使得新加坡成为外资“在亚洲的第二故乡”。而以商业资本、金融资本为主的民族资本却裹足不前。虽然新加坡政府也参与企业投资,以使民族资本投资于制造业,但本地的民族资本并无多大转往工业资本的积极性,即使有民族资本转向工业投资,一般也主要是投资于规模较小、资本回收期较短的纤维纺织等轻工企业。新加坡民族资本的脆弱,使新加坡经济难以摆脱对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的依赖。此外,新加坡高积累且结构不合理,限制了经济发展;高工资、高成本,削弱了竞争力;高税率、低收益,挫伤了企业积极性。

第三,新加坡的政治体系能否在后李光耀时代持续下去受到了质疑。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中印等国家的崛起,地处东南亚心脏地区的新加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未来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考验,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停滞甚至倒退必然对新加坡人力资源市场的升级带来负面影响。

(二)政治人才短缺,人力资源市场升级困难

新加坡人力资源市场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人民行动党及其政府在人力资源市场的构建与运行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奉行人才立国的新加坡来说,政治人才缺乏已经成了影响其经济发展的瓶颈。再加上由各方面原因导致的人才流失,更使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的基础遭到冲击。

第一,从供应与需求的关系来理解,新加坡容易出现政治领袖人才供不应求的状况。一方面,新加坡需要大批政治人才充实各个政治部门。但其小国寡民的现实,又造成求才不易的问题。李光耀曾说,过去15年里兼具正直性格和品格的奖学金得奖人实际上算起来每三千人中只有一人。另一方面,在稳定与繁荣时期,能干的新加坡人喜欢追求具有挑战性、有满足感和高酬劳的职业,很难说服他们接受政治职业的风险和公众责任。

第二,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越来越珍惜自己的私人生活,越来越不愿意因参加各种选区活动而牺牲自己的消闲时间。这就造成部长、大法官等人才供不应求。1985年,新加坡的律师有1000名,其中有12位有资格当法官。但当邀请他们做法官时,他们却说要等几年赚够钱后再说。当时,新加坡有一个大法官、一个总检察长和两个法官职位的空缺。但是,大多数符合条件的人却因牺牲太大而不愿意接受这几个职位。[18]

第三,新加坡经济的增长和衰退都源自于对世界经济的依赖,其经济建设成就又直接构成了人力资源市场运行的合法性基础;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和高级政治人才的缺乏对新加坡的人力资源市场的长期繁荣至关重要,公务员素质下降将导致政府的执政水平下降,直接牵涉新加坡的社会政治稳定和人力资源市场的平稳延续。因此,人民行动党在以后漫长的执政过程中会时常面临经济、政治和人才的挑战。

总之,新加坡政府把人才资源开发当作一项系统的社会发展工程予以高度重视。在人才开发的诸多层次中,政府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政策性开发的功能。由于各项政策导向正确、相互配套、执行有力,从而有效地开发了国内人才资源,在引进开发国外人才资源上也走在世界前列。人才资源的充分开发,有力地保障了新加坡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迅速实现工业化目标,跃居亚洲四小龙榜首。新加坡在人才资源开发政策导向上的成功经验,也为正在致力于现代化事业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但在进入21世纪后,这种由政府主导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模式遭遇了瓶颈。如何促使经济持久地保持活力、如何推动高素质人口生育率的提高以及如何培养吸收更多高素质的政治人才,这些问题从不同方面对新加坡人力资源市场发出了挑战。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以促进人力资源市场的蓬勃生机,是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仍需上下求索的艰难重任。

[1]谢永亮.小国伟人——智谋大师李光耀 [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7.325.

[2]吕小平.新加坡的工资政策[A].钮德明主编:《出国考察报告集萃——国外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动向[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340.

[3]杨文汉,张力,向道位主编.市场经济模式比较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选择与构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11.

[4]仝志敏,王丽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再造工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111.

[5] 凌翔,陈轩.李光耀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278.

[6]张晓明.新加坡人力开发的现状及特点[J].人才科学研究,1993,(3).

[7]李啸尘主编.新人力资源管理第 1卷.知本理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218.

[8]李光耀.在北京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仪式上的致词[N].光明日报,1994-10-16.

[9]张立文,李苏平主编.中外儒学比较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242.

[10]冯鹏志,郝永平.新加坡国民素质考察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202.

[11]陈锡礼编.前新加坡驻日本、南朝鲜特命全权大使黄望青教授论日本、新加坡经济发展之奥秘[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240.

[12]沈祖良,陈继勇.南朝鲜、台湾、香港、新加坡经济述评[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218.

[13]唐任伍.儒家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275.

[14] 王士录主编.2008-2009 东南亚报告[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302.

[15] 刘仁武主编.东南亚经济运行报告(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60.

[16] 余仁编写.世界经济与亚洲“四小龙”[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3.753.

[17]王永炳.新加坡华人传统文化之过去、现在与未来[J].云南社会科学,1993, (1).

[18]吕元礼.亚洲价值观:新加坡政治的诠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533.

[责任编辑 江 陵]

Analysis of the Singaporean human resources market

Lü Ya-jun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Kunming 650221, Yunnan, China)

s:Under the leadership of People’s Action Party, Singaporean human resources market with the government-guided price,orderly competitive and equilibrium supply-and-demand mechanisms has gradually formed since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country.The Singaporean government emphasizes the virtue of market participators, the quality of decision-makers and the market dynamic development.When entering the new century, this market mode is confronted with severe challenges.

Singapore; human resources market; People’s Action Party

F241.23

A

1008-6390(2011)01-0045-04

2010-07-05

吕亚军(1977-),女,四川乐山人,云南财经大学东盟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社会史研究。

猜你喜欢
新加坡政府新加坡人力资源
维珍老板拒绝新加坡死刑辩论邀请
环球时报(2022-11-01)2022-11-01 10:13:18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学生天地(2020年4期)2020-08-25 09:07:58
新加坡政府用机器人解决养老问题
福利中国(2017年1期)2017-02-06 01:23:14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6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海外星云(2016年5期)2016-05-24 09:23:50
新加坡政府招商引资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时代金融(2016年8期)2016-05-14 07:08:16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
小学时代(2016年36期)2016-02-25 06:28:56
图说“智慧国2015”
信息化建设(2014年8期)2014-12-01 04:5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