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的瓶颈及其突破分析

2011-04-01 14:01:05
池州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美育课程教育

张 瑜

(池州学院 中文系,安徽 池州 247000)

高校美育的瓶颈及其突破分析

张 瑜

(池州学院 中文系,安徽 池州 247000)

美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目前美育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的处境窘迫,对高校美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美育本身理解错误以及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课程滞后、师资匮乏等问题已成为高校美育发展的瓶颈,如何突破至关重要。

高校美育;瓶颈;大美育观;创新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决定》正式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使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确定,美育提上了高等院校的工作日程,已经取得一些成就,但是依然没有作为独立的学科得到应有的地位与相应的学科建设,高校美育发展正进入瓶颈阶段。

1 美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缺失现象

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高校的美育远不及德育、智育、体育各方面完善。在高校中,大学生审美缺失的现象比比皆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审美能力不足,审美趣味低下。如当下一些大学生盲目追时尚赶潮流,或浓妆艳抹碧眼金发,或穿着暴露,完全不懂得自然清纯、朝气蓬勃才是真正属于他们的美。审美鉴赏能力普遍不高,一些大学生醉心于各种流行文化的刺激,包括流行歌曲和各种商业大片,很少有人去阅读和欣赏一些文学艺术作品,即使在相关的美育课堂上也不能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和心灵的净化。

其次,审美活动匮乏。一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者肥皂剧,一部分同学把所有的精力和学习热情都投入到专业课或英语的学习中,逐渐形成了片面发展的“工具人”,因此本应处于风华正茂年代的大学生,却不能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以上不良现象如不能得到有效的矫正,不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必将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而相对应的高校审美教育却日益呈现出弱化倾向,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特别是自1999年美育被正式列入国家的教育方针后,高校美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其实施也获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但是,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薄弱环节和缺陷。

第一、领导体制缺失。虽提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重,但其中唯有美育没有完整的领导体系。以德育为例,每一所高校都具备以学生管理体制为主要依据的德育系统,具体体现为:校(党委副书记-职能部门:学生处、学工处)-院或系(党总支副书记、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在这一系统中形成了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但目前的事实是各省、市教育厅及各高校都没有专门分管美育的处室,对照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目前全国还没有设立美育学专业,作为高校考核优秀学生的标准之一的“三好学生”,指的是“德好”、“智好”、“体好”,唯独没有“美好”,从上至下普遍存在着对美育漠视、轻视、忽视之态度。

第二、课程建设落后。目前国内多数高校课程设置中的人文社会课程主要以“两课”为主,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等8门必修课程。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部分学校要求学生必须选修人文社科类选修课,如 《诗词鉴赏》、《音乐欣赏》等课程,但是选修课程一般不受学生重视,通常是为了完成学分而选,相比较而言,学生更愿意去选修一些有一定实用性的课程,如《现代公关社交与礼仪》等,美育在高等教育的课程里没有明确的地位。另一方面在各高校的美育课程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即偏重于艺术技能技巧的传授和训练,而忽视对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技能方面可能是高超的,但是在审美素质和人格涵养方面却表现的严重不足。美育课程如何开,怎样开,开哪些?这成为高校美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师资匮乏接受过较为系统的美育教育理论学习的教师很少。由于师资限制,美育师资多以中文或艺术领域里的老师兼授为主,艺术类教师容易将美育课上成艺术普及课,而忽视审美基本理论的传授和审美具体方法的指导;文科类教师容易将美育课上成美学知识的简略课或文学鉴赏课,而忽视其他艺术美的陶冶作用。

2 模糊的美育观是瓶颈

如上所述,高校美育在从领导体制到课程建设到师资培养等一系列环节都存在严重问题,在这种缺失里面,反映出的突出的问题就是人们对于高校美育观的认识不清,对美育的重要性及其内涵的认识存在很多不足和误区。

首先,在美育的内涵上存在误解。高校中普遍存在对美育认识模糊的现象,特别是理工科的师生不知美育所谓何物,或者只是一知半解,甚至存在一些误解,要么将美育视作德育或情感教育,要么把美育等同于美学理论的教育或艺术教育。美育与道德教育、艺术教育、情感教育、美学教育等范畴之间的关系一直纠缠不清。

其次,在美育的重要性上认识不足。美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和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潜在的特殊技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物质的、技术的和功利的追求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竞争的加强,精神压力随之增大,这种压力在高校学生中也有明显的体现,部分学生甚至因此导致心理失衡走向自杀。而美育的重要功能就是调节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平衡,促进心灵的和谐,塑造完美的人格,但是很多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这一点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美育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

第三,对于美育持功利态度。近年来由于受到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在高校里逐渐形成了一种教育功利化的倾向,相比较应用性专业课程,素质教育类课程的成果不能立竿见影,因此诸如美育一类的素质教育课程在教育观念上就已经被忽视和冷落,从而日趋薄弱。一些人甚至认为美育是中小学校主要任务,大学生应该自己把握审美的价值和方向。事实上,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适当对其进行美育对于陶冶性情、塑造人格有着重大意义。

以上这些认识的偏差和误解严重制约了我国美育学科地位的确立,已经成为高校美育发展的瓶颈。

3 创新寻突破——高校美育提升的根本出路

3.1 更新美育观念,以新的理念指导美育实践

首先要加强美育意识,给审美教育以独立的地位。无论是在西方还在中国,美育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高度的重视,在西方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十分重视美育。到了18世纪末席勒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美育的概念。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思想家,孔子非常重视美育,他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是一种审美的境界:“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古代的教育家的育人规律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其次要树立“大美育观”,还美育之真实面目。观念是行动的指南,美育观念直接制约美育实践,是美育实践成功的前提和保证,但美育究竟是什么?其内涵与外延如何?对于这些美育研究中的根本性问题,教育界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这就势必给美育实践带来很多问题。

1987年,教育理论家滕纯先生正式提出“大美育”这一术语,所谓大美育,是指着眼于教育整体的美育化,着眼于“对100%的儿童在100%的教育时间和空间里,实施全面的美育”,它主张按照美的规律和原则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充分挖掘教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旨在通过融美育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认知和审美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大美育观”是对以往狭隘的美育观的一种革新,主张把美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和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从而达到美育普及的效果。树立 “大美育观”,以新的理念指导美育实践,必将推动高校美育的创新和发展。

3.2 创新美育体制,完善教育体系

美育本源性价值的回归离不开体制上的保障。近些年,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教育方针对高校美育学科建设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但这还不够,我们还需把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首先要建立并完善美育管理体制。要设立专业管理机构,规划、督导和组织教研活动,进行教学评估,定期检查实施情况,使高校审美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各高校都要结合各自的情况,建立和健全美育方面的教学制度、教学大纲,建立相应的美育教研室,确保美育的实施。现行学校美育实施体系中没有美育大纲的现象必须加以改变,尽快制定专门的《高校校美育大纲》、《高校美育实施办法》等文件法规。不断提高美育管理水平,才能促进高校美育的持续深入推进。

其次要规范建设师资队伍、美育教材建设和相关设施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可以成立专门的“美育师资培训中心”,对各科教学老师进行短期培训,确保美育观念渗透在全部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同时成立专门的“美育教研室”,扩大教师队伍,并注重教师的培养和优化,提升美育师资力量。在美育教材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高校美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并组织专家编写一套科学的美育通识教材。内容上要改变以往美学与美育教材的“冰冷”面孔,扔掉专著性教材追求的沉重的理论表述,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反映地方特色、注重时代气息和现代精神,和学生同步,与时代同行。同时要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美育设施建设,如图书馆、多媒体、美术馆、音乐厅的建设等,以保障美育工作顺利开展。

3.3 实践创新,开创大美育新模式

首先要合理设置高校美育课程。美育课程的类型要多样,除了设置一些音乐欣赏、诗词鉴赏等赏析类课程外,还要设置一些美学理论类课程,以辅助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要因材施教,不同的专业设置的课程要有偏重。如文理有别,理工类专业上可以多设置一些工艺审美的内容。另外可将美育渗透到各类课程的教学之中。不论是人文学科还是自然科学都蕴含丰富的美育因素,如数学学科中的和谐美,历史学科中的遗迹美、悲壮美,物理学中的统一美、对称美,化学中的实验现象美、化学反应规律美,旅游学科中的自然美,建筑学中的建筑美等等,因此,要将高校美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起来,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其次,创新模式,开发美育导向型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概括起来就是指学校通过物质的、组织制度的、校风教风等校园一般文化氛围,以内隐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的非学术影响。在显性课程的实施环节,课程实施主体是教师,即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而美育导向型隐性课程完全是环境学习过程,整个学习过程是通过周围环境以无言的方式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高校美育而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美育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指校园的物质设施。审美化校园环境的条件是:建筑规划设计优美,绿化充分,文化氛围浓郁。校园环境建设包含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是经过人工创造的自然物的组合,包括校园的整体绿化和布局,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和谐的生态环境,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深造成才的理想场所。人文环境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建筑设计,也包括精神层面的物质载体,如标语、格言、宣传栏、广播站、电视台及校园网等。校园建筑的整体设计要合理、实用、美观,不仅要干净整洁、设备齐全,而且要富有个性,具有艺术化的气息。如池州学院的校园建筑以典型的白墙青瓦、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明朗而素雅的徽派建筑风格为主,“博”字号教学楼分别是:博物楼(“天工开物”)、博识楼(“和而不同”)、博雅楼(“格物致知”)、博采楼(“行远自通”)、博爱楼(“化成天下”)、博学楼(“八音克谐”)、博文楼(“切问近思”)、博古楼(“诚意正心”)、博弈楼(“韦编三绝”),整个教学区呈现出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第二,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可加强对高校社团建设的指导,引导学生参与书画社、文学社等各种文艺社团,使他们接受艺术与美的熏陶和感染。同时开展艺术的鉴赏和实践活动,如书画作品展等,培养他们感知美的能力。另外,经常组织一些富有特色的大型文艺活动,如歌咏大赛、经典诵读、书画比赛、主题征文等活动,逐渐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并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

[1]漆书青,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陈育德.西方美育思想简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4]曾繁仁.美育十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5][德]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6]赵伶俐.审美化教学原理与实践[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7]曾繁仁.审美教育现代性新论[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l):78-83.

[8]曾繁仁.审美教育—个关系到未来人类素质和生存质量的重大课题[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8-10.

[9]董洪哲.以“大美育观”填补美育意识的空白[J].教育科学,1994(l):15-17.

G40-014

A

1674-1102(2011)05-0144-03

2010-12-27

张瑜(1982-),女,安徽宿州人,池州学院中文系助教,硕士,主要从事美育,文化美学研究。

[责任编辑:章建文]

猜你喜欢
美育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