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进程中中医药翻译问题及对策

2011-04-01 14:01:05翟连珍
池州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术语国际化中医药

翟连珍

(安徽中医学院 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国际化进程中中医药翻译问题及对策

翟连珍

(安徽中医学院 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中医药翻译是中医药国际化的障碍因素之一 。中医药翻译对于中医药国际化的意义重大。在中医药国际化过程中,中医药翻译存在中医药翻译难、翻译乱、起步晚等问题,需要从加强古汉语文化修养、加快双通人才的培养、尽早尽可能统一名词术语的翻译标准等方面采取措施,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中医药翻译;中医药国际化;障碍;对策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世代医学临床经验的总结积累,视人和自然为统一整体,即“天人合一”,综合考察病人的情感、精神、环境等复杂因素,寻找疾病的根源,用天然药物及传统方法从疾病源头治疗疾病。中医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国际趋势,是人心所向。随着中国加入WTO,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中医药——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投来了羡慕和关注的眼光。然而中医药国际化的速度和程度却远远不如人意,相比与西医药在中国(西医药已渗透到中国的角角落落,赚得盆满钵溢),中医药国际化的速度慢、程度低,中医药迟迟未能在世界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甚至世界上还流传着“中医还不是医,中药还不是药”的说法,中医中药只在世界上极少数国家和地区拥有合法地位。据调查:在国际中药市场上,中国仅占不到5%的销售额,且我国中药出口是以原材料和初级品为主;在欧美国家我国的中成药只能以保健食品的方式进入;在东南亚和美国等国,医师开出的中药无法进入医保报销目录;在有些地方中医药甚至遭到了误解和歪曲,由此可知中医药国际化存在着诸多障碍!本文拟就中医药翻译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

1 中医药翻译的问题

1.1 中医药翻译难

中医药历史悠久,内容丰厚,起源于春秋,历经唐、宋、元、明、清,直到今天。其汇聚了从古之今的自然、文、史、哲及其他各学科知识,凝聚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各类信息及释道儒三教的教义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从理论到实践都有着与西医既然不同的独特体系;它把天、地、人、神(精神)看做是一个综合体,天人相关、腹脏相关、行神相关等,一直以来都被国人称之为“国粹”和自“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中医药翻译难”一直是学术界公认的话题,中医药学追求的是一种 ‘阴阳汇通之医’,它要求学习者不仅要掌握辩证论治的医道,而且还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无法领悟其中的真谛!中医难,翻译中医药文化就自不用说。中医药翻译专家李照国教授在撰写《内经》译感时曾这样感叹:“20多年来我如农夫一般,日复一日地耕耘在中医英译这块希望的田野上,但却很少享受过春花秋实带给农夫的那般喜悦”[2]。他还曾将中医药翻译比做“藕梢”,中医药原文如“藕头”,借此说明翻译中医药文化之艰难。 再如中医药学的 “圣经”——《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有这样一段话,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没有了不得的古文知识,是很难理解它的,更何况是译成异族语言。而中医药名词、术语的翻译就更难了,如:三焦、阴阳、天癸、任脉、太冲等等。

1.2 中医药名词、术语翻译标准、原则、方法等混乱不一

中医药翻译的混乱主要集中在中医药名词、术语翻译的标准、原则和方法上,同样的名词、术语在不同的译者笔下因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而呈现不同的版本。 如在译法上就出现了 “西医术语替代法”、“意译法”、“音译法”、“解释法”、“音译加解释法”、“归化法”、“异化法”、“原型翻译法”、“边缘翻译法”等,对中医药名词、术语的翻译各抒己见,各行其是。如有的译者英译中医药的心 、肝、脾、肺、肾为 heart、 liver、spleen 、lung、 kidness, 有的却主张将其译成 Xin 、Gan、 Pi、Fei、Shen。 又如“黄帝”一词,有人译成Yellow Emperor,有的译Emperor,也有的译Huangdi等。不仅仅如此,中医翻译还出现了错译和乱译现象,如有人把中医术语白虎历节(关节肿痛)译成“白色的老虎在奔跑”,“生气”(生命力)译为“发怒”,妇科医生“带下医”译成躲在裙带下的医生[3]。这样混乱的翻译局面必然会令外国读者对于中医药术语名词的理解犹如坠入云里雾中。

1.3 中医药学翻译起步晚、历史短

纵观历史,中医药翻译虽然历经启蒙时期、早期阶段、艰难的发展时期到逐渐成熟的四个阶段,但引起世界各国医药界广泛关注的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的时间里。早从先秦两汉时期起,中国的医学就开始陆续传入东南亚及日本朝鲜等国,但鲜有文字记载。直至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在欧洲才出现了19部中国医学著作,但语种繁杂。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一百多年里中医药学在欧洲的传播也有发展但主要集中在针灸学方面,中医药学翻译书籍总共只有137部[4]。之后经历了艰难的发展时期,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世界绿色医疗的提倡,世界各国对像癌症那样的疑难杂症束手无策,尤其是在尼克松总统访华前的1971年,中医针灸治好了一个外国记者詹姆斯·赖斯顿(James Reston)的阑尾炎之后,国外才掀起了“针灸热”。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绿色医疗”成为一种追求和时尚。从此国内外从事中医药翻译和研究的学者专家越来越多。许多发达国家不仅派遣留学生到我国学习中医,而且在其国内也开办了中医药院校和研究机构,他们也纷纷邀请我国的中医药专家参加本国的尖端医学课题的研究等。经过多方努力中医药翻译领域也出现了翻译著作,如李照国教授的《中医翻译导论》(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3)、李教授主编的 《中医药大词典》(1997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等,出现了像李照国、谢竹藩、陈可冀等一批翻译专家。也出现了中医经典著作的翻译,如《黄帝内经》、《难经》等。故中医药翻译可谓历史悠久,但全面系统地翻译中医时间却不长,而进行中医药翻译理论之研究更是刚刚起步

1.4 中医药翻译人才匮乏、研究的理论体系不完整

中医药翻译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和中医药研究机构,而高校中精通中医药又熟练外语使用的双通人才少之又少,再加上中医药自身特点及其理论研究体系还不完整,学科定性还不统一等,这种种问题都给中医药翻译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2 中医药翻译的解决对策

2.1 提高译者的古汉语水平,加强中国文化修养

中医药翻译专家李照国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然中医理奥而言简,意深而语约,译作今文亦不免佶屈聱牙,况译为西文!谪仙谓蜀道之难难于上晴天,英译中医虽无登天之难,亦有蜀道之险”[5]。中医药文化字字珠玑,内涵深奥,提高译者的古汉语水平是突破中医药翻译瓶颈的关键。只有提高古汉语水平才不至于像西方汉学家所编的一部汉英英汉中医辞典那样将“列缺穴”意译为Broken Sequence,将“丰隆穴”意译为 Bountiful Bulge.事实上“列缺”在古汉语中是“电神”(god of lightnin)、“丰隆”是“云神”(god of cloud)的意思。 子木先生在谈到中医英语翻译的种种流弊时曾指出中医药翻译误译之根源在于没有掌握中医药文化之根基,诸子百家之论,释道儒之三教,都为中医药文化之根基。不通晓诸子百家之说、三教九流之论,便难以把握中医药文化翻译的是非曲直、玄关密要。加强译者的文化修养迫在眉睫。

2.2 选择受众和接受度高的翻译方法、选用现代通俗的科学语言

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适应的目的是求存、长存,适应的手段是优化选择”[6];中医药翻译应该“多维度适应”中医药翻译的生态环境,选择其受众和接受度高的翻译方法,目的是传播中医药文化。英汉翻译家张谷若、朱生豪、傅东华、傅雷、杨必等为了让其译作广为流传,避开当时译界的晦涩译风,采取“地道”的翻译方法,翻译的作品至今广为流传,如张谷若的 《苔丝》《还乡》等[7]。据了解中国的译本在国外的情况:《三国演义》比《红楼梦》的传播要好得多,原因是西方人难以理解和接受《红楼梦》中描写的缓慢的农业文明和繁杂庞大的吃饭场面 。《围城》在国内相当受欢迎,而在国外却出现异样的声音。所以中医药翻译应在“翻译适应选择”理论的指导下从事中医药翻译的实践,选用适应的方法和语言,少用或尽量不用如像“疏肝理脾”、“滋阴壮阳”这些模棱两可的语言,因它们会让异族文化的西方人不知所云。

2.3 尽快尽可能地统一中医药名词、术语的翻译

中医药名词、术语翻译规范目前尚未统一,其翻译现状可谓是行行色色、五花八门。这种混乱状态必然影响了中医药国际化的速度和程度。中医药翻译界早已经注意到这一严重问题并着手采取措施。如1991年中医外语专业委员会成立。在这专业学术组织的指导下,中医药翻译逐渐从个人的翻译实践步入了健康的学术发展轨道。1996年,中医翻译专业委员会成立;2003年和2008年分别成立了中医翻译的国际性组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这些组织的成立和发展为尽快尽可能地统一中医药名词、术语的翻译提供了前提和物质的保障。为了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更进一步采取措施统一中医药名词、术语翻译还应是当务之急。

2.4 加强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加快中医药翻译事业人才的培养

目前中医药翻译人才主要集中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和中医药研究机构,所以加快中医药翻译的人才培养离不开中医药院校高等教育的提高。办法是国家政府应加大此类高等院校的教育投资,培养中医药和外语双通人才,进一步强化和深化中医药院校的双语教学,调整中医药院校的课程结构,增设中医药翻译和古汉语为专业课程,加强中医药院校师资力量的培养,应将外语水平和古汉语水平随同中医药专业水平一起纳入到中医药类高等院校教学水平评估当中,加快中医药翻译事业现有和后备人才的培养。

2.5 翻译形式多样化

中医药翻译形式既可采用书面文字形式,亦可为电影、电视、幻灯等;既可为中医理论的介绍,亦可为中医诊断治疗实践的解释,从而加快和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宣传。从翻译的目的论来看,只要能达到中医药文化宣传之目的,中医药翻译可不拘一格,形式多样。

3 结语

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国际化进程,让中国的“国粹”造福于全人类是历史赋予中华子孙的重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文化传播的桥梁。中医药翻译是中医药国际化的头等大事,中医药翻译中国人不做,韩国人会做、日本人会做!中医药翻译相对于中医药国际化犹如部队行兵打仗之“粮草”,水之“源”、木之“本”,“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建设和完善中医药翻译事业是关键!

[1]王德春.略论翻译-四川外国语学院翻译论坛上的即兴发言[J].上海翻译,2009(3):1.

[2]李照国.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天下知—中医常用语句英译探析(四)[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4):436-437.

[3]李晓彤.浅谈翻译工作与中医药国际化进程[J].经济观察,2007(1):58-59.

[4]张登峰.中医药翻译历史回顾与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3):68-70.

[5]李照国.列缺原为电神,丰隆系是云师-对中医英语翻译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5):547.

[6]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 ,2008(2):1-3.

[7]孙迎春.张谷若与“适应”、“选择”[J].上海翻译,2009(4):3-5.

On Translation of TCM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Zhai Lianzhe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 College,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fei,Anhui 230038)

The academic translation of TC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CM.The problems of TCM include the difficulties of TCM,mistranslation and so on.The paper discusses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of TCM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cademic Translation of TCM;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CM;Barrier;Solution

H315

A

1674-1102(2011)05-0115-03

2011-08-23

2011年安徽中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翟连珍(1965-),女,安徽巢湖人,安徽中医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为翻译学、大学英语教学。

[责任编辑:余义兵]

猜你喜欢
术语国际化中医药
聚焦港口国际化
金桥(2022年10期)2022-10-11 03:29:46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 07:26:56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 01:27:18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