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杰 于韬 何翠菊 赵英杰 赵丹 王菲菲
近年来,乳腺癌在我国女性中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前两位[1],其中浸润性导管癌占全部乳腺癌的65%~80%。乳腺X线检查在乳腺癌诊断上的价值已被公认,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全数字化乳腺X线检查更受到乳腺诊治领域专家学者的认可与推崇。笔者通过回顾性观察一组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X线影像,分析其X线影像特征。
选择2008年7月~2009年2月间,辽宁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单发女性乳腺癌患者96例,22~81岁,中位年龄57岁。所有患者的病理类型均为浸润性导管癌。所有96例患者均进行全数字化乳腺X线检查。
采用美国GE公司Senographe 2000D型全数字化乳腺X线检查系统。常规摄头尾位像(CC)和内外斜位(MLO)像,必要时加摄局部病灶加压像。乳腺X线检查时,乳房加压10~14DAN,采用自动曝光条件,获取影像传入工作站。
由两位专门从事乳腺疾病诊断的放射科医生在美国GE公司ADW4.3型图像工作站上对所获得的影像进行观察,重点观察本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肿块特征(包括位置、大小、形态、密度、边缘)、乳腺内钙化、血管、乳头和皮肤、导管等特征。
本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例96例,在乳腺X线影像上有91例得以显示肿块。依据观察所见,其影像学特征如下:①本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均为单发,其中,左乳43例,右乳48例。其位置分布如下:外上象限40例(43.96%),外下象限18例(19.78%),内下象限15例(16.48%),内上象限9例(9.89%),乳头后方9例(9.89%)。②本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大小不一,依据X线影像上病变的直径大小可分为四组,即A组:直径0.5~1.0cm;B组:直径1.1~2.0cm;C组:2.1~3.0cm;D组:大于3.0cm。各种直径类型病变分布如下:A组5例(5.49%),B组17例(18.68%),C组54例(59.34%),D组15例(16.48%)。③本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表影像学现多样,其形态学表现可归纳为三类,即不规则形、分叶形和类圆形。各种类型分布如下:不规则形52例(57.14%),分叶形21例(23.08%),类圆形18例(19.78%)。④本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影像密度高低不等,其密度与腺体密度对比,可分为三类,即等密度、高密度和密度不均。各种类型分布如下:等密度9例(9.89%),高密度43例(47.25%),密度不均39例(42.86%)。其中密度不均者主要表现为中央部密度较高,周围区密度较低。⑤本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影像学边缘差异较大,其边缘可分为三类,即毛刺状边缘、分叶状边缘和模糊的不规则边缘。各种类型分布如下:毛刺状边缘50例(54.95%),分叶状边缘21例(23.08%),模糊的不规则边缘20例(21.98%)。
本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例96例,在乳腺X线影像除显示肿块外,还可见不同形态的钙化、血管改变、皮肤乳头改变和乳腺导管改变,其影像学特征如下:①本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在影像上显示不同类型的钙化57例,均分布于肿块内或肿块边缘,其钙化分布如下:6例表现为较为粗大的钙化;45例表现为细小的点状、多形性钙化;6例表现为成簇状细小钙化,密度较淡、不均。②本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在影像上有53例显示不同程度的引流静脉增粗、迂曲。③本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在影像上有31例显示不同程度的皮肤增厚、粘连;有15例显示不同程度的乳头内陷。④本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在影像上有33例显示不同程度的乳腺导管增粗、扭曲。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是指癌细胞穿透基底膜,扩展至导管或腺泡旁间质的乳腺癌,在乳腺浸润性癌中占75%以上[1]。应用乳腺X线检查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进行正确的诊断,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具有突出价值。
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X线影像上,肿块是最常见的征象[1-2]。以本组患者为例,出现肿块者为91例,占全部患者的94.79%。就位置而言,外上象限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最常见发病部位,且病变直径多在2.1~3.0cm。在X线影像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多呈形态不规则,边缘欠清,可见毛刺、分叶等征象。本研究结果表明,肿块边缘的分叶状表现的病理学基础在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内还存在着不同分化、不同病理类型和坏死的区域,这些区域的癌细胞的增殖速度不一,从而造成其大体形态增长的不平衡;而肿块边缘毛刺表现的病理学基础在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细胞对周围组织进行浸润和周围慢性反应性炎症[3]。因此,笔者认为,就形态不规则的乳腺肿块,当其边缘出现毛刺和分叶状边缘时,要高度怀疑其为恶性。
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X线影像上,不同形态的钙化、血管改变、皮肤乳头改变和乳腺导管改变也是常见的征象[1,3]。以本组病例为例,发生率分别为59.38%(57/96)、55.21%(53/96)、47.92%(46/96)和34.38%(33/96),说明以上征象也都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重要征象。查阅文献,恶性钙化可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上更具价值。本研究结果表明,恶性钙化可发生在乳腺癌肿内或其边缘,多表现为泥沙状、成簇状或点状、杆状的密度不均的钙化,通过乳腺X线检查设备上的计算机辅助诊断功能(computer aided diagnosis,CAD)可更好地发现细小的钙化[4]。在钙化的评价上,多数研究提示密度>5枚/cm2的钙化即可定义为成簇状钙化,高度提示乳腺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同意以上观点,同时认为即使钙化密度不足上述标准,但形态多样、密度不均,同样要高度警惕恶性的可能。
总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在乳腺X线检查影像上具有颇多影像学特征。基层医院医生如果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些影像学特征,并准确地应用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将为乳腺癌规范性治疗提供重要依据[5]。
[1] 胡永生.现代乳腺影像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3-54.
[2] Ueng SH,Mezzetti T,Tavassoli FA.Papillary neoplasms of the breast:a review[J].Arch Pathol Lab Med,2009,133 (6):893-907.
[3] Carl J,Tskeshi Doi,Kathryn F,et al.Breast Cancer:importance of speculation in computer- aided detection[J].Radiology,2000,215(3):703-707.
[4] Wang L,Brune KA,Visvanathan K,et al.Elevated cancer mortality in the relatives of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cancer[J].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2009,18 (11):2829-2834.
[5] 吴瑛,何瑞莹.B型超声仪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9例临床体会[J].当代医学,2009,15(6):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