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坤,秦书生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819)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自主创新思想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萌芽、雏形、完善和成熟四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以及胡锦涛分别依据所处的时代特点,都对自主创新思想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般认为,科技创新包括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价值的过程。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在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自主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高级阶段,意在突出和强调技术创新的自主性。“自主”是强调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必须依托于自身的条件、立足于自身的发展。
19世纪中期,自主创新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被提出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中也没有明确提到“自主创新”这个概念,但是两位伟人关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新机器和以机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变革的相关表达蕴涵着与自主创新概念相近的含义。可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中隐含着原始创新思想,所以我们认为这个阶段属于马克思主义自主创新的萌芽阶段。首次使用“创新”一词的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承认,自己的创新理论在相当程度上受到马克思相关理论的影响,熊彼特曾指出他对“技术变革和生产组织变革”的分析“同马克思的陈述更加接近”,而且“只包括他(马克思)研究领域中的一小部分”[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蕴涵着关于自主创新思想的表述包括两部分:
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科学理论新发现的评述,蕴涵着明显赞扬原始创新的观点,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明显体会到。恩格斯曾提到:“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2]恩格斯的这句话说明,马克思欣赏基础科学中的创新。恩格斯也十分关注基础科学创新,他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哈维由于发现了血液循环而把生理学(人体生理学和动物生理学)确立为科学”[3]。在基础科学的创新,就是今天所说的原始创新,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对其是极为称赞的。
第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主动使用新机器,能够提高竞争力,缓和矛盾,促进更好的社会变革的观点,蕴涵着原始创新思想。首先,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就会努力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样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就会主动地使用新机器,从而推动技术创新。“使用新的机器时,如果(社会上的)大量生产还继续以旧的生产资料为基础”,这个使用新机器的“资本家就可以把商品低于它的社会价值出售”,从而才能占有比别的资本家更多的剩余价值[4]50-53。可见,在当时马克思就看出了使用新机器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在《资本论》中被称为“相对剩余价值”,使用新机器恰恰就蕴涵着原始创新的思想,主动使用新机器不仅给当时的资本家带来财富,还会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技术创新会带来经济结构的革命。其次,马克思指出,由于阶级对立日益严重,资本家不得不以机器代替劳动,减少产品成本中的活劳动。如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普遍趋势就是:在所有生产部门中用机器代替人的劳动”[4]199。这样使用新机器对资本家的作用,除了带来巨额财富之外,还能暂时地缓解阶级矛盾。再次,马克思认为革命性的机器的发明会引起社会变革,是历史有力的杠杆,最终能促动社会进步。马克思曾评论道:“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4]56-68。马克思还说:“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5]
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属于工业化初期,当时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跨国界的科技交换尚未成为主流,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只蕴涵着关于原始创新思想,但对于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关注较少,因此,这个时期的自主创新属于萌芽阶段。不过也正是由于时代原因,马克思、恩格斯高瞻远瞩地看到原始创新具有极重要的作用也已经十分不易了。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核心的两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建设的历程中始终致力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时期在科技方针上,毛泽东强调“自力更生”及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引进、消化和吸收;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对引进来的技术吸收再利用。这些科技方针蕴涵着丰富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的思想。可见,这一阶段属于马克思主义自主创新思想的雏形阶段。
毛泽东是一位极富创新特质的革命领袖,创新已成为他的一种思想风格[6]。毛泽东思想中蕴涵的自主创新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发展科技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种科技思想可以被看做是“自主创新”中“自主”的雏形。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观奠立在他的哲学世界观基础之上,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毛泽东深知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完全靠援助、模仿,靠引进技术是行不通的,只有自主研发,努力创新,才能早日摘掉科技贫国的帽子。所以毛泽东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我国发展高科技事业的基本原则。正是靠这种思想的指导,使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坚持走“自力更生”之路,“两弹一星”被成功研制,打破了西方高科技垄断的神话,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发言权,维护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也为此后的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般认为,当把自主创新作为一种国家行为来理解时,即是指一个国家不依赖从国外引进科学技术,而是依靠本国的科研力量独立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活动。可见,“自力更生”的思想是其“自主”思想的雏形,并且“自力更生”所取得的巨大科技成果为我们实施自主创新方针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依据。
第二,发展科技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学习和引进已经成熟的国外先进的科技成果,并加以消化、吸收。这种思想是“在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的雏形。
毛泽东认为“独立自主”并不是闭关锁国,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和阶级性的,不发达国家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学习和引进已经成熟的国外先进的科技成果,并加以消化、吸收,往往是发展科技、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一条捷径。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7]毛泽东在引进国外先进成果的具体操作上主张要结合国情,注意消化和吸收。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虚心向外国学习,既学习先进知识,又引进先进技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可见,毛泽东这种思想和自主创新中包含的在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思想十分相似,这说明该阶段科技思想已经初步呈现出自主创新思想的雏形。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再发展,也是对毛泽东科技思想的继承与超越。邓小平科技思想中蕴涵着与自主创新有关的内容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点构成了邓小平科技观的核心思想,这一论断为自主创新提供了科技发展的土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本身在当时就是一种创新,这一思想的创新之处表现在他能够准确地把我国的主要矛盾定位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主要的工作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国家的工作重心很长一段时间都放在“以阶级斗争为纲”上,邓小平审时度势,结合中国国情,创造出适合中国本国发展的科学技术思想,努力为我国光明的未来而大胆争取、求实创新。正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确立,发展科学技术才被重视起来,自主创新思想也出现了雏形。
第二,“引进技术改造企业,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8]。这是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思想的雏形。面对历史与现实,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9]。同时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对引进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如果不在“拿来主义”的基础之上充分研究分析,消化吸收,再研发,就不能算成功的技术引进。邓小平的这种“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10]的科技思想号召科技人员把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整合,成为新的系统,突破引进的科学与技术的已有成果,实现创新。可见这种科技思想是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思想的雏形。
总之,虽然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我国在科学技术理论和实践方面底子薄、起步晚,在这种环境下,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核心的两代领导集体并没有把自主创新的科技思想作为我国科技政策的主线。他们也只是零星地提出了一些关于科技自主创新的想法,所以我们把这一阶段看做是马克思主义自主创新思想的雏形阶段。但是正是这些自主创新的“星星之火”,最终在中国成了燎原之势,这两代领导集体对自主创新思想的最终形成功不可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泽民同志敏锐地把握住科技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以创新为特色的科技观。在1995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他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1]49。江泽民的科技创新思想直接促进了自主创新思想的产生。我们把这一阶段看做是科技自主创新思想的完善阶段。江泽民的科技思想中蕴涵着的自主创新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江泽民的创新思想中蕴涵着支持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思想。江泽民指出:“我非常赞成在科技的发展上实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这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成功经验的总结。”[11]39在这里,“稳住一头”就是按照少而精的原则,重点稳住一支精干的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重大科技攻关和社会公益性研究的科技队伍。原始性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涉及的因素多,须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寻求关键技术、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创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12]。可见,“稳住一头”对原始创新具有非凡的意义。江泽民不仅在思想上支持原始创新,在实际中更是对原始创新给予了极大的投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2001年全国研究开发(R&D)投入为96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而在199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125.34亿元和0.68%。”[13]正是因为这些投入,这一时期我国在原始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些成果都是属于自主创新的成果,进一步促进了自主创新思想的完善。
江泽民的科技思想中还蕴涵着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思想。他曾经指出:“应该大力加强国际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做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11]215可见,增加和国际科学技术的交流,吸取经验再进行消化、吸收的思想更进一步地向“自主创新”中包含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思想靠近了,不断推进自主创新思想走向完善。
第二,江泽民号召创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做法,促进自主创新体系走向成熟。2000年6月30日,他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将致力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这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14]。建立完备的创新体系,就能更好地整合人力、物力、财力,使之投入到科技创新当中,科技创新就能达到更高的水平,出现质的飞跃。一般认为,自主创新有一个完整的发展链,由三个环节组成: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企业自主创新。这三个环节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缺一不可。而这三个环节单独由个人或企业也是很难完成的,所以,要充分发挥国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科技资源的宏观配置,由政府职能部门调控、分配全国的科技资源”[15]。可见,江泽民提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是对自主创新的进一步完善。
创新作为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成为一把利剑,谁把握了这一利剑,谁就将提前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并将成为时代主宰。所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科技创新”思想直接促进了“自主创新思想”的产生,我们把这一阶段看做是马克思主义自主创新思想的完善阶段。
目前我国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重大技术装备和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自主创新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向成熟。我们把这一成熟阶段分为两步:
第一,自主创新内涵的成熟。早期的自主创新的含义,对应于继技术吸收、技术改进之后的一个特定的技术发展阶段,即“自主技术创新”[16],或“在自有技术上自主创新”[17],将自主创新与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归之为不同的范畴[17]。2005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大力提高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18],自主创新的内涵得到了确定。
在此以后,自主创新在学术界一般被认为包括三种类型: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是指创造新的知识和为新的知识创造新的应用的过程;集成创新是指把个别的知识或者技术,整合为新的系统,是新系统的整体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对引进的科学与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研究,突破引进的科学与技术的已有成果,实现新的创新。这三种类型都是自主创新,不能偏废。从自主创新内涵可以看出,首先是科技创新,拥有比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就具备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但自主创新不是普通的科技创新,它是科技创新的一种高级形式,它强调“自主”,但这种“自主”不等于绝对的自力更生,更不等于闭关锁国。就像科技部研究中心创业投资研究所所长房汉廷所说的:“自主创新绝对不是什么事情都要你自己干,最通俗地说,就是要有一种自主意识。”[19]
第二,自主创新思想被提升至战略高度。2005年10月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原有的“创新”理论完善成为“自主创新”, 强调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发,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在2006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精辟地阐述了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2007年10月15日召开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将自主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新高度,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可见,从十六届五中全会到十七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关于自主创新的理论不断成熟。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把握现实国情和紧紧跟随时代发展潮流,进一步发展了自主创新的思想,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科学的本质特征,着眼于我国科技发展中以往存在的弊端,指明了中国科技未来发展的方向。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自主创新思想一路走来,经历了萌芽、雏形、完善和成熟四个历史阶段,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自主创新是与时俱进的,必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68.
[2] 恩格斯. 马克思墓前悼词草稿[M]∥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375.
[3]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524.
[4] 马克思. 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8.
[5] 马克思.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M]∥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2:3.
[6] 张量. 论胡锦涛的科学技术观[D]. 湘潭: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2007:6.
[7] 毛泽东. 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M]∥毛泽东著作选读:下.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849.
[8] 邓小平. 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改造企业[M]∥邓小平文选: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29.
[9] 邓小平. 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M]∥邓小平文选: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17.
[10] 邓小平. 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M]∥邓小平文选: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51.
[11] 江泽民. 论科学技术[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12] 张炜,杨选良. 自主创新概念的讨论与界定[J]. 科学学研究, 2006(12):6.
[13] 匡列辉.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新实践[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05:34.
[14] 江泽民. 科学在中国:意义与承诺[N]. 人民日报, 2000-07-03(1).
[15] 杜基尔,蔡富有. 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604.
[16] 陈劲.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学习模式[J]. 科研管理, 1994,15(2):32-34.
[17] 柳卸林. 技术轨道和自主创新[J]. 中国科技论坛, 1997(2):30-33.
[18] 温家宝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强调: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自主创新[N]. 光明日报, 2005-07-20(1).
[19] 翁仕友. 自主创新概念的多面判断[J]. 决策, 200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