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综述

2011-03-31 14:04伟张韵君
关键词:生命大学生研究

江 伟张韵君

(1.广东培正学院 学生处,广东 广州 510830;2.广东培正学院 管理学系,广东 广州 510830)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综述

江 伟1张韵君2

(1.广东培正学院 学生处,广东 广州 510830;2.广东培正学院 管理学系,广东 广州 510830)

以“大学生生命教育”为题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 KI)检索到的2003-2010年的期刊论文为研究文献,对其进行梳理,可以较为全面地分析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概况和研究主题,并认识其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研究方向。

大学生;生命教育;文献综述

本文依托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 KI),精选主题、关键词,在缩小文献分析数量的同时,尽量避免遗漏关键文献,以期能够全面梳理国内2003-2010年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状况,分析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及其变化趋势,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和发展特征,为今后的研究选题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主题分析

(一)内涵研究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研究,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含义,见仁见智。何源等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自我认识及自尊的教育、生活教育、体验教育。陈斯拉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以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张国民提出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关于大学生生命观方面的教育。

研究者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分为二维说、三维说、四维说等。高锦泉提出大学生生命教育应从生命本体尊严和生命实践价值两方面来定位的二维说。赖雪芬、路晓军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三维说。赖雪芬认为生命教育包括: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进而重视珍惜生命;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死亡,培养健康理性的死亡态度和有效行为;探讨生命的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陶冶健全人格。路晓军认为三个层面包括:珍惜生命;丰富、发展生命的内蕴;升华生命的境界,追求生命的真谛。赵伟提出四维说:学会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唤起自身生命质量的觉醒;理性对待死亡,培养健康的死亡态度及理性行为;遵循个体生命发展规律,进行多维度教育。

(二)必要性研究

大学生生命教育必要性研究是关于大学生意义与依据的研究,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解决大学生自身存在问题的良药,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助推器。张国民认为,生命教育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大学生努力成才的应有之意,是解决大学生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曾利花指出,大学生自杀现象有所上升,心理健康欠佳,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缺乏精神支柱,这些情况都迫切需要生命教育。张晓峰认为,生命教育有利于降低大学生自杀率,健全大学生人格,提升大学生生命质量。

也有学者从教育本质、教育理念、生命教育本身、国家教育政策、校园文化建设等其他角度阐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任彬认为生命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本质和终极要求。杨雪琴指出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黄学超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高生命质量,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

邵晓红、王晓虹专门就大学生生命教育依据进行了研究。邵晓红认为,儒家与道家等经典传统文化、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大学生生命意义观的现状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依据。王晓虹认为,国外生命教育的做法与启示以及中国生命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历史依据,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生命教育的现实依据。

(三)教育体系研究

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研究是回答如何设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问题,是对目标、内容和课程的设计与构建。

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目标,王晓虹认为,生命教育在于促进大学生珍爱生命,主动创造生命价值。林东认为,生命教育的目标是以生存教育为重点,培育健康生命的人;以人文教育为重点,培育健全人格的人;以创新教育为重点,培育和谐发展的人。张旭东把生命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意志目标、行为目标四个层面。

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任丽平认为包括四个方面:人与自己的教育,人与人的教育,人与环境的教育,人与世界的教育。王晓虹则提出生命意识教育、忧患意识教育、和谐意识教育、奉献意识教育四大教育内容。陈文斌认为生命价值教育、生命历程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另外,肖杏烟、邵晓红、徐吉洪等从生命意识、生存能力、和谐意识、责任意识、生命价值等方面界定了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比较少,肖杏烟提出生命教育课程宜选择实用取向和个人取向相结合,以实现课程的目标定位、内容构建、师资组建和教学安排,并从规范教学管理、加强社会实践、重视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实施,把生命教育课程打造成一门质量高、实用性强、影响深的人文课程。李道友在全面回顾生命教育课程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应将生命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设置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加快生命教育教材的开发,加强生命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加强生命教育学科建设。李映泉对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定位、目标定位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要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开发渗透式生命教育课程。

(四)实施范式研究

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范式的研究,研究者或从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不同主体展开,或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专题教育和心理咨询等不同方式进行思考,或从课程设置进行探索。赖雪芬认为,高校应该营造生命情感的氛围,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研究,慎重地借鉴国内外经验。任彬认为,理念上,高校生命教育应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全人教育新理念;在体制上,高校应围绕生命教育建立相应的指导机构;在内涵层次上,生命教育不应该仅仅是遏制层出不穷的校园暴力和自杀伤人的面上工作,而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系统的全方位教育;在实施途径上,生命教育应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并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有相应的调整和充实。赵允玉提出生命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

还有学者从不同视野、不同角度对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进行了研究。丁纯、林燕芬、刘伟杰、杨结秀、黄国波等学者从孔子生命观、儒家文化,李厚刚从老子生死观,张慧远从传统经典文化角度研究了大学生生命教育。丁纯、熊丹从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视野,仰滢、刘翠花、张兆文从后现代话域切入大学生生命教育。郑健英、成鹏、丁纯、李清、蔡继云等分别从生态论、系统论、审美教育、情商教育、体育教育的角度研究大学生生命教育。程芳从科学发展观视角,苗天宇从“三理”(生理、心理和伦理),杨威涛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等探讨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与途径。孙桂华、左敏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韦光明从心理危机干预的角度,黄学超、纪文晓、马慧玲、袁磊从团体辅导、同伴教育等具体心理教育与咨询技术角度探讨大学生生命教育。此外,于洪超和唐晓育等从幸福观教育角度,李彦彬从需求层次理论视角探求了大学生生命教育。

(五)特定主体研究

基于社会现实的客观情况,研究者们也把研究的目光聚集在90后、独立院校、高职院校和抽样调查的大学生这些生命教育的特定主体上。周俊武和马雪等基于90后大学生的特点,王竹青在调查独立学院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葛广鹏和王惠娟将目光投向高职院校,他们分别提出了这些特定主体生命教育的途径与策略。万慧进、魏安乐、黄志强等学者分别针对自己工作地区和学校的生命教育提出了具体建议。

二、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国内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2003年的1篇到2010年的47篇文献,可以看出大学生生命教育已经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国内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研究的不足

针对性有待加强。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该呈现差异化需求和差异化方式,公办、民办和独立学院,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需求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具体教育主体、具体教育领域和具体教育环境,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系统性有待增强。现有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高校或者大学生的某个现实需要,而随意选取大学生生命教育涉及的几个具体问题进行混搭型研究,整体印象是乱、浅、泛,重复研究较多,甚至剽袭现象也存在,研究的广度、深度、系统性还不够。

课程体系研究有待重视。课程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系统性、完整性的重要保障。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应包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安排、教学评价、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和实践活动等方面,从现有的文献看,一是数量太少,二是质量不高。

(二)未来研究的展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一部分“总体战略”的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明确指出“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研究国家层面的战略选题,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应沿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意义、体系、实施这样的逻辑框架展开,形成系统性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成果。首先是弄清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本质,然后进行必要性研究,特别要从政策法规、教育理念、价值存在、现实状况等研究大学生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学校、国家和社会等的重大意义,解决教育决策者的思想与理念问题,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办学主体、不同区域的高校实际和特点,研究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目标、原则、课程等基本问题,设计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最后,应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途径、模式的研究,从而真正使大学生生命教育落到实处,让大学生受益,让学校受益,让社会和国家受益。

[1]陈斯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高教探索,2007(6).

[2]张旭东.大学生生命教育目标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7(4).

[3]陈文斌,等.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9).

[4]肖杏烟.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对广州地区大学生的调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

[5]赵允玉.试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06 (10).

[6]唐炜.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省思与重构[J].社会科学研究,2009 (3).

[7]丁纯.审美教育与大学生生命教育刍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8]孙桂华,等.构建心理咨询网络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3).

G641

A

1673-1395(2011)06-0125-03

2011-03-22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2009tjk152)

江伟(1981—),男,湖北京山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生命大学生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