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尚奎 (河南科技学院体育系,河南新乡453003)
当前,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形式正由封闭型转为开放型,大力发展青少年篮球运动是篮球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中国篮球一直萎靡不振,中国篮球已经发展到了迫切需要重视的时刻。虽然已身为国际篮联会员国之一,但若想使这项球类运动在我国真正快速而广泛的发展,职业化仅仅是这项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因素,重视青少年篮球运动的开展才是标本兼治的良方[1]。目前,世界各篮球强国均已形成了 “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式后备人才模式,我国基层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作为金字塔的最底层,他们的篮球运动开展情况如何,值得深入研究。
河南地处中国中东部,总人口9667万,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篮球运动对全国学生篮球运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以河南省5个城市的乡镇30所农村中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法等方法进行调查分析,试图寻找一条适宜于河南省农村中学篮球运动的发展之路,以达到更好地在河南省农村中学生中普及和开展篮球运动、培养更多优秀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的目标。
以河南省郑州、新乡、洛阳、濮阳、信阳5市部分农村中学篮球运动为研究对象。
(1)问卷调查法 2009年6月~2010年5月,以河南科技学院2009级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员,利用他们暑假回到地市所在地执行问卷调查工作。对篮球教师、学生、家长分别发放问卷87、900、900份,回收87、875、862份,扣除漏答、错答等无效问卷后,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3.1%、94.2%、89.9%,“回收率在50%以上为适当,60%以上为好,70%以上为非常好。”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均达到要求。
(2)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河南省5市文体局篮球竞赛科、教育局办公室和部分中学有关中学篮球运动开展的文件及活动资料,并在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网等网站查阅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为本研究提供了大量理论、方法和依据。
(3)专家访谈法 对体育理论界专家进行访谈,了解河南省城市中学篮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将所测数据经统一计分标准处理后录入电脑,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为更好地了解目前河南省农村中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现状,通过对抽取的30所农村学校的篮球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发放调查问卷,从学校篮球运动的管理、师资、教学、竞赛、对篮球运动的社会认知情况等5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和统计。
2.1.1 重视程度现状
任何工作要想开展顺利、效果显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至关重要。但在实际调查与走访中,“关心一线、淡漠后备”、“重视当前,忽视长远”、“只想摘桃,不愿种树”的思想仍普遍存在。经统计,在被访的15位体委教委官员和学校负责人中,有12人认为目前相关部门及学校对农村中学篮球运动的开展不够重视;对于本校篮球的开展,有97.5%的篮球教师及73.7%的学生渴望得到政府相关部门重视,有93.8%的篮球教师及84.7%的学生渴望得到校方重视。
2.1.2 制度建设现状
本研究从领导机制和管理制度2方面分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领导机制的建立上,各校间彼此差距明显,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河南省城市中学篮球管理主要实行的领导机制是领导小组负责制(校长负责—教务处与体育组—专项教师,占43%);领导机制建立较好的为郑州市的农村中学,较不完善的濮阳市农村中学仅有1所学校建立相关制度。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各校普遍能落实岗位责任制、奖惩制度,但考核制度、竞赛制度、训练制度落实情况不容乐观,仅有27%的农村中学建立了训练制度,16%的农村中学建立了考核制度,10%的农村中学建立了竞赛制度,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南省农村中学篮球运动的开展及教师积极性的调动。
2.1.3 资金投入现状
离开了充足的经费投入,任何活动的开展都将举步维艰,经费投入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作开展的质量与发展。篮球运动作为一项对人员、场地等要求较高的集体性竞技项目,要想发展,必要的经费投入是不容回避的问题。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河南省农村中学篮球运动经费来源依次主要是学校专项拨款、教育系统行政拨款、体育系统行政拨款及单位或个人赞助。从问卷反馈的信息来看,57%的农村中学篮球教师表明经费问题是该校开展篮球活动时面临的最大障碍。
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河南省农村中学篮球运动在经费投入数量方面总量普遍不足,且呈现两极分化状态。条件好的地市农村中学好于一般地市农村中学;经常参加竞赛的中学好于其它中学;高中好于初中。大多教师认为训练的补贴、服装和球等装备已经占去了这些经费大部分开支,一些好的想法和计划因为经费的短缺只得搁浅,经费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中学篮球发展的瓶颈。
2.1.4 场地与器材现状
场地、器材作为学校开展篮球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硬件设施条件,它可以侧面反映出一所学校篮球运动的开展情况。通过调查发现,被调查的30所农村中学中,拥有塑胶场地的占12.4%,拥有水泥场地的占40%,土场地的仅占13.33%,学校间场地的差距直接影响着各校篮球活动的开展状况。
通过调查还发现,河南省市乡镇农村中学篮球场地建设基本到位,但器材配备较为薄弱,学校人均拥有篮球数量也远未达到教育部 《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所规定的 “城镇中学19~35个教学班应拥有40个篮球,36个以上的教学班应拥有60个篮球”的要求。再加上更新经费的严重不足等原因,篮球破损、场地坑洼、篮球架失修的现象时有发生,篮球器材配备及更新的缺位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学篮球活动的正常开展,给农村中学篮球运动的发展带来了困难。
篮球教师是学校篮球人才知识培养的教育者,是提高学生篮球运动技术水平的指导者,是教学、训练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一所学校篮球运动的发展与这所学校篮球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密切相关。
2.2.1 篮球教师的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是指数的比例关系,任何群体不同年龄的人员组成是群体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在某种程度上决某一社会群体各年龄阶段人定和反映这一人才群体的创造力[3]。年龄不仅是一个人生理功能的标志,也是一个人知识积累多少、智力发挥好坏的标志。经对河南省乡镇30所农村中学的81名篮球教师进行调查,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河南省农村中学篮球教师老中青有机结合,29岁以下教师占25.93%,30~39岁教师占39.51%,40~49岁教练员占23.46%,50岁以上的教练员占11.11%,篮球教师平均年龄34岁。据相关研究显示,“我国优秀教练员开始从教的平均年龄为27.8岁,初次取得成绩的年龄为33.1岁,达到个人的顶峰的理论年龄为38岁左右”。河南省农村中学30~39岁之间的篮球教师占主体,呈现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力军的年龄特征,这表明当前河南省农村的中学篮球教师的年龄结构总体较为合理,这将有利于中学篮球教学、训练、科研工作的较好开展。
2.2.2 篮球教师的学历及职称结构
学历代表一个人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是衡量其知识水平的标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指导教学与训练的能力[4]。学历结构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学校教师的综合文化素质,预示着教学、训练、科研能力的高低。我国 《教师法》规定:初中教师需达到大专毕业水平,高中教师需达到大学本科毕业程度。近年来,随着在职教育与成人学历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学校进人渠道的不断规范,许多农村中学篮球教师的学历层次都有所提高。在被调查的30所河南省农村中学中,具有本科学历的篮球教师为15.6%,大专学历22.22%,农村中学篮球教师在知识上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弥补了他们在运动经历上的不足。职称是教师其教学能力及教学成就的外部体现,职称越高,人们对其专业能力认可度越高。职称结构是指各级职务教师的比例构成状况,它也是反映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指标。通过河南省农村中学篮球教师职称调查发现,初级职称篮球教师所占比例最大,重点农村中学高职称篮球教师多于非重点中学。
任何体育都是一种社会活动,都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普及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社会对这种运动是否认可的反映,观念的落后必然会影响和制约体育运动的发展[5]。社会对某项体育运动项目的关心和认识程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该项运动的普及程度及水平高低,拥有良好的社会形象,是孩子与家庭乐于投入精力与财力到这项运动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关于中国篮球的正面信息越来越少,负面信息却不断增多,篮球管理与运动水平的停滞不前和 “黑哨”等非正常现象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孩子远离篮球。
不可否认,家庭对于一个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父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家庭往往依据社会角度对现有职业的价值进行判断,进而影响到对孩子参与体育运动的选择和态度。
在经济水平发展一定的情况下,经费来源渠道由单一型转变为多元型,使经费结构多元化是解决农村中学篮球运动开展经费投入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坚持两条腿走路,多与外界交流合作。一方面可尝试寻求当地知名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如尝试建立篮球后备人才基金,同时加强与上级体育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投资者向学校投资篮球发展,形成良性投资循环机制。另一方面,农村中学领导及相关部门还可尝试与一些有实力的俱乐部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有篮球训练场地的中学校建立学校篮球俱乐部,俱乐部以推广篮球运动和发现篮球人才为目标,面向在校生招收喜爱篮球的成员,经费来自学生交费、俱乐部拨款、社会赞助和民间捐赠等形式,这样就解决了学校经费问题。
农村中学篮球运动的特点是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这些特点决定了这项工作必然是艰苦的,但这又是一项关系到中国篮球未来的大事,必须要寻求各方的重视与支持,并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既要明确各方职责,又要完善组织管理。政府相关部门不能对农村中学篮球运动的开展 “置之不理”,一是要真抓实管,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创造良好的篮球运动环境;二是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下,适当加大对农村中学 (尤其是非重点中学)篮球运动的经费投入力度;三是制定中学体育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在其中明确篮球运动的长期发展方向和年度目标等具体相关事宜;四是要结合本地市实际制定中学篮球教学、训练评估体系,使农村中学篮球运动的开展有法可依,真正把学校篮球工作的质量及所取得的业绩与学校综合评估成绩挂钩。学校方面:一是明确学校的专门的篮球运动管理网络,并责任到人;二是制定切实可行考勤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及分配制度,并督促落实等;三是要与体育部门密切合作,完善 “体教结合”的训练教学模式,协助体育部门开展人才选拔和篮球普及工作;四是争取社会资金,加强场地建设与器材更新。
重视媒体的作用,以其为载体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体育观念,正确引导人们的体育价值取向,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将有利于营造有利于农村中学篮球运动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媒体宣传的主要效果是同化、维持或催化作用,而不是轻而易举的扭转受众的原有态度。我国篮球的普及推广、篮球赛事报道、以及人才培养相关政策等等,都离不开新闻媒体的参与。一方面,各类媒体应抓住群众篮球与竞技篮球的区别,突出篮球运动的娱乐性、普适性和健身功能的宣传;将一些简便的篮球游戏的练习和操作方法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和传播出来,转变人们对篮球的认知态度。另一方面,媒体还可以将群众关于篮球运动开展的要求和建议反馈给相关部门,使问题及尽快得到处理和回应。总之,改进宣传和普及工作中的不足,可以使篮球运动吸引更多男女老少参与,以此影响中学篮球运动的开展。
一是相关部门应制订出完善的篮球传统学校评估体系和奖励机制,建立相应赛事,并对参赛提出要求。二是完善三级联赛制度,各级教育部门应拨出专项资金鼓励学校参与各级比赛,并选拔出前两名球队参加高一级别的联赛。三是应加强学校间、乡镇间的竞赛体系构建,并建立配套的管理、统计、奖励和裁判体制,增强队伍间的交流。四是丰富竞赛形式,如举行冬 (夏)令营选秀赛,共青团篮球联谊赛,报社杯青少年篮球赛,趣味周末篮球赛等多种形式的篮球比赛,并争取得到相关部门和媒体的支持。五是竞赛时间尽量安排在寒暑假进行,一方面避免了对学生文化学习的影响,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当前,要想使篮球运动真正融入到生活中去,就必需要改变其 “刚性”的竞技性要求,力求形式多样、减轻负荷、降低难度,强调竞技性与娱乐性并重,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在我国群众中普及篮球需要。如可以将课余篮球活动的开展向休闲娱乐领域发展,以小型的篮球比赛、篮球游戏、雪地篮球等多种全新的篮球运动方式吸引更多农村中学生参与篮球运动。
[1]钟集均,辛 利.珠江三角洲富裕乡镇体育发展新特点及其模式 [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6,16(2):1-6.
[2]曾 理,徐玖平.对中国农民的体育思考 [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27-28.
[3]裴立新.当前农村体育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3,24(3):5-9.
[4]陈仁伟.地区农村体育发展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4):12-13.
[5]樊炳有.农村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