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2011-03-31 13:08:15冉隆平
重庆医学 2011年21期
关键词:中职职业高职

冉隆平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万州 404120)

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冉隆平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万州 404120)

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时期担当起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职业教育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变革中也从注重外延及规模的扩张,逐渐走向提升层次、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中等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向下的进一步融合,二者密切衔接,逐渐形成中国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由低级到高级的系统性职业教育体系,既是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更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1-2]。

1 中高职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985年至今,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规定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的发展目标,为中国职教发展指引了方向,使中高职衔接有了前提和基础。中国的中高职衔接教育经过20多年的实践探索,在衔接学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改革、合作办学等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成绩。但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路径的依赖性,中高职衔接教育在发展中也面临诸多不足和问题[3]。主要集中表现:(1)衔接还较多地局限在学制衔接等外延、粗放性衔接上,内涵性衔接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2)中国中高职业教育衔接渠道不畅,规模较小,招生制度不完善;(3)非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尚未纳入衔接轨道;(4)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尚待明确;(5)尚未建立规范性、科学合理的中高职衔接延伸性教育的课程体系。

2 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举措

建立科学合理的中高职衔接的保障机制,疏通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渠道,并从衔接学制、人才培养的模式、专业、课程改革等多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不仅是中高职衔接教育运行的枢纽和核心所在,也是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相互促进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

2.1 疏通中职与高职衔接的“入口” 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是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习的必经之路,也是中高职衔接的关口,而招生考试制度的合理性则是保证中高职衔接渠道畅通的关键。但多年来由于受招生考试制度等政策的限制,中高职衔接教育无论在招生规模、衔接模式以及衔接的内涵等方面都尚未形成畅通的渠道。《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有关专业招生对象应该是优先面向具备一定文化基础与相应职业领域技术基础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该政策的出台无疑为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制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因此,改变现行招生考试制度及体制所导致的“入口”准入制度对高职生源的限制,寻求更加灵活的招生制度,既有利于高职人才选拔,又有利于中职教育体系健康发展[4-5]。(1)高等职业院校可结合本区域的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办学,结成“对子”,对应高职相关专业的中职采取就近入学的方式;(2)在入学考试形式上,实施统一考试和单独专门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3)在考试内容方面,基础文化理论知识和专业实际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为在职在岗人员的学历和水平提升创造有利条件。这样从招生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上为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搭建了桥梁,也保证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中职毕业生既有足够的必要的文化、理论基础,同时又具备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基本专业技能。

2.2 建立与中高职衔接教育相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 尽管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中国的中高职衔接较多地局限在学制衔接等外延、粗放性衔接上。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演变,内涵式衔接应该成为中高职衔接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因此,针对不同的生源入口,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灵活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中高职衔接教育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6-7]。

(1)针对初中毕业生推行“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即三、二分段形式组织教学。第一阶段是前3年,即一般能力培养阶段,以公共课为主,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进行一般能力培养。第二阶段是后2年,即职业能力培养阶段,以专业课为主,学习专业技术理论和培养职业能力。由于衔接是在同一学制的内部,可较好地统筹安排中、高职阶段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构成,避免简单的重复,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2)分段式衔接模式(3+2/2+3模式或 3+3模式)。即完成 3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毕业生,通过特殊的招生考试(3+X招生考试),到专业对口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2~3年,这有利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便于培养高质量的高级技术人才;而3+3模式,主要针对中专生。招收对口专业或相近专业的中专学校应届毕业生,入学后继续接受2年的高等职业教育。(3)灵活弹性学制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主要针对在职在岗人员的学历提升和继续教育[7-8]。

2.3 明确培养目标,建立职业技能认证体系[6-7]高职教育需要较高的文化素质,同时也需要较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发挥好中职教育特色,区分普高和职业学生素质差异,因材施教,使高职教育中两种不同生源优势互补,也是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相衔接的重要一环。因此,明确中、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在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上的培养目标,学生应达到的标准和程度,并通过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规定证书等级及其对应的职业能力等级和职业教育层次之间的关系,使得中、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形成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建成职业能力标准体系,明确制定各级各类职业技能专业资格要求,对中、高职两个不同层次教育的职业能力以互相贯通、逐级晋升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式给予界定。使高等职业院校的入学新生做到起点高,专业技能合格,同时在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的培养中得到提升发展。这种衔接的方式才能真正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

2.4 打破学科型教学模式,构建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中高职教育衔接必须打破传统理论教学中的学科型教学模式,以“宽基础、活模块”为原则,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内容,按照国家职业(行业)标准和职业鉴定考核需要,全面统筹中高职教育内容和教材体系,确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技能结构,构建、调整并不断完善由文化课模块、专业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选修课模块、实训课模块等组成的统一的中高职衔接模块化课程体系[9]。同时,按照中职和高职的不同培养目标,以及不同类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分别选取其中某些模块进行课程组合,以此来确定中高职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材[10]。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不仅能够克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减少课时数量和课程门数,提高课程衔接质量,而且能够凸显职业教学的特色,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

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的共同价值都在于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与服务水平,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因此,打破目前职业教育各种层次、各种类型间的相互衔接与沟通的屏障,在它们之间架设一座互相贯通、上下层次衔接的“立交桥”,使之形成适应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统一、开放、灵活的教学体系,为造就和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作出应有的努力。

[1] 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2(5):43-45.

[2] 苏志刚,陈蓉,任君庆,等.中、高职衔接的理论思考[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3(1):98-100.

[3] 武佩牛.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6(2):6-8.

[4] 张晓拔.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网络关系及结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38(24):20-22.

[5] 潘丰.财会专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研究[J].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4(3):65-67.

[6] 郭翠兰.中高职衔接基本问题与协调发展若干对策[J].职教论坛,2007,14(3):52-53.

[7] 彭明强.浅谈中高职教育的街接[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1,2(5):18-19.

[8] 张英,张志元.农业中高职教育“3+2模式”的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15(3):5-7.

[9] 刘凌,肖化移.试论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10):50-52.

[10]张晓拔,谢革新.课程观指导下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6(25):40-42.

10.3969/j.issn.1671-8348.2011.21.012

B

1671-8348(2011)21-2109-02

2010-11-02

2011-04-06)

•短篇及病例报道•

猜你喜欢
中职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8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河南科技(2014年11期)2014-02-27 14:17:57
海峡影艺(2012年1期)2012-11-30 08: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