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菁吴 妍
(1.南昌航空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4;2.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上海200000)
创世神话的生态思想解读与生态价值传承
贺 菁1吴 妍2
(1.南昌航空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4;2.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上海200000)
神话是现代艺术、科学、哲学、宗教的起源,是人类精神现象的最初的、整体的表现,是人类的灵魂。创世神话更是对自然和人类起源的首次探索。本文从创世神话中挖掘其生态智慧和当代价值,以激励人们探索在当今的发展阶段如何最大限度地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创世神话;生态思想;生态价值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它来源于原始社会时期人类通过推理和想象对自然现象做出的解释,是人类思维的第一个成果。“神话是现代艺术、科学、哲学、宗教的起源,是人类精神现象的最初的、整体的表现,是人类的灵魂。”[1](P11)
在浩如烟海的神话中,创世神话是最为特殊的一类,也是文化信息量最为丰富的一类。它涉及到宇宙的初始状态,相继出现的各种事物的创造途径,神与神,神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在世界上的地位,世界是否被毁,又如何再造等等。
本文择取对自然和人类自身来源进行最初探索的创世神话,对创世神话的生态智慧和当代价值进行挖掘,并运用现代生态学理论来进行评估。以期创世神话的生态智慧帮助人类学会敬畏自然,帮助人类重新定位——人类对大自然而言只是依存者:失去人类,大自然依然像神一样存在着,而没有了自然,人类就只能走向灭亡。
翻开林林总总的神话,关于人类诞生的记述不外乎两类:一类是卵生人,另一类是神用泥土造人。
前者导致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这些被选中的图腾,或动物或植物,乃至是自然现象,但无论从自然意义还是从人文内涵来看,都是一种自然图腾,是身处自然当中的人对自我价值的定位和背景认同,是人类升华了的文化目标和精神追求。图腾崇拜同样也验证了原始初民们在最初面对大自然的万物时是没有优越感的,否则不可能产生动植物神的崇拜。
后者则反映了人类与土地的关系及对土地的情感。西方罗马神话中的正义女神雅典娜命令丢卡利翁和皮拉向后扔石块。奇迹出现了,石头变成了骨头,石块间的缝隙变成了人的脉络……[2](P21)而在希腊神话中,先觉者普罗米修斯用泥土和河水掺和起来,捏出了天神的形象,并且从各种动物的心中摄取善恶,将它们封闭在人的胸膛里。智慧女神雅典娜又把灵魂和呼吸送给这仅有着半生命的生物……东方中国神话中,女娲神用水和黄土和成泥巴,按照自己的形象捏成小人。这和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造人有异曲同工之妙。[3](P38)
所有这些故事,都传递出一种信息:人来源于大自然的泥土,人是“被造者”的身份,人与大地相互依存。我们过去总认为创世神话十分荒诞,与达尔文揭示的生物进化的事实不符。但换个角度说,对地母的虔诚,足以防止人对自然的肆意践踏和无节制掠夺。可遗憾的是今天“人们不再爱大地了——土地的所有者出卖它,出租它,分割它,滥用它,用它讨价还价,把它当作投机的对象.我们需要它只是为了它的投资价值,以便能使我们沉迷于我们粗俗的幻想或者体验我们占有的骄傲。”[4](P197)从这点上看,今天的我们并不比原始初民高明。神话从来没有突出超越自然万物之上的人类主体,所以也绝不会陷入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自大之中。今天的我们应该回过头去,再看看希腊神话里的巨人安泰,他隐喻地告诉我们——只有不离开作为自然象征的大地母亲,人才能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乃至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值得指出的是,这不是现代修辞上的“比喻”或“拟人”,而是原始初民们心中真实的宇宙观,是创世神话的精神基础。神话中的人兽合一的神灵、万物化生合一的形态都不能和这些观念分开。如《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女娲,古女神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而为神。”《昭明文选·鲁灵光殿赋》中说:“伏羲鳞身”。[5](P103)古埃及的大地之神盖布(Geb)也是鹅头人身。希腊神话人物弥诺陶洛斯(Minotaur)则是牛头人身。印度神话中的智慧之神格纳希却是象头人身。这些并不是说人类把自己摆上了神坛,相反,在那时的人类心目中,人与动物、植物都处在同一层次上,甚至低于神圣的动植物层次。先民们相信:“有一种基本的不可磨灭的生命一体化(Solidarity of life)沟通了多种多样形形色色的个别生命形式。原始人并不认为自己处在自然等级中一个独一无二的特权地位上。所有的生命形式都有亲族关系似乎是神话思维的一个普遍预设。”[6](P105)人和万物水乳交融,物物之间也没有隔阂,整个宇宙间事物的存在,仿佛是汇聚成一片生命的海洋。
因为万物有灵,摧残掠夺动植物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希腊神话中德律俄珀为逗乐她的幼子,随手摘下一株忘忧树上的花,结果忘忧树枝叶的创伤处竟然血流如注,她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树。她留下的最后几句话是:“将来告诉我儿子,妈妈就在这棵树里。永远不要折枝摘花。每一丛灌木都可能是神灵的化身。”[7](P292)德律俄珀最后变为树,它的启示录般的内涵是:与自然融为一体,是人类想在这个星球上天长地久生存下去的唯一选择。
卡西尔说:“神话教导人们死亡并非生命的结束,它仅意味生命形式的改变,存在的一种形式变成了另一种形式,如此而已,生命与死亡之间,并无明确而严格的区分,两者的分界线暖昧而含糊,生与死两个词语甚至可以互相替代。”[8](P10)
再看我们熟知的中国古代神话:盘古死后,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肤为田土,发髦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虻;女娃失足东海,徒然空游,精魂不返,死有余恨;夸父逐日而未及,口渴而倒地……但之后又黄龙漫游羽渊,化为水中精灵;瑶精卫鸟衔石堙海,永飞不倦;夸父掷杖为邓林,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神死后都化生成了自然的一部分。不仅如此,神死后化生的归宿并不随意,而是生前事业的延续。这些变形神话渗透了对生命延续性的信念,是一种强烈的生命循环意识。
原始初民运用他们原始的智慧,把不可抗拒的死亡事实化成了一片永不凋谢的生机,把有限的生扩展到生的无限。人类和人生的最终归宿被描述得如此明确。生命没有被划分为类和亚类,而是一个连续整体,单个物体都将消失,只能以某种物质不灭的方式一次次地在不同的化身里重现。各个不同领域的界限也不是不可逾越的栅栏。这既是朴素的唯物论,也符合生物链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科学观念。今天我们津津乐道什么自然资源的“可再生”和“不可再生”,其实早在神话时代,人们就对生命现象做出了“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二分法。
各国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都传达着一个信息:“一切存在都是有生命。或者说那里不存在我们所说的‘东西’,只存在着参与同一生命潮流的那些有灵气的存在物——人类、动物、植物或石头……正是通过这种关系,通过与树的共存,通过作为人的生命意象的甘薯,一句话,通过生动形象的神话,人才懂得自己的存在,并认识了自己……神话把人与宇宙联系在一起,在与一切生命联系在一起……神话追溯并公开宣布了人与周围环境,与他的栖息地,与他的部落,以及他的行为准则的联系。”[9](P301)那么我们无权以人类为中心妄图去征服统治自然。自然表面的退却,都是战术上的撤退。当我们以为它在节节败退时,其实它是诱敌深入;当我们看来它是举手投降的时候,其实它是张开双臂俘获了我们。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恐怕是征服的最后一幕,剧终也许为时不远。征服和统治自然思想有着广泛的危害。生态危机是其直接恶果,而种族、性别、文化宗教、阶级、国家间的征服和控制是其间接的深层的恶果。
希腊神话中的厄律西克同大肆地砍伐橡树的时候,神对他的惩罚是:使他永远也不觉得饱。于是他白天吃,晚上吃,梦中还在吃。吃光了所有家产后连女儿也卖了来换食物,最后用牙咬自己的肉。[10](P118-121)厄律西克同的厄运象征着人类追求无止境的欲望的发展史。我们悲痛地看到如同厄律西克同吃光祖宗储存的粮食到卖女,人类正大肆消耗着我们的地球母亲上亿年积累的各种资源,并贪婪地向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必需品伸出了罪恶的双手。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需求的膨胀,人类欲望的无限和自然资源的有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诚然,欲望是人格的一种自然倾向,更是人类保持生存的主要动力。但创世神话认可的是有限的自然欲望,而不是消费社会诱发的无限的奢侈欲望。满足膨胀的享乐欲望以占有欲腐蚀着富人,以贪婪心腐蚀着穷人,不仅伤害了自然,也伤害了人类,把人类变成了他们的工具的工具,并势必导致生态灾难。当为数不多的被人津津乐道的“成功人士”出现在铺天盖地的电视网络等媒介上,当数以万计的殚精力竭生活在过度文明中的人们把所有时间都花在获得并保持一种非必需的,而是日渐奢侈的生活之上,我们是否应该反思:那些“成功”是否建立在消耗更多的资源,带来更大的污染和浪费的基础之上?还是应该建立在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促进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之上?人类的健康发展,究竟该以欲望的满足为动力还是以追求人格完善,人与自然和谐为动力?渊源的创世神话早就给了我们启示——唯有把人的欲望限制在自然能承受的范围内,人类才能重返神话中描绘的乐园。
在爱斯基摩人的创世神话中,人类也经历了自身增长过度并大肆掠夺自然资源的阶段。于是他们的创造者“渡鸦”,把太阳从天空中带走…后世的爱斯基摩人没有忘记神话传说的教诲,自觉地限制自己的物质需求。莫厄特的纪实作品《鹿之民》里就有关于在驯鹿数量大减的情况下,许多人选择从鹿皮棚里走出,在冰天雪地里自我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达到和驯鹿的新的平衡的记载。
每个社会人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每个自然人也应该有相应的生态责任。唯有我们把自己看做生态整体的一份子,“在一个土壤、水、植物和动物同为一员的共同体中,承担起一个公民的角色”;[11](P194)承担起保护自然、回馈自然的责任;承担起偿还生态欠账、限制过度发展的责任;承担起物质生活简单化的责任;唯有如此,人类才能真正地实现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感悟自然!当今的生态危机是人类一手造成的,人类必须对此负责!
拉夫洛克就引用希腊神话中的地母神该亚(Gaia)提出了“该亚假说”(Gaia Hyothesis),以神话原型作为隐喻来表达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整体价值:“关键的是星球的健康,而不是有机物种个体的利益;人类只是物种之一,而不是这个星球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与该亚的关系。”[12]
《淮南子·览冥训》中“女娲炼五彩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从女娲选择的五彩石,鳌足,黑龙,芦灰,这些大自然的常见之物,我们可以看出神话亦尊重了自然物的性质和遵循了生态规律。至于五彩石用完后天空仍然有漏洞,女娲以自己的身躯补天,更是反映出人类积极能动地对已造成的环境恶化进行弥补的思想,维护了生态整体的和谐稳定。人对自然的修复在神话中更像是一种相互渗透的一种沟通。
东西方创世神话中的整体论是朴素的,虽然和我们今天倡导的生态整体观相比,缺乏科学的生态知识,但其丰富的人文情怀要求我们学会从整个自然系统的内在规律看问题,学会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终极尺度来约束自我。人类现有的有关生态系统的科学知识若能在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应用于生态系统的保护,所有生物就有望走出生态危机。
虽然创世神话诞生后的两千多年,尤其是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人类以自身创造的文化,自诩为“万物之灵”,人类中心主义一直是社会运作的基本路线,神话开始受到理性思维和科学思想的排挤,但是神话的意义不在于它的真与不真,而在于它的教育功能。神话因其与生活和生命的关系,对于深陷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的我们,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人类迫使一种土地滋生出另一土地上的东西,迫使一种树上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将气候、风雨、季节搞得混乱不清,把人像花园中的盆景那样弄得歪歪曲曲的年代,让神话,这些或许还残存在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引导人类、自然和宇宙进行丰盈的互动,帮助人类矫正自身的生态过失和价值偏误,使人类能够“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自然之中。
[1]〔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文化与心理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7.
[2]罗马神话故事[M].王新良,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
[3]杨丽娟.世界神话与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4]Stew ard,Edwards:Selected Writings of Pierre-Joseph Proudhon[M].trans.By Elizabeth Praser.London:M acmillan Publishers Ltd.,1960.
[5]王小盾.原始信仰与中国古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7]Edith Hamilton:Mythology[M].The New American Library,1953.
[8]〔德〕卡西尔.国家的神话[M].范进,译.北京:作家出版杜,1991.
[9]邓迪斯编.西方神话学论文选[M].朝戈金,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10]〔古罗马〕奥维德.变形记[M].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1]〔美〕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2]James Lovelock,Gaia:A New Look at Life on Earth[M].New York:Oxfo rd University Press,1987,pp.9,36,46,44,92,121.
贺菁(1981-),女,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生态文学研究;吴妍(1983-),女,文学硕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