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维路径再探

2011-03-31 11:21王丽娟黄
关键词:观点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王丽娟黄 峰

(河南大学 a.民生学院;b.外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维路径再探

王丽娟a黄 峰b

(河南大学 a.民生学院;b.外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须有科学的方法和研究路径,用完整的系统的观点、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用发展的创新的观点、实践的科学的观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统一的观点是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整体把握;方法

一、用实践的科学的观点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观点与方法的运用使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区别于旧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的实践性。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一贯倡导的原则。早在1864年马克思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1](P72)马克思认为:“当我们真正观察和思考的时候,我们永远也不能脱离唯物主义。”[2](P213)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践中认识到,实事求是,具体地分析和对待具体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真谛,缺乏这种求是精神,就会阉割唯物主义辩证法,导致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一刀切的错误。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3](P290)坚持实事求是,以科学的实践的方法把握国情、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首要前提。毛泽东一贯倡导以科学的实践的方法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革命道路,注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4](P115)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4](P109)邓小平针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特点,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出:“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5](P146-147)“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5](P146)

坚持以实践的科学的观点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就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实际”,全面准确的把握“中国实际”,首先,需要把握三个方面:第一,全面认识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现实。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社会阶层和利益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都将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和我们的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第二,要充分认识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体现者,也是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状况的反映者。把握中国的具体实际,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三,要全面正确把握中国在世界全局中所处的位置。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个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依存度日趋加深,正确把握当代世界全局和中国所处其中的位置,是全面了解中国实际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次,全面准确把握中国实际,要把握客观情况的新变化。任何事物都是不断的运动发展变化的,中国实际处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要准确地把握之,就要对客观情况的新变化有敏锐的洞察力,全面准确把握中国的新实际。这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本真精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经验。邓小平有过精辟阐述:“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5](P291-292)善于把握客观情况新变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则和理论发展的规律。坚持和发展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就要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新变化和实践发展的新趋势,在客观实践中及时补充、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新变化,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国情的过程,而现实世界的动态发展要求这一过程必须始终严格遵照客观事实。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表明:“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6](P13)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全局的战略的前瞻的前光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积极应对当代中国和世界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同时要善于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克服不正确的乃至错误的思想。总之,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现与推进,最关键的就是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的文化背景、革命和建设实际以及中国国情深入研究全面把握,从而作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发展与创造,以科学分析、正确处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问题。这是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也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和科学的态度。总之,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现与推进,最关键的就是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灵活运用于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在实践中做出适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发展与创造,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的发展作出科学的理论阐释和指导。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正确科学的态度。

二、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7](P90)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来,指引着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为亿万人民的实践,人类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来,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卓越成就。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中国革命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是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本身非常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努力通过理论的批判来推动实践的发展。马克思早已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P9)恩格斯指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8](P39-40)列宁也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他特别强调:“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9](P311-312)马克思主义特别注重“改变世界”,强调要把理论付诸实践,改变这个不尽人意的世界。它包含批判性、革命性。马克思明确讲过:“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8](P112)因此,马克思主义本身也要不断自我批判、自我扬弃、自我革命。

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对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正确路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革命历程、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第一典范毛泽东,确定了我们党一贯的思想原则:“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7](P116)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革命道路。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理论,是从哲学高度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提升。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5](P3)他要求按照实践的发展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前进,强调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实践中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与发展。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和践行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这是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的理论成果。

现阶段,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我们应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实际,在实践中完整准确地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走一条不寻常的道路,创造一个别具特色的模式。

三、以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统一的观点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过程始终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通过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探索,揭示了社会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规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第一次深刻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著作中,马克思指出“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10](P42-43)马克思指出,唯物史观之所以能科学地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因为它在研究方法上始终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1](P92)正是遵循着“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的基本原则,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起源、发展和最终走向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索,将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并高度重视财产和社会分工在人类文明起源中的重要作用。基于财产和社会分工即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马克思以高度抽象的思维形式,总结了人类社会从人的依赖关系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再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纵向描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这种既立足于历史事实、又充分发挥理论思维对客观事实高度抽象和概括的功能,体现了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索过程中历史的与逻辑的方法的科学统一。

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就要遵从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所运用的这种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方法。历史的方法,就是按照客观规律的历史具体进程和人类认识的历史具体进程,来揭示历史规律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创立、发展与创新的纵向动态历史过程中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把握其立场、观点与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把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尤其是深化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和共产主义必然趋向的认识。遵循逻辑的方法,就是要对客观规律运用一系列概念、范畴的理论体系来揭示历史规律的方法。以逻辑的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就要充分发挥思维对客观事物的高度概括,遵循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从而达到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全面领悟和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也是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客观需要。

[1]〔德〕马克思,恩格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德〕马克思,恩格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苏〕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苏〕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方法问题研究”(编号:K:01-12)。

王丽娟(1976-),女,硕士,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黄峰(1974-),男,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助理实验师,主要从事外语教学相关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观点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观点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业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