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月俭,阙冬梅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中医院,广西 玉林 537000)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多发病,容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冬病夏治”的“三伏灸”中药物穴位贴敷作为中医的一种特色疗法因其确切的疗效已被广泛应用于咳喘病的临床防治。自清代张潞创建的白芥子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病以来,近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对贴敷机理、贴敷药物、剂型及贴敷穴位不断探讨加以改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1 沿用张氏之方或加减 敷贴药物的选择通常选用芳香走窜,易于贯通经络,深达脏腑功效的药物。临床所选用的贴敷药物仍以清代张氏《张氏医通》贴敷方(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为基础方或有所加减者为主,大多以姜汁调成糊状。如尹世奇[1]用延胡索、白芥子、甘遂、细辛。黄传萍[2]用延胡索、白芥子、甘遂、丁香、肉桂等。其它药物使用较多的是麻黄、法半夏、麝香等。袁保丰等[3]用止喘药丸(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等研末,鲜姜汁调敷)。李军等[4]用咳喘膏(白芥子、甘遂、麝香、细辛等组成、生姜汁调敷)。徐绿萍等[5]用止喘膏(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生麻黄、冰片等组成)等。
1.2 中医辨证选药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选药更能体现中医特色,疗效肯定。在临床研究中证明,穴位贴敷疗法对于寒证的患者疗效更为显著,对于中医辨证为热哮的患者外用贴敷药物仍以温热药物为主。无论寒热虚实等何种类型,生白芥子、细辛、甘遂多是首选药物而有所加减。毕美芬[6]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别采用1号方(细辛、附子、白芥子、苍耳子)和2号方(1号方加夏枯草、石膏)贴敷穴位,治疗寒哮96例,热哮64例,共治疗哮喘患者160例,其近期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2.5%。沈丽华等[7]治疗哮喘250例,寒证者给予寒型方(五味子、五倍子、细辛、黄芪、白芥子、甘遂、延胡索、丹参、莪术、生姜),热证给予热型方(寒证方加山海螺、南北沙参、地龙)敷贴治疗哮喘250例,结果总有效率:寒证89.60%,热证77.60%,寒证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热证。
1.3 自拟方 不少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使用自拟方进行贴敷治疗,亦取得了较好疗效。刘静仪等[8]用自拟咳喘贴(白芥子、苏子、细辛、麻黄、肉桂、吴茱萸)敷贴,同时内服扶正固本汤治疗哮喘76例,共2个疗程,总有效率93.9%,治愈率31.6%。高修安等[9]自拟海龙蠲哮方(海蛤粉、地龙、炙麻黄、杏仁、炙甘草、款冬花、葶苈子、细辛、防风、蒲公英、丹参、橘红、淫羊藿)合咳喘平(猪牙皂、细辛等)共为药末,调以葱白,白醋成干糊状,贴敷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75例,其中48例热哮总有效率88.9%,临床控制率40.7%。李广涛[10]自制哮喘贴敷方(海浮石、鱼腥草、白芥子、肉桂、百合、半夏、细辛)姜汁和麻油制成糊状贴敷治疗哮喘68例,治疗1个疗程总有效率92.6%,2个疗程96.7%,3个疗程100%。
2.1 固定穴位 多选用肺俞、脾俞、膈俞、肾俞为多,多配合大椎、定喘、天突、百劳、膻中、丰隆、足三里、涌泉等穴位。孔凡平[11]自制麻芥止咳平喘膏于每年“三伏天”“三九天”敷贴肺俞、膈俞、定喘穴,治疗支气管哮喘1000例,总有效率96.00%。余建伟[12]用自制白芥子散敷贴百劳、肺俞、膏肓俞治疗支气管哮喘60例,总有效率93.33%。陈少卿等[13]用白芥子散敷贴百劳、肺俞、膏肓俞治疗支气管哮喘130例,总有效率88.46%。张贤武等[14]自制定喘膏贴敷肺俞、心俞、膈俞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205例,于每年“三伏天”连续贴敷3月,随访2月观察无复发65例,占31.7%;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122例,占59.51%;无效18例,占8.78%。
2.2 辨证取穴 根据中医寒热虚实辨证分型取穴。徐绿萍等[5]以自制止喘膏(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生麻黄)于初伏取肺俞、定喘、天突,中伏取风门、厥阴俞、膻中,末伏取大杼、心俞、华盖,虚寒型加膏肓、肾俞,痰热型加丰隆、大椎敷贴,治疗哮喘患者218例,结果:虚寒型总有效率96.8%,痰热型总有效率93.5%;李燕燕[15]用药物(白芥子、甘遂、延胡索、细辛),敷贴穴位的方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选穴:主穴:肺俞、大椎、风门、天突、膻中、定喘、厥阴俞、心俞、膈俞,配穴:虚寒型配肾俞、足三里;痰热型每次用大椎,并配丰隆,3岁以下小儿配涌泉,每次选用6~8穴,上述穴位交替使用,总有效率93.5%。
2.3 根据病情取穴 根据哮喘发作期、缓解期的不同选取不同穴位。陈等[16]使用麻黄、细辛、甘遂、延胡索、柴胡、川芎、白芥子、姜末、麝香;发作期取大椎、风门、定喘;缓解期取肺俞、膏肓、肾俞,对照组口服氨茶碱0.1,每日2次,结果:经穴位敷贴治疗后,哮喘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治疗效果显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远期疗效(1个疗程结束半年后)穴位贴敷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比较中医辨证分型与近期疗效的关系,又以肺寒型疗效最好,肾虚最差。
3.1 穴位贴敷方法 多数选择药物直接贴敷穴位的方法,亦有加针灸、或配合艾灸、或拔罐、或梅花针叩击后再贴敷药物的。洪旭初等[17]取大椎、双肺俞、双膏肓5穴,针灸后穴位贴敷治疗轻、中度哮喘30例,取得较好疗效;陈卫华等[18]取大椎、肺俞、膏肓、膻中、气海,背部腧穴,于三伏天药物贴敷配合拔火罐防治支气管哮喘50例,总有效率94.0%;袁保丰等[19]取大椎、定喘、膻中、肺俞、脾俞、肾俞等穴于三伏天拔火罐后药物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100例,总有效率88%。李广涛[10]取膻中、定喘、肺俞、膏肓、中府,用梅花针叩击后再贴敷药物,每年三伏天初、中、末各治疗1次,3次1个疗程,治疗哮喘68例,结果3个疗程总有效率100%。
3.2 穴位贴敷时间 穴位药物贴敷时间均选择每年“三伏天”进行,贴敷时间多为4~6h,无不适可至12h。
多年来,中医用“冬病夏治”的“三伏灸”穴位贴敷方法防治支气管哮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因其简、便、廉、验的特点和独特的疗效而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同其它方法相比,有着很强的优势。今后应在贴敷药物、穴位优势选择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同时加强对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疗效因素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疗效,使这一中医特色疗法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1]尹世奇.中药穴位贴敷防治慢性肺系疾病[J].吉林中医药,2009,29(10):858-860.
[2]黄传萍.药物灸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50例[J].吉林中医药,2007,27(3):37-38.
[3]袁保丰,秦黎虹,张建华.穴位贴敷次数对缓解期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9):9.
[4]李军,夏广辉.药物敷贴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600例[J].广西中医药,2003,26(3):46.
[5]徐绿萍,周近放.穴位贴敷治疗哮喘218例[J].上海中医针灸杂志,2002,21(1):14.
[6]毕美芬.药物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160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5(5):144.
[7]沈丽华,刘萌,宋文革,等.中药穴位敷贴法治疗哮喘25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2,2(3):46.
[8]刘静仪,林如平.冬病夏治法治疗支气管哮喘76例疗效观察[J].成都医药,2004,30(5):462.
[9]高修安,朱锦善.海龙蠲哮方合咳喘平涌泉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期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8):738-739.
[10]李广涛.冬病夏治贴敷治疗哮喘68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5):379.
[11]孔凡平.麻芥止咳定喘膏药穴位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1 000例疗效观察[J].中医外治杂志,2002,11(4):144.
[12]余建伟.白芥子散敷贴穴位治疗支气管哮喘6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药杂志,2005,27(5):28.
[13]陈少卿.王有意,麦用军.白芥子散敷贴穴位治疗支气管哮喘130例[J].陕西中医,2001,22(10):615.
[14]张贤武,袁筑红,黎长燕.冬病夏治定喘膏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205例[J].河北中医,2000,22(8):149.
[15]李燕燕.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哮喘疗效分析[J].湖北中医杂志,2007,29(8):50.
[16]陈吉力,吴丽丽,赖新生.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哮喘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5):23-24.
[17]洪旭初,王素花,徐顺贵.三伏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评价与机制探讨[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97(6):48-50.
[18]陈卫华,辛坤,蔡臣安,等.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9,29(4):272-274.
[19]袁保丰,秦黎虹.穴位贴敷次数对缓解期哮喘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07,27(8):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