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丽晓
(武安市图书馆,河北 武安 056300)
个人的经验、诀窍等隐性知识的转移和利用,对于组织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经济学家张维迎曾指出:“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是看这个企业在多大程度上积累了具有现实互补性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是别人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而在这些知识和经验中,80%都是深藏于员工内心的隐性知识。”图书馆作为知识的传播中心,要满足免费开放时代读者的信息需求,也应加强图书馆员隐性知识管理,促进馆员隐性知识转移,以构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图书馆员隐性知识是指馆员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存在于馆员头脑中的无形的知识,如馆员个人的价值观、信仰、经验、技术、能力等,具有随意性、内隐性及不易表达性、独有性、分享性等特点。从技能和认识角度可将馆员隐性知识划分为:(1)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如流通部门馆员能够准确记忆各种资源的类型、方位,准确把握读者需求心理,提供满意服务;(2)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洞察力、直觉、感悟、价值观、团队的默契等。如文献采编人员对文献主题的深度分析和提炼,文献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的正确性,文献加工过程中馆员之间的工作默契等。
知识转移是在受控环境中实现知识从拥有者到接受者的传播,从而缩小人类个体或组织之间的知识差距并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过程。图书馆员隐性知识转移,是指图书馆通过一定的管理理论和技术,对馆员隐性知识进行挖掘、选择、整合,使馆员隐性知识在个体、群体、组织之间流动并形成良性循环,从而缩小馆员之间的知识差距、实现知识共享、促进知识增值的过程。根据意大利知识管理学者Vito Albino提出的知识转移分析框架(Knowledge Transfer Analys Framework,KTA 框架),笔者认为图书馆员隐性知识转移包括以下四要素:(1)转移主体,即馆员,包括隐性知识的提供者和接受者;(2)转移客体,即为转移内容,是指被转移隐性知识的具体内容;(3)转移情境。如图书馆组织内部的文化、价值观、战略等维度;(4)转移媒介,是指用于转移数据和信息的任何一种方法。从结构角度看,转移媒介由知识编码和转移通道构成,知识编码是指用来表述知识的任何一种方式,例如语言、文字、符号、手势、动作等;知识转移通道是指编码后知识的转移途径,包括面对面交流、电话、信件、网络等方式。
图书馆员隐性知识转移的四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知识转移活动,当知识转移双方有共同的经验、感受,转移情境良好,转移的知识内容显性化程度高,同时有合适的转移媒介,馆员知识转移的效果就比较好。
如图1所示,影响图书馆员隐性知识转移的因素主要包括主体因素、客体因素、转移情境因素、转移媒介因素。
图1 馆员隐性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构成图
知识转移主体是指转移知识的双方,即知识的提供者和知识的接收者,他们自身的因素会影响知识的发送和接收。如馆员的研究能力、学科结构、研究领域以及对知识转移这一问题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接受隐性知识。同一部门的馆员,具有相似的知识结构,相互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知识转移就比较顺利实现;不同部门及不同岗位上的员工,因对知识的理解角度不同,知识转移就难以实现。从知识主体角度看,知识提供方与知识接收方在认知结构上的差异性导致知识转移的不兼容,因而影响知识转移的效率及有效性。在接受信息及知识过程中,知识转移两方面主体之间认知结构吻合度越高,两者之间越容易沟通,知识越容易被主体选择接受。因此,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提供方与知识接收方在认知结构上越相似,知识转移效率越高。
3.1.1 馆员动机
馆员强烈的学习、研究动机和明确的创新目标,是实现图书馆员隐性知识转移的基础。馆员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的主要特征是指馆员对知识转移活动本身的注意和兴趣。如馆员对图书馆事业的热爱,对工作的热情,对研究创新内容感兴趣,越有利于实现馆员的隐性知识转移。外部动机的主要特征是指馆员关注外在奖励和外在认同,如馆员对研究创新所获得成果的报酬、待遇、荣誉等。这些动机一旦满足,直接促进知识的有效转移。
3.1.2 馆员能力
能力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的总和。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馆员对知识的理解、表达、存储和运用方面的能力不同,都会对隐性知识转移产生影响。知识提供方针对不同性质和内容的知识、不同的知识需求主体,选择合适的知识传递方式,有利于知识转移。馆员的吸收能力对于知识转移的层次与水平有着显著的影响。馆员的知识吸收能力越强,知识转移的效果就越好;馆员的知识吸收能力越弱,知识转移的效果就越差。
3.1.3 馆员关系
图书馆馆员之间和睦相处、关系融洽,是促进知识有效转移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信任是图书馆保证知识高效转移的重要基础,信任在隐性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信任可以促进知识和信息的自由交换,提高人们参与知识转移和分享的意愿,追求共同的目标。人际信任使知识转移的成本显著降低,一旦人们产生无条件信任时,会自愿地分享知识和信息,极大地促进知识转移。因此,馆员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共享信息和进行相互学习。馆员关系越亲密,交流越容易,知识的转移也就越顺畅。如果馆员之间关系不融洽,知识的转移就非常困难。
3.2.1 知识特征
馆员隐性知识深植于个人的行动与经验中,具有独占性。隐性知识的这一特征,使隐性知识的转移难度加大。顺利实现馆员隐性知识转移,需要隐性知识拥有者的热情参与和无私奉献。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与观念、信仰等一样,不易受环境的影响改变。这意味着隐性知识的转移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馆员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源自馆员亲身体验,相比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其转移容易实现。
3.2.2 知识存量
馆员隐性知识存量对隐性知识转移也有影响。馆员隐性知识存量越多,则馆员之间所拥有的知识相关度就越高,馆员隐性知识转移也更加容易;反之,馆员隐性知识存量少,会阻碍隐性知识的转移。
3.3.1 图书馆文化因素
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维系或推动图书馆生存或发展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其他管理特征的集合。不同的图书馆文化,馆员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健康向上的图书馆文化能极大地促进知识的转移流动,而封闭保守的图书馆文化则会阻碍知识的转移流动。图书馆内部文化与外部文化的有机融合,则会促进双方知识的流动;如果图书馆内部文化与外部环境的组织文化相差很大,则会妨碍双方的知识转移。
3.3.2 图书馆制度因素
图书馆制度的科学制定对知识转移效果会产生重大影响。图书馆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考虑到各个部门的工作环境因素,从图书馆、各个部门或个体的利益角度,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以促进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有利于知识转移的图书馆制度规则,推动知识的转移流动。
3.4.1 知识编码
隐性知识编码方式的不同影响隐性知识的转移。如果隐性知识的编码方式不被知识接受者所熟悉,那么知识接受者很难对编码过的知识内容进行解码,知识转移很难实现;反之,当编码方式为知识接受者熟知时,知识转移的阻力将会大大减小。图书馆员对自身隐性知识的有效编码,有利于其隐性知识的转移。
3.4.2 通道因素
知识转移的通道是指知识从知识提供方转移到知识接受方的途径。图书馆面对面交流及利用电话、信件、网络等方式开展交流活动,可促进馆员隐性知识的转移。转移通道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知识转移的速度和成本。
知识转移必须借助于一定的通道,这种通道在转移双方之间架构了可以交流的路径。图书馆可在馆内建立知识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为馆员之间沟通、交流,实现隐性知识转移提供便利。馆员通过交流平台,互相获取新知识,相互了解和吸收对方的新知识,有利于图书馆创新。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要加快知识共享网络平台建设步伐,使馆员自由地利用电子邮件、电子论坛、电子公告栏等方式将自己工作中的见解、经验、诀窍等隐性知识,发布到平台上,供其他馆员学习。
激励是图书馆促使知识发生转移的重要手段。馆员是知识转移的主体,图书馆可建立员工奖励制度,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办法,充分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实现馆员隐性知识转移。如图书馆可采取外部激励措施,对知识转移活动的参与者进行激励,从而使馆员愿意将自己的隐性知识奉献出来与其他馆员共享。激励给馆员带来满足感,让馆员享受知识转移活动带来的乐趣。
美国社会科学家科尔曼认为:“许多社会交换不是在相互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进行的,而是在各种信任结构和权威结构中进行的”。要实现馆员隐性知识的有效转移,图书馆应建立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相互信任的馆员关系。图书馆管理者要经常与馆员沟通,了解每个馆员所从事的具体工作,让馆员体会到被尊重、被理解、被关心、被信任。每个馆员要遵守职业道德,具有协作精神。馆员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是成功实现馆员隐性知识转移的必要条件。
[1] 吕莉媛.图书馆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建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24):101-105.
[2] 刘美珍,邹义英,罗小芬.影响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的因素及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1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