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猪链球菌病已成为规模化养猪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甚至呈地方性爆发,不仅给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同时还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文章主要阐述猪链球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并对该病的诊断、治疗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猪链球菌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79-1
1 流行病学特点
病猪、病愈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通过猪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散播病原,产后母猪的阴道分泌物和乳汁是仔猪最危险的传染源。链球菌易感染多种动物和人,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染病,感染部位是猪的上呼吸道、生殖道、消化道和伤口。伤口和呼吸道是主要传播途径,5-10日龄的仔猪发病率及病死率最高,引起急性败血症及脑膜炎而死亡。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夏秋潮湿闷热季节易大面积流行。
2 猪链球菌病发病情况
2.1 病害种类
根据猪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将其分为败血型、关节炎型、脑膜脑炎型3种类型,几种病害类型中败血型发病最多,占所有病例的73.3%,混合感染发病占21.6%。
2.2 发病季节
8-11月份是猪链球菌病的发病高峰期,其他季节发病较轻。是因为夏末冬初季节多出现气温突变、干燥、寒冷天气。
2.3 发病年龄
猪链球菌病中的败血型和脑膜脑炎型多发生于50-120日龄的仔猪和架子猪,成猪和6月龄以上的猪发病比较少。由于此类病症属于慢性病害,所以在任何一个生长阶段的猪身上均可发生。
2.4 发病形式
该病属于地方流行性病害,多爆发于新疫区,蔓延迅猛,发病严重;老疫区发病较少。
3 猪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
3.1 败血症型
在发病初期,病猪的体温升高到40.5-42℃,呈稽留热,出现精神萎顿,食欲大减甚至拒绝进食,呼吸比较急促,心率加快的现象;在发病后期,病猪的耳、胸、腹部均有红、紫色斑点出现。病猪的粪便比较干燥,有的呈串珠状,表面附有血液或黏液。13%的猪发病时出现跛行现象。败血症型发病到死亡时间比较短,一般2-4天。
3.2 关节炎型
患此种病症的猪发病时,前肢腕关节和后肢跗关节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并伴有疼痛感,导致病猪跛行或以前肢爬行。此类病症属于慢性病害,因此,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均可发病。
3.3 脑膜脑炎型
在发病初期,病猪的体温骤然升高,并伴随食欲下降,粪便干燥表现为浆液性或黏液性。发病中期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转圈、空嚼、磨牙、仰卧。发病后期病猪四肢麻痹,呈游泳状态。发病较快,发病1-2天即可死亡,死亡率高达86%。
4 猪链球菌病的实验室诊断
4.1 涂片检查
在无菌条件下取病猪的肝、脾、淋巴结以及关节炎型渗出液病料,进行涂片检查,革兰氏染色后镜检,能够见到形态一致,数量不等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多数为单个或呈双排列,个别为3个短链。
4.2 细菌培养
将病料细菌分别接种于培养基和血脂上,于37℃条件下培养24h,结果显示病料在营养琼脂上生长缓慢,在血琼脂上生长良好,并生成圆形、透明、露球状小菌落,周围有3mm宽且界限分明的透明溶血环,属β型溶血。
4.3 生化试验
猪链球菌分离后,经过发酵能够产生葡萄糖、蔗糖、水杨苷、乳糖、山梨糖、果糖和麦芽糖,能产生酸但不产气;但是不能产生棉子糖、木糖、H2S。
4.4 药敏试验
猪链球菌分离后进行药敏试纸法检测,对青霉素、氯霉素高度敏感;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复方磺胺嘧啶钠中度敏感;对土霉素不敏感。
5 猪链球菌病的预防
在养殖过程中应尽量减少猪的应激因素,降低饲养密度,加强猪舍的通风,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并经常进行消毒;对病猪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尽量淘汰带菌母猪。污染用具和环境要及时采用3%来苏儿液或1/300的菌毒敌进行彻底消毒。宰后发现有可疑猪链球菌病变的猪,猪肉经过高温处理后才能够食用;猪圈和饲槽上的尖锐物体一定要及时清除。仔猪刚出生后要及时进行无菌结扎脐带处理,并采用碘酊消毒。用链球菌氢氧化铝甲醛灭活菌苗、链球菌明矾结晶紫灭活菌苗、猪链球菌Ft117弱毒菌苗、猪链球菌病活疫苗注射免疫。其中猪链球菌病活疫苗的有效期是6个月,为保证免疫的有效性,在对猪进行疫苗注射的前后10天内禁止饲喂或注射抗菌素药物,如有需要,可在停药10天后再进行疫苗注射。
6 猪链球菌病的治疗
若病猪出现局部脓肿,可以在病部涂抹鱼石脂软膏,加快组织的成熟变软,切开排脓,双氧水冲洗消毒,并涂紫药水。对患有关节炎型猪链球菌病的幼猪可用青霉素20ppm、庆大霉素1ppm与适量氨基比林混合进行肌肉注射,每天2次。也可用林可霉素10ppm+地塞米松进行肌肉注射,每天2次;若病猪的体温升高,可采取肌肉注射安乃近或安痛定每天2次,到体温下降为止;也可采用肌肉注射复方磺胺五甲氧嘧啶每天2次,连续5天,同时肌注樟脑磺酸钠、安乃近、维生素C等;对体温很高的重病患猪可采用大剂量的阿莫西林氨基比林进行肌肉注射,另侧注射复方磺胺五甲氧嘧啶。药剂首次使用的剂量要加倍,每天2次,待症状消失后降低用药量。
作者简介:杨冬梅(1969-),女,江苏省滨海县大套乡多种经营服务中心助理兽医师,研究方向:基层畜牧兽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