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都”选后岛内政局走向探析

2011-03-29 08:12杨泽军桑登平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1年1期

杨泽军 桑登平

摘要2010年11月27日,岛内进行“五都”选举,国民党取得台北、新北、台中三席,民进党保住高雄、台南两市。由于岛内政治势力都对此次选举高度重视,因而选举结果对岛内政局及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是“蓝消绿长”态势趋缓,国、民两党实力趋于平衡。此次选举,国民党如愿守住三市,尤其打赢了关键性的“台北保卫战”,有助于其稳住阵脚,止住实力急剧下滑的不利趋势;民进党方面虽然没有取得预定目标,但是保住高雄、台南两市,且得票率和得票数反超国民党,生命力和战斗力明显加强。二是蓝绿双双危机感加重,未来“保权”与“夺权”之争将异常激烈。国民党方面,其总得票数少于民进党,在北部的领先优势缩小,在南部的差距拉大;民进党方面,在气势如虹的状态下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在南部还一度出现了党内分裂的危机。因此,面对2012年大选,两党的危机感都在加重。三是岛内二元政治格局已成,第三势力发展空间有限,中间选民的选择将对选举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四是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潮流无法逆转,但是未来发展的变数仍多。此次选举结果有助于增强马英九继续发展两岸关系的决心,但在今后的选举中,两岸关系仍然可能成为一个敏感议题被进行政治操弄。五是此次选举,陈致中高票当选高雄市议员,江志铭当选台北市议员等等,显示“台独”势力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都不会自行消亡或沉寂,必须高度警惕。

关键词台湾政局“五都”选举政局走向

2010年11月27日,台湾县市升格改制后的台北、新北(原台北县)、台中(前台中市与台中县合并)、台南(前台南市与台南县合并)、高雄(前高雄市与高雄县合并)五个“院辖市”的市长选举落下帷幕。此次选举,可谓没有输赢,双方打了个平手。国民党成功保住中北部的台北、新北、台中三市,取得席次上的胜利,但因得票数(336.9万余)、得票率(44.54%)大幅下降被戏称为“惨赢”;民进党未能在席次上取得突破算是小输,却在得票数(377.2万多)、得票率(49.87%)上有相当大的斩获,大幅领先国民党40余万票,反超国民党5个百分点,是“虽败犹荣”、“虽败犹胜”。此种结果,虽较为平稳,未出现过大落差,只是选举时机敏感,已经被拉抬到2012大选前哨战的高度,重要性大幅提升,其必将对岛内政局及两岸关系产生重大、深远影响。

“蓝消绿长”态势趋缓,国、民两党实力趋于平盘

此次选举,国民党达到既定目标,保住了台北、新北、台中三席,虽然在得票率上有较大滑落,但相较于所处的被动及颓势处境,已是相当不错的战绩。自2008年岛内政党轮替后,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持续低迷,加之施政不彰、问题频出,马当局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在2009年的县市“三合一”选举及随后的“立委”补选中,连战皆败,信心和士气明显下挫。党内甚至有人担心这种低迷气势会延续到“五都”选举,“很难止血”,从而产生“兵败如山倒”的骨牌效应。为扭转颓势,国民党深知政绩才是王道,因而全党上下全力拼经济,“五都”选举之际终于亮出了不错的成绩单,为赢得中北部“三都”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岛内却有部分民众对此“无感复苏”,加至ECFA的效益出现南北差异,国民党虽然守住“三都”,但选票的流失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民众埋怨马英九当局改革速度不快的不满之情。但不管怎样,国民党如愿守住三市,尤其是打赢了关键性的“台北保卫战”,无疑固守住了蓝营的大本营。选战结果有助于国民党稳住阵脚,加之2009年底在县市长选举中获得的12个县市,岛内地方政治版图“蓝大绿小”的现有格局得以保持,维持了地方政治生态的稳定性,止住实力急剧下滑的不利趋势。

反观民进党,虽然没有取得预定的目标,但“翻身”之快也很惊人。自2008年输掉大选后,该党从散到整、從小到大,一直在“斗争中成长”。在党内“斗争机制”和“民主机制”并存的情况下,民进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得到了加强,在政治势头上开始走上坡。该党在本次选战中虽未取得席次上的突破,但经过失去执政权以来的盘整和检讨,在2009年底的县市“三合一”选举及随后的几场“立委”补选中则连战皆捷,如今又在“五都”选战的得票率和得票数上有很大斩获,系近年来首次在大型选举中实现对国民党的反超。这与他们抛弃陈水扁的极端路线,采取中间路线,争取中间、特别是年轻选民有很大的关系,这也在无形中增强了民进党重新执政的政治欲望。但是民进党毕竟是在气势如虹的形势下未能实现拿下“三都”的预期,望四甚至是“五都”全拿的豪言壮语成为泡影,这对民进党也是一个不小的挫折。更重要的是岛内经济形势已有显著好转,国民党的施政已走上轨道,这又抑制住了民进党继续上升的空间。“五都”选后,岛内政局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国民党仍然在政治资源上占有明显优势,握有执政大权:在立法机构中仍有2/3的较大优势(113席中的74席),地方政权超过2/3的多数(22个县市中的15个)。但国民党的优势还是有所减弱:民进党在立法机构中获得33个席次,已经跨过罢免“总统”及提出“公投”的1/4提案门槛;在本次的“五都”议员选举中,蓝绿双方也打成了平手(总共314席中,双方各得130席),这对岛内2011年民意代表的选举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它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国民党在立法机构中占有绝对多数席次的地位。从台湾现在的政治形势来看,自二次政党轮替后“蓝大绿小”的政治格局已不复存在,而选前一度显现出的“蓝消绿长”态势也趋于平缓,国、民两党实力已趋于平盘。

蓝绿危机感双双加重,未来“保权”与“夺权”之争将异常激烈

这次选举,国、民两党打了个平手,双方都未太失面子。然而,选举的结果还是给双方敲响了警钟,蓝绿危机感双双加重。应该说,国、民两党选得都不轻松,国民党赢得了面子,却输了里子。回想2008年大选,蓝营在“五都”就大赢了约百万票,其中在台北市赢了41万票、新北市赢了近50万票、台中市也赢了近30万票,在绿营的“南二都”票仓也只是小输了几万票。而此次“五都”选举,蓝营虽然保住了三席,但336万多的总得票较绿营却少了40万票,使绿营在得票率上赢了蓝营5个百分点。作为泛蓝大本营台北市的得票率与2008年大选时相比,则少了21万,新北市也少了20多万,原本认为国民党赢面最大、胜选最有把握的台中市甚至少了14万,双方的得票率仅差3个百分点。“南二都”则更惨,消失了60多万票。这种局面如果持续下去,对国民党的“保权”战略极为不利。

民进党虽然赢得里子,但毕竟输掉面子,在气势如虹的发展趋势下,却未能把握住机会,突破“北蓝南绿”势力怪圈,“地方包围中央”的战略企图严重受挫。尤其是在台北市和新北市,原本预期选情十分胶着,输赢只在几万票,结果在台北市却大输近17万票,新北市亦输11万多票。在南部两市虽然大赢对手,却也出现了党内分裂的危机,杨秋兴脱党参选高雄市长,一度给民进党的选情造成了很大冲击。随着台湾经济环境的好转,加之ECFA的发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惠

及到中南部地区、中小企业和中下阶层,这对马英九当局在南部地区的影响起到了提升作用,也有助于国民党今后在南部地区选票的回升。对此,缺少资源的民进党想要扭转这个局面也不是件容易之事,这对民进党想要打赢2012年的“夺权”之战可能也是困难重重。

应该说,国、民两党对这次选举结果虽能承受,却并不满意。尤其是面对2012年的选举诱惑,双方必定会痛定思痛,从检讨中找出应对策略。事实上,围绕“五都”选举,蓝绿都在进行各自的政策调整。观察近一阶段的台湾政局,从现象上看蓝绿都有要走中间路线、化解族群矛盾、缩小南北差距、减少蓝绿对立的表示。而找出百年老店的“陈年病因”、推动党务改革和组织架构的改革,已成为国民党备战“五都”选举的发力点。民进党也在极力塑造“理性”、“温和”的一面,党籍候选人在竞选过程中都尽量放低身段,降低意识形态的调门。面对选举结果,国民党高层已坦承得票率偏低,马英九已为这次选举结果明确定调为“席次守住平盘、票数流失是危机”,他要求全党要有危机意识,并为国民党的未来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了警讯,这势必要求国民党加快各项改革的进程,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重新找回支持者的信心和士气,以力图保住执政地位。而民进党则会加大对国民党执政的监督和制衡,继续采取两手策略,适度操弄统独及两岸议题来稳住深绿铁票,对蔡英文走稳健中间路线的提法也会继续推动,以争取浅蓝及更多中间选民的支持,使目前的发展势头不降温。与此同时,“五都”选举的结果必然会引发民进党内新一轮的权力争斗,谁会代表该党角逐2012,还存在很大的变数。

“五都”选后对岛内政局的影响极其复杂,这种影响不是孤立或一成不变的,是与岛内的政局发展,与国、民两党及蓝绿阵营的实际运作是息息相关的,且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性特征。由于国、民两党实力相当,“保权”和“夺权”的心态迫切,预料双方在2012年的岛内政权争夺战中,双方的选战将异常激烈。“五都”选后对于国、民两党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也存有严峻的挑战,谁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谁能取得2012年的胜利?这都难有定论,一切要看双方今后的表现和作为。若国民党能真正汲取这次选举的教训,在岛内经济好转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使民众真正感受到拼经济所带来的实惠,未来“保权”依然可期;否则,民进党极有可能继续“坐享其成”,“夺权”有望。

岛内二元政治格局定成气候,中间选民的作用将明显看好

近年来,岛内蓝绿两大政治势力恶斗不止,政治环境恶劣,加之国民党施政不佳,民进党也无重大明显改变,这就为第三势力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空间。第三势力一直在跃跃欲试地要求成立新政党、提出新主张,试图在蓝绿两大阵营的夹缝中争取一方天地。然而,由于这股第三势力没有颇具影响力的开拓型人物,且又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政治主张,加之内部整合乏力,团结状况不佳,一盘散沙般的势力,何能在岛内成得了多大气候?而以此相对应的则是岛内二元政治格局越来越稳固,政坛始终为蓝绿所把持,重大选举都被国、民两大政党玩弄于股掌之中,所谓的第三势力根本就无法介入。在这次“五都”选举中共有4名无党籍候选人参选,其结果是全军覆没,得票率都不到6%;在“五都”议员部分,国、民两党在各获130席后,余下的54席才由其他政党和无党籍人士所分。以参选高雄市市长的原民进党实力派人物、素有“小巨人”之称的杨秋兴为例,他在台湾几次被评为“五星县长”,广受高雄民众的好评,此次参选不但获得了部分财团、宗教势力的有力援助,连亲民党主席宋楚瑜都亲自出马为其站台,积极赢造弃保效应。但杨秋兴的结果仍以较大的票距落败。另外,虽然亲民党、新党、台联党、无党籍人士也都积极地参与市议员的选举,但最终他们的得票率与当选席次已经远远不如各自的预期,同他们过去所获得过的席次或得票率相比,均是在走下坡。此种原因的造成在于台湾二元政治格局已成气候,而岛内的所谓的第三势力又长期处于缺少人才、缺少资金,更缺少政治舞台的窘状,而这三者又恰恰都是台湾选举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选举元素。因此,三大选举元素的缺少,必然导致台湾第三势力每每在岛内逢到重大选举时没有上乘表现的窘境和困境,这种局面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恐怕难以改观。

岛内第三势力发展空间虽然有限,但中间选民的力量却不容忽视,他们色彩较淡、投票不热衷、缺乏政党认同、投票时会感情用事、比较讲究实际地选人不选党。这在蓝绿实力相当、基本盘趋近的情况下,他们所能起到的关键作用则愈加凸显,岛内这拨“关键少数”群体永远是蓝绿双方最需要争取的对象。中间选民的存在不仅关系到国、民两党政治前途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到岛内政局的走向。例如2009年底县市“三合一”选举及随后的“立委”补选中,正是由于中间选民大量流向了民进党,使民进党能够触底反弹,气势上升,得票率大幅接近甚至反超了国民党。与国民党不大在意中间选民的做派不同,民进党特别不能没有中间选民的支持,“五都”选举中这种情形再次得以延续,民进党吸纳中间选票的能力确实强于国民党。根据选前对中间选民投票取向的民调,高雄市陈菊将以37%大幅领先杨秋兴的20%和黄昭顺的7%;台北市苏贞昌将以37%领先郝龙斌的29%;新北市蔡英文将以35%领先朱立伦的32%。从选举结果来看,中间选民的这种投票取向不仅使民进党在高雄市和台南市的票距与国民党拉大了幅度,也使得泛蓝占有极大优势的中北部地区的票距也与国民党大幅拉近,从而最终使得民进党在“五都”的总得票率反超国民党5个百分点之多。这说明,民进党的败选只是没有赢得选席,却并没有失掉支持他的民众,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使更多的中间选民转向绿营。从目前岛内的最新民调来看,2012年若马英九对阵蔡英文,马英九虽以约45%的支持率领先蔡英文的33%,但未表态的中间选民在这其中大约占到了25%之多,这股潜力是不容低估的,他们的投票取向也足以影响大选的结果。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无法逆转,未来发展变数仍多

此次“五都”选举毕竟是地方性的选举,因此两岸关系并没有成为选战的直接焦点,国民党赢得了中北部的三市,这从一定的程度上说明岛内民众对国民党两岸经贸政策开放上的肯定和认可。从各次民调看,民众对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比较满意,这说明了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和ECFA的簽署正在给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并得到岛内主流民意的认同。国民党也正好将此作为自己施政的一个重要亮点,这也是蓝营在中北部选情胶着,最后获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实践经受住了岛内大型选举活动的检验,这有助于增强马英九发展两岸关系的决心,继续坚定地推动既定的大陆政策。与此同时,也有助于化解本土势力对两岸政策的疑虑,减少发展两岸关系的阻力,提升台湾当局落实两岸政策的执行力,特别是国民党稳住了中北部三大都会城市的地方政权。也便于国民党继续以此为主阵地进行两岸全方位的大交流,进一步夯实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

“五都”选举同时反映出蓝绿对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态度和政策出现趋同迹象,这让岛内选举的非理性因素减弱。民进党在此次选举中注重走中间务实路线,有意降低在两岸问题上的过激行为,避免在两岸问题上与国民党作正面交锋,以免影响选情。民进党的行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得它的得票率和得票数有了很大的提高。民进党籍台南市长参选人赖清德在胜选后即表示,上任后将去大陆销售台南的农渔产品和医疗观光业,台南市对两岸经贸政策持开放态度。蔡英文甚至明确表示,若民进党重新执政,将“延续前朝政策”。民进党若真持这样的态度,那么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助于巩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成果的。

从目前态势来看,今后国民党不会、也没有理由在两岸政策上再作重大调整,民进党也不便回归深绿路线,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作出过份强硬及不理性的抗争。然而,国、民两党的最大斗争乃是对岛内政权的争夺,在对待两岸关系的问题上谁都无法回避,甚至有可能将其作为攻击对方的杀手锏。民进党可能会借助该党得票率的提升来大做文章,极力渲染国民党的大陆政策是在违背台湾主流民意,并放大两岸关系中的一些枝节问题来操弄一些敏感的政治议题,挑起统独、族群之争,借此凝聚深绿铁票。民进党还会寻找一切机会来压缩国民党发展两岸关系的空间,以阻止国民党利用两岸关系的发展成果为其“保权”大业加分。而国民党必然要谋划2012年超越民进党的“胜选”措施,在此前提下,国民党打的两岸关系牌也就必然要与2012年的“胜选”挂钩。国民党也十分清楚台湾的社会结构与民众情绪,只要接近选举时刻,两岸关系的议题就会触动岛内最敏感的统独和族群意识。为避免在两岸关系上给予对手攻击的空间,在打赢“政权保卫战”高于一切的前提下,马英九当局在发展两岸关系的问题上不排除重走相对保守、维持现状的老路,尤其是在建立两岸军事、政治互信,破解两岸政治难题等敏感面上将会更加谨慎,甚至按兵不动。与此同时,与大陆的交流将继续按照“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推进。

“台独”势力有一定影响力,遇有风吹草动势必兴风作浪

“五都”选举的另一个看点是岛内的“台独”势力依旧有一定的市场,由陈水扁主导的“一边一国连线”在“五都”市议员选举中成绩亮眼,开出红盘,共41人参选,36人胜出,当选率高达88%。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南有陈水扁之子陈致中高票当选高雄市议员,北有过去扁办秘书江志铭当选台北市议员。陈致中虽然前有其父贪污、后有本人嫖妓的污点,但在高喊“一边一国”的口号下仍然狂吸了3万余张选票;江志铭原本岛内无名之辈,只因不断地出入台北看守所为陈水扁送物传话,获得了“台独”势力的青睐,将其捧上台北市议员。“一边一国”连线的成绩,令陈水扁极度兴奋,似乎看到了再起的希望,近日动作不断,就选举、就政局、就民进党的发展指手划脚,频频发表看法,下指导棋,俨然一幅民进党重要人物的姿态。陈水扁批评民进党“五都”选举只保有两都,是失败的,并将败选原因归咎于是“没有理念”,选举主轴没抓好,无法感动人民,认为应在“主权”上采取更坚定的立场,并告诫蔡英文要重视“一边一国”连线所有成员,全力支持蔡继续担任党主席,领导民进党迈向执政之路。陈水扁批评苏贞昌,转战台北市长是犯了“战略错误”,造成民进党小输,认为未来应“蔡上苏下”,苏贞昌应全心全意做好辅选工作。扁还表示不排除在2012推出“总统”候选人,对民进党进行威胁,迫使民进党重视自己、重视“一边一国”连线。近日,民进党“天王”谢长廷抛出“重迭共识、宪法各表”主张,遭到独派围剿,十多个本土社团发表联合声明,指责谢长廷提出含有“宪法一中”内在逻辑的“宪法各表”,变相修改民进党党纲、党章,无助与中国交涉,本土社团绝对不能接受。他们还扬言,欲谢长廷再不停手,将连手抵制谢系人马参选公职。可见,“台独”势力仍有相当影响力。

与此同时,在“五都”选举的前后,尤其是陈水扁12月2日走进监狱开始服刑之时,岛内仍有不少支持者对其进行声援。尽管蔡英文及民进党早就对陈水扁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以向民众表明已与陈水扁路线分道扬镳,但在“五都”选举之时,臺湾的北社、南社、“一边一国连线”等极端“台独”组织仍然大搞街头运动、高调喊话,以显示“台独”势力作为台湾政坛的一部分,即使在陈水扁入狱服刑或是政权倒手,都仍然会有一批死硬的孝忠者,民进党对此也没有发表异意。这种迹象充分地表明,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台独”势力是不会自行消亡和沉寂的,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就会兴风作浪。

(责任编辑:张业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