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驰
我国反贫困斗争在时代发展中显示出多方面异常重大的意义。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世纪交替前后的重要历史时期,与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社会逐步进人小康相适应,我国以幅员广大的农村为主,旨在帮扶困难人群的扶贫开发,展开攻坚战并走过了一段艰巨而光荣的历程。笔者日前同本刊一行人到云南几个地方调研扶贫问题,看到这里若干年来开展了艰苦、扎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成绩卓著但任务依然艰巨。今年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胜利收官“十一五”,开启新五年规划的制定实施。在抓住机遇,科学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阶段和重要关节点上,有必要回顾我国有特殊意义的反贫困即扶贫开发历程,以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把握国情世情,总结成绩,研究问题,按中央要求坚韧不懈地大力推进我国扶贫开发工作。
成就巨大,造福人民,国际社会反响强烈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近期介绍我国缓解和消除农村贫困情况时指出,1949年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据统计那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足亚洲平均44美元的2/3,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民不聊生的凄惨状况,为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奠定了制度基础。但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直到1978年,我国仍有2.5亿农村人口处在不得温饱的贫困状态,这个数字比欧洲英、法、德三国总人口相加还要多。
1978年起改革开放,我国农业和农村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城乡生产力交互获得大解放大发展,农村贫困状态普遍缓解。1985年时,农村人均纯收入比改革启动时增长2.6倍,与那时社会经济水平相对应的绝对贫困人口一下子减掉了一半。1986年起,与国力初步增强相伴,国家基于广大农村发展很不平衡,部分地区发展严重滞后,仍有大量贫困人群的状况,实施了人规模的强化型的开发式扶贫。1991年,党的中央全会专门研究扶贫问题,确定要尽力做好扶贫和地区协调发展下作,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出进一步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有针对性地扶持西部不发达地区。及至1994年,制定并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这是我国反贫困斗争走上新阶段推进新战略的显著标志。由此,国家进一步有组织有计划地扶贫,扶贫开发投入大幅度增加,明确责任制,采取系统性、综合性举措,动员全社会力量,强化扶贫。经过全国上下协同努力,到2000年底,统计显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逐次减少到3200万人,扶贫攻坚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2001年,国家又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纲要的新举措突出了扶贫开发工作以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等为重点,改革资金管理体制,完善扶贫工作机制。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立科学发展观,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制定了对农村多予少取放活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强调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巩固扶贫成果,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新世纪以来我国持续强化的扶贫工作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在以往主要依靠经济增长拉动和专项扶贫计划推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更有强度和针对性的集行业政策、区域政策和社会政策于一炉的“大扶贫”格局。期间新的成绩进一步显现,到2007年底,统计显示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1479万,低收入人口减少到2841万。这一年国家决定在全国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做出兜底性的制度安排。2009年国家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新标准在以往持续提高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高到人均1196元,这使扶贫对象覆盖到4007万人。
我国是人口多、底子薄、幅员广大又发展异常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短短几十年的奋斗,我国反贫困不论在普遍意义上还是在盯准相对更困难的人群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另据介绍,从1989年到2008年,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06元增加到2611元,尤其是2002年到2007年,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05元增加到2278元,五年年均增长9.04%,高于全国同期平均7.47%的增幅。目前,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经济社会面貌明显改观。2008年底,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通公路、电、电讯、电视的自然村分别达到总数的84.4%、96.8%、87.5%和92.9%,饮用自来水、深井水的农户比重达到58.1%;若干年里国家在农村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推进群众受惠巨大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上农村税费减免、集体林权改革以及全社会综合扶助等,使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已不同程度地逐步离开过去那种愁苦不堪的状态了。
国际社会对我国反贫困斗争和渐次显著的扶贫开发成就多有称道。2000年时,世界银行充分肯定中国过去20年的扶贫开发,认为中国的成就深刻影响着国际社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中国的反贫困成就为发展中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提供了一种模式。亚洲开发银行认为,中国扶贫开发有许多经验,成就在亚洲首屈一指,中国政府完伞可以为之骄傲。2010年7月,在我国昆明召开的有22个国家55个政党领导人及相关国际人士、国际观察员参加的亚洲政党扶贫专题会议,一致高度赞赏中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使数亿人群成功摆脱贫困的做法和经验,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经济社会成就。
任重道远,新阶段应有新认识新行动
世界银行把每人每天生活消费不低于1美元定为国际贫困线。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前,世界银行就告诫说,西方发达国家及其他各国战后长时期里富裕中的贫困是对我们这个世界最大的挑战。这里,国际社会所指的贫困不仅指低收入和低消费,还指在教育、医疗卫生、营养以及人类发展的其他领域取得的成就甚少,例如扩展性的问题就有代际匮乏,文化低下、权利缺失,遭受歧视和剥夺,生活中充满脆弱性、挫折感和恐惧感等等。
我国的贫困程度如前所说曾经是异常深重的,作为后发展国家,人民群众首先要解决生存、温饱问题并取得发展权利和发展能力,这一点身处其中的我们多数人都会忆之不堪又铭之不忘,而少数至今相对贫困的人群特别是特困人群仍处在煎熬之中。在30年高强度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贫困地区各级党政干部和部门组织奋发工作,社会力量得以广泛动员和投入,不管大众小众,贫困愁苦状态都显著减轻或摆脱了。但令我们头脑丝毫不能发热的是,从更广大的社会历史层面上看,巨大发展中我国城乡各阶层平均起来尚处初步进入小康生活阶段。我国人均GDP份额,人均国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用财富创造财富的基础、能力和高阶化水准,以及科技、教育状况和资源、环境的压迫程度,都还远不足以与发达国家甚至不少一般国家或地区相比。
特别惹眼的是,当今天的人们从繁华都市走
进广大的偏远乡村,走进一些老少边穷地区,走进集中连片的深山区,就还是会随处看到大量贫困和相对贫困现象。笔者一行人在云南一些乡村调研,深感情况是复杂的,一些情况甚至是严重的。例如很多深山区恶劣严峻的自然条件长久折磨着困难人群;一些曾稍稍摆脱困顿的群众,天灾人祸等诸多因素使他们脆弱的抗冲击能力迅速消失而重陷贫困之中;一些人口的自身和代际受教育程度严重不足,科学文化知识异常缺乏,他们无力在有限的扶贫杠杆作用下稳定走上脱贫之路;一些少数民族人群,社会发育程度很低,地域等因素的局限使之尚不能与现代社会融合。据云南省扶贫办相关数据,这些年云南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在国家作为重点省份给予重点照顾的情况下,全省干部、群众空前努力,成效十分突出。全省1978年农村不足温饱的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到2000年,这一人群迅速减少到1022万人,到2009年又减到540万人。问题是,云南省贫困地区山多地少偏远,产业经济落后,以非常有限的资源搞农业,只能靠天吃饭。例如2010年春季干旱严重,于是返贫人口又有增加,而既有的540万人,大都处在特殊类型的深山区,且多是人数更少的族群,显见问题的深度和复杂度增加了。
我们的反贫困统计数据的确说明成就巨大,但不能忽视的是,统计数据有单调僵硬甚至失漏之处,它包容不了很多活的纷繁多变的社会内容,特别是某些社会现象的反向运动在贫困问题上的复杂表现,更需要整个社会予以足够深刻的认识。概而言之,长看深看我国国情,我国包括迅速城市化中城市人口在内的反贫困斗争和面向广大农村的扶贫开发,在有相当程度进展的基础上,仍然任重道远、复杂艰巨,不可忽视、不可弱化、不可懈怠。
讨论我国深具意义的反贫困和农村扶贫开发,可回顾新世纪开启时即2000年召开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这次重要会议,就消除贫穷等人类面对的八大方面尖锐问题,商定出一套有189个国家或地区领导人签字承诺的时限性目标和指标,世人叫它千年发展目标。该目标按1990年的基数,要求到2015年之前实现全球贫困水平降低一半,挨饿人口减半,日均不足1美元的消费者减半,其他如保护妇女儿童、减少疾病和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消减城市贫民窟等也都有明确的指标数据要求。就我国来说,按世界银行2010年6月的评价,已基本提前完成了对千年发展目标的承诺。
全球范围的问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一些国家对千年发展目标承诺未能很好兑现,加上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使人类反贫困方面的事务远不轻松,世界上还有约1/3的人口没有摆脱贫穷、饥饿、疾病等的困扰和煎熬。2010年9月召开的又一次联合国各国首脑峰会上所释放的信息是,伞球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充满困难和挑战,有很多挫折,仍需努力。这正如世界银行日前所说,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范围一部分人群收入减少,这对千年目标的减贫工作造成巨大困难。本次峰会上约140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份成果文件上进一步承诺,要尽一切努力兑现千年发展目标,承诺加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不发达国家提供支持。我国总理温家宝在会上发表讲话,全面介绍中国反贫困斗争主张和所取得的成就,宣布了中国政府包括援助别国在内的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称道。
一部人类发展史,从一个大的角度上说,就是反贫反困的历史,而扶贫济困,既是社会有机体和谐发展之必须,也是文明人类深刻持久的道德情怀。一般意义上,这样的道德情怀,它由文明进化后的人类类体恤本能所激发并表现为自觉行为。更何况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例如旧中国区域发展极度不平衡的历史场景中,社会性的贫困现象总是事出有因,比如某些人群被另一些人群持久挤迫而远离适宜生存的经济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因而局部社会发育水平很低,谋求生存发展的资源很少,经济以至社会结构很差。国际社会有关组织若干年来所提供的大量全球反贫困信息,用各种事实说明了这方面的情况。
整个国家乃至国际范围的扶贫济困,总是需要制度条件特别是物质的和精神的力量。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一个高度抽象,那就是建立在历史唯物论基础上的善,社会主义者只是反对空洞虚伪的所谓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严重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事实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我们党和国家历史新时期所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带来全社会巨大进步的同时,都覆盖了反贫困斗争。我们正成功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当我国作为巨大经济体逐步走向世界前列的时候,当我国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群已经相对先富起来以后,依据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所固有的价值追求,就会更加持续而深入地扶贫济困,向部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伸出强有力的援助扶持之手。我国新的五年规划即将实施,党和国家一直在强调要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我们期待我国广大农村各困难地区的扶贫开发和覆盖全国城乡的反贫困斗争更显著地深化,在新的阶段走上新的台阶。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副总编辑)
(本文责任编辑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