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与社会需求状况的调查研究

2011-03-29 02:33赵长征刘采生
军事体育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毕业生岗位专业

陈 昱 赵长征 刘采生

(江苏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 “必须深化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社会体育专业是以 “培养具有社会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大众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咨询指导以及体育产业经营开发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定位的新办专业。本文从当前江苏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和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去向入手,探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江苏省7所社会体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的就业去向调查,以及向江苏省125家社会用人单位 (包括学校、商业健身俱乐部、健身中心、旅行社、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发放问卷调查毕业生需求状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江苏省社会体育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分析

通过对江苏省7所社会体育专业高校历届1 004名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去向的调查统计结果,如图1、2所示:

结合教育部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界定,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服务领域主要应当面向街道和社区、体育产业经营及相关服务场所、体育行政部门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学校或科研单位。从以上数据可见,近几年的毕业生平均就业率情况达到90%以上;就业去向中各类企业、学校和升学,占到整个就业去向的74.1%。

通过调查访谈了解到,虽然企业就业的学生比例较高,但从事与专业相关的体育产业经营和服务领域的单位由于待遇和工作不稳定、专业类型多、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等原因,毕业生从业的比例较低;而且近几年随着高校规模扩张结束,教师需求量在下降,数据显示历届到学校就业的学生数量也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整体来说江苏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体育服务领域及相关岗位上的从业比例不高,流向企业单位较多,职业定位困难,选择缓解就业和深造的学生比例上升。

2.2 江苏省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市场的调查分析

2.2.1 市场的需求情况调查

调查显示,市场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迫切程度不高,岗位空缺较少。只有7.7%的单位非常迫切需要,一般的有69%,不迫切的有19.2%。而对于有需求的单位来说,只有23%的单位需求量较大,岗位空缺较多,主要集中在休闲健身指导、体育产业市场经营和中小学校,其他大部分单位都由于岗位基本达到饱和状态而不需要学生,其主要原因有39.4%的认为该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与单位的工作性质不符,有34%的单位是由于岗位已满。由此可见,这也是历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体育服务领域及相关岗位上的从业比例不高重要原因之一。

2.2.2 市场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和期望

市场对毕业生岗位、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有44.2%的单位需要毕业生从事技术指导型工作,需要专业技术技能比较突出的学生;有32.7%的单位需要毕业生从事体育活动的经营策划、组织管理工作,需要组织、策划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其次需要从事专业技术与理论相结合工作有19.2%。对毕业生最需要加强和提高的素质期望排序为,有44.2%希望学生提高专业技术技能水平,有42.3%的希望提高敬业精神,有40.4%的希望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有36.5%的希望提高社会交往和组织策划能力。由此可见,市场目前更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职业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

市场对毕业生学历、性别、待遇的要求和定位。有65%的单位需要本科毕业生,需要研究生有32%,需要大专学历有23%。性别需求方面,有46.2%希望录用男生,36.5%无所谓,只有5.7%的希望录用女生。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待遇定位主要集中在1 000~1 500元/月的占48.8%,1 501~2 000元/月的占30.4%。由此可见,市场对性别的需求更倾向于男生,女生在就业时除了一些特定的项目和需求,就业的难度高于男生。从市场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来看,对学历层次要求以一般应用型人才为主。从待遇方面看,待遇的高低是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质量的市场价值的体现,市场对该专业的待遇定位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不高,这也是毕业生从事该行业的比例较低的原因之一。

毕业生工作岗位吻合度情况。对已录用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单位调查显示,工作与专业相符,能发挥专业特长的占44.2%;不完全相符、不能完全发挥专业特长的占38.5%;完全不相关的占9.6%。调查结果显示的工作于专业对口率不高,这也是前面就业去向调查中社会体育服务领域及相关岗位上的从业比例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反映出了目前我们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市场不适应问题。

3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率提高

3.1 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具体培养方式集合体。有效提供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毕业生未来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适应程度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关键。首要任务就是围绕综合培养目标构建适合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类型。立足和定位现阶段的社会需求和发展来定位我们目前的人才培养类型才能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目前我国社会体育领域发展的主要支柱中,以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为龙头的体育健身指导咨询服务是第一大市场,其二就是体育产业市场。这些市场中更加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实践、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来解决健身、服务和经营等实际问题。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定位和发展重要方向之一,也是今后提高毕业生社会体育领域就业适应性和就业率的重要途径。

3.2 强调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

进一步细化专业培养方向,突出 “休闲体育指导”和 “体育市场经营开发”为主要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课程体系、内容和课程衔接等方面更加突出社会岗位适应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的市场意识、知识体系、职业能力更贴近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3.3 构建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教师参与企业问题研究有机结合,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5]。它的突出特征就是体现在学校和市场的双边 “合作教育”。解决好这一环节就能使学校的专业教育更了解市场需求,更贴近市场需求,使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双边活动紧密围绕社会体育领域的发展,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市场,调整和适应市场,改革和促进市场发展,最终更好的服务市场。形成产学研良性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1]王树宏,李金龙.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0:1327

[2]陈章玉.我国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1:78

[3]夏贵霞,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4:97

[4]王爱丰,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23)2:31

[5]邹本国.对高等学校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40

猜你喜欢
毕业生岗位专业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走进“90后”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