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领域,有许多年近花甲的老专家,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在生产管理的第一线,作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不断发展进程的亲身体验者,他们也是近年来中小企业迅速崛起的技术引路人。经过几十年风雨历程之后,他们“踏遍青山人未老”,虽两鬓斑白却依然身板硬朗;尽管岁月的风霜让他们青春不再,但却依然有着火一样的热情与非凡的执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他们拥有的独特资源。企业家说,老专家本身就是的“富矿”。你看他们的行踪:经常是昨天身影还在长河落日的矿山,今天或许已出现在温润南国的冶炼厂里;前些日子或许在西亚大漠的铜加工车间看到他们指挥安装设备的手势,现在可能就在北京某个会议室里讨论着某一个技术问题——这就是眼下的一大时代特色:青年的拘谨与老者的奋发。这不,我们的编辑部又来了一位风尘仆仆的老者:芜湖恒鑫铜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第五届重有色冶炼学术委员会委员、知名铜冶炼加工专家吴昌业。他作为《资源再生》杂志的老朋友,几届中国再生铜产链论坛的嘉宾和授课专家,经常在国内外奔波的间隙到编辑部来,片刻的交流留下的是许多专业知识与令人回味的国外见闻。这一次,他刚刚从马尼拉回到北京。
《资源再生》:吴总刚刚从菲律宾回来,您觉得在这样一个国家里建设铜冶炼厂并利用废杂铜生产铜材的前景如何,听说菲律宾的社会治安情况不好,网上披露的有关菲律宾的报道,正面的消息不多,倒是听到了许多耸人听闻的离奇消息,好像那个与我们隔海相望的热带岛国充满了危险和不确定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企业又如何到哪里去开发一些业务呢?根据您个人的经历来看,这些消息是否确实?
吴昌业:我这次到菲律宾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今年九月份再回去。我在那里指导建设了一个铜冶炼厂,虽然不大,但是效益还不错。我大概算了一下,在那里炼一吨铜大约比国内要省3000元人民币。菲律宾是一个铜矿资源比较多的国家,同样也是一个废杂铜产出的地方,因此,铜冶炼和铜加工的市场潜力很大。我去过菲律宾几次发现那里的废料堆场不少,许多的菲律宾人家里的料场规模都不小,有些还是日夜雇人荷枪实弹地守卫,铜毕竟是一种贵重金属,变现能力极强,料场也是一个让不法之徒常常惦记的地方。我们国内不也是一样么?总的来说,菲律宾是一个值得企业家去看看的地方。过去我总认为那里非常遥远。其实从厦门去菲律宾,飞机的航程只有一个半小时,比从厦门到北京的航程还要短,而且票价十分便宜。我们对国外情况的了解有时候是不完整甚至是不真实的。比如马尼拉是个华人占大多数的地方,到了那里还真没有置身异国的感觉。现在整个东南亚不少地方都居住着许多的华人。菲律宾自然资源丰富,矿藏主要有铜、金、银、铁、铬、镍等20余种。我们建设的铜厂虽不大,但也还有效益。这些年来我先后到过越南、伊朗、蒙古国、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从事技术服务工作,建设了不少铜冶炼厂和铜加工厂,突出的感受就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我在去年你们举办的中国再生铜产业链发展论坛暨技术升级研修班上就给大家讲,我们的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要敢于走出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作为一个有色金属大国,企业家要有全球化的眼光,要从资源共享的角度去看问题,我个人的亲身实践也说明: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资源再生》:通过这些年的国内外办厂和产品生产的实践,你有了对铜冶炼和再生铜生产的各方面对比,您觉得我们在这方面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和优势在什么地方?
吴昌业:我国铜冶炼的技术发展很快,工艺装备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近年来,我国相继引进了许多国外的铜冶炼工艺和装备,国外先进技术与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大大加快了我们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的步伐。今后几年,我国正由传统铜加工材逐步完成了向现代铜加工材的转变。应当看到,我国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增长不仅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今后中国铜工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打下了十分丰厚的产业基础,我们从第一线也深切地感受到这些变化。不少朋友来找我,有的是要建新的铜厂,有些则是要我们帮助解决一些问题。当前中国铜冶炼加工行业的情况,我觉得不仅仅是工艺和装备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是如何培养新一代,全行业都面临着后备力量不足,人才匮乏,这也是我们创新能力不足的一个原因。所以这几年你们杂志举办再生铜产业链发展论坛和技术升级研修班,我觉得很有意义,对于行业的技术升级,对于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开阔眼界,交流体会,激发创新思路,对培养新一代工程技术人员都很有作用,只要我有时间,我一定参加。
《资源再生》:您在国外办厂的过程中应当有不少的体会和感受,我还听说我们国内生产的一些铜加工设备很受国外企业的欢迎,请您谈谈这些方面的体会。
吴昌业:我们这些工程技术人员一直在第一线工作,生活还是充实的快乐的。不少人也像我一样,在国内的一些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根据自己的条件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许多老工程技术人员一直没有闲着,帮助企业建厂办企业,很多人还在国外忙乎,贡献着自己的知识和才干。我先后到过几个国家,总体感觉人家对我们非常友好也很尊重,因为我们这些老同志不仅知识和经验丰富,而且总是替别人着想,因此赢得了对方的信任和尊重。周边的人对我们很友好,这令我们在国外的生活和工作十分开心。有时候一些媒体的宣传也有些片面,过于突出表现国外的恐怖事件,其实真正生活在那里又是另一回事。当然,在国外建设铜冶炼加工企业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受到当地条件和工业基础与配套设施的限制,有些是当地的企业家资金和技术工人缺乏的制约,有时候从建厂到投产往往经历许多的波折。我们在伊朗的伊斯法罕附近的沙赫尔库尔德建设的铜厂就是利用反射炉将废杂铜加工成光亮铜杆,这个年产5万吨的铜厂离伊斯法罕不远。闲暇的时候,我们也常到伊斯法罕去,这座伊朗第三大城市位于扎格罗斯山和库赫鲁山的谷地中,在扎因代河畔,海拔1590米。历史上多次成为王朝的首都,是南北来往所必经之路,这里也是著名的手工业与贸易中心。他们的手工艺产品十分出名,有银器、铜器、陶器、地毯业等。近年来那里已发展起了重工业,伊朗的核设施也在那里。 伊斯法罕不仅风景优美,有着从11世纪到19世纪的各种伊斯兰风格的建筑,而且它作为“丝绸之路”的南路要站,是东西方商贸的集中地。南来北往的商客都汇集于此,各种商品也琳琅满目,所以民间有“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称。只可惜我这个人的艺术修养不高,要是你们新闻记者去了,肯定会拍下很多充满伊斯兰风情和山川特点的照片,让读者领略另一种风情。我看了你们这期杂志的清样,其中有一篇记述菲律宾风土人情的文章,里面的照片也很美,作为去过那里的人,我感同身受。
应当说,国外的情况与国内有所不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国的工艺和设备受到一些发展中国家投资方的认可。这些年来,我国的设备制造企业能够时刻盯住国际冶炼加工发展的动向,尽管在原创上还与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但是在复制和吸收与国产化上很及时,许多铜冶炼加工设备很适合一些资金不多,规模不大的企业使用。关键在于我们的设备在价格上很有优势,一些国外生产的设备动辄几千万欧元,而国产的设备仅仅是其十分之一,用起来又特别方便简捷,自动化程度不高但在发展国家使用起来很适合。我们在国外的实践表明,中国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口碑不错,特别是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和设备在发展中国家很有市场。这几年,国内不少工程技术人员分别到了许多国家,同行在一起也谈起各自的经历时各有各的体会。我们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踏实做人,认真干事,不做妄想,不负光阴,以平和的心态看世事变迁。我也期待着在南昌举办的中国再生铜产业链论坛上与大家进一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