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贤文 姜 山 何 明 阮向东 贺国珠 董克君 李朝历
1(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2413)
2(广西大学物理学院 南宁 530004)
研究不同外部环境下核素半衰期的变化和有关机理,在核物理、核天体物理、核废料处理等等诸多领域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潜在的应用前景,是近年来倍受青睐的一个热点课题[1-6]。
一些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7,8],在核外条件发生改变时,核素的放射性衰变发生显著的变化。改变核外物理、化学环境有可能改变核外的电子分布密度,从而改变核素的半衰期。Raiola等[9]预言在低温金属环境下,238U a衰变的半衰期将缩短3.2倍。Kenttner等[10]预言由于德拜电子对带正电的粒子有加速作用,对带负电的粒子有减速作用,并预言在液氦温度(4.2 K)的金属环境下,210Po的a衰变半衰期将缩短两个数量级。
Riola等[4]将3.4 MeV的209Bi离子注入Cu片中,注入深度约为0.3 mm,再进行热中子辐照(热中子通量为1´1013cm–2·s–1),将注入在Cu中的209Bi活化为210Po,当冷却到12 K时,210Po的a衰变半衰期缩短了(6.3±1.4)%;Severijins等[5]将放射性核素253Es注入Fe片,注入能量160 keV,注入深度22 nm,冷却到4K-50mK,253Es的a衰变半衰期在2%的误差范围内保持不变。Pierre等[6]将210Po沉积到Ag片上,测量210Po在4 K温度下的半衰期,未发现与常温下半衰期有明显变化。
分析以上实验过程,将荷能放射性核素注入到金属中(注入深度约0.3-0.02mm),或用电镀法将放射性核素镀在金属表面(纳米表层),它们的深度都有限,在金属表层往往存在着氧化物、氢化物等非金属;而用离子注入和热中子辐照制备的放射性核素210Po,其辐照期间温度超过100°C,表面很易氧化,也不能视表层为单纯的金属环境,则注入的放射性核素不能充分均匀分布在金属环境中。
上述实验采用冷凝泵降温技术实现放射性核素样品的降温,这种低温难以稳定控制,在低温与常温频繁改变的环境下,持续一个半衰期测量期间,样品与探测器的相对位置、仪器性能都可能与常温条件下存在差异。衰变计数法测量的能谱阈区会发生移动,冷凝泵的振动也会对实验测量造成影响。
针对上述实验在超低温金属环境下核素a衰变半衰期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本实验采取相应的对策,提出了一种研究超低温金属环境下核素210Po-a衰变半衰期变化的测量方法。
我们采用方法,是利用核反应生成处于Bi金属环境的目标核素210Po。坩埚盛装纯度为 99.9922%的209Bi金属单质,在马弗炉中加热到 700°C,使209Bi金属完全熔化,迅速取出坩埚,用密封注射装置,将熔液中心未被氧化部分迅速吸入到高纯 Al制靶锥中,为防止样品氧化,通过真空蒸发技术在样品表面镀上一层厚15 mg/cm2的Ag膜。用此法制备出16个209Bi样品,每个样品天平称重为(6±1%)mg。还制备了F8mm×3.2mm的209Bi薄膜样品, 系用真空蒸发技术将209Bi金属镀在Al膜上,与前者不同之处是其表面未镀Ag膜,随后被氧化,作为以上完全金属环境的样品的对照组。全部209Bi样品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49-2游泳池型反应堆中的B4孔道,经堆中子辐照生成210Bi,210Bi经过b–衰变(5.013 d)得到210Po,即209Bi(n,g)210Bi(b–)210Po核反应,累计辐照时间 72 h。热中子注量率fth=2.65´1013cm–2·s–1,快中子注量率ff=6´1012cm–2·s–1,预计210Po 产量为210Po/209Bi =3.0´10–8。
辐照样品须作放射性冷却,以排除短寿命放射性核素的干扰。图1为辐照样品的放射性冷却曲线,冷却30天后,放射性核素210Po的生成量为最大,而短寿命核素则基本衰变殆尽。
图1 辐照样品放射性冷却曲线Fig.1 Cooling curves of the irradiated sample.
这样合成的目标放射性核素210Po充分均匀地分布在Bi金属原子环境中。其表面有银层覆盖,中子辐照过程被氧化的概率很小,样品的银灰色表面光滑如初;表面未覆盖银的210Po薄膜样品辐照后,样品表面白色光滑变成淡黄,氧化现象明显。
将放射性冷却30 d后的辐照样品分成两份,一份常温下保存,一份低温处理。
本实验用液氦(4.2 K)作为低温液体,将210Po样品封装后浸泡在盛满液氦的杜瓦瓶中,监测液氦的消耗,确保样品完全处于液氦温度。低温处理一段时间(如20d)后取出样品,3 h后样品回复到室温(293 K), 在室温环境下进行a谱学测量,并进行常温放置210Po样品的a谱学测量。比较两者的计数差异,以观测低温处理210Po样品的a衰变半衰期变化。再将样品浸入液氦中20天,重复上数测量,如此反复浸泡、测量,直到接近210Po的半衰期(138d)。最后对210Po的a衰变数据作线性拟合,推算常温及低温样品的a衰变半衰期值。
测量在空气中进行,探测器为 Au-Si面垒型半导体探测器(SBD),210Po源发射的单能a粒子经过两个F2 mm准直器后被a粒子 SBD探测器记录,源-探测器距离为13 mm,需考虑这段空气对a粒子能量吸收的影响。
这一准直装置的位置固定,以保证多次重复测量时几何位置保持不变。对样品几何位置重复测量稳定性的考察表明,测量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好于0.3%。
图2为该a谱仪的结构图示,包括SBD探测器、前置放大器 ORTEC-142B、线性放大器ORTEC-673、偏压电源ORTEC-710、前置放大器电源 ORTEC-114、脉冲发生器 ORTEC-419、多道数据获取系统MA-8000。
图2 放射性衰变计数a谱学方法测量210Po a衰变的实验装置图Fig.2 Schematics of the experimental setup.
用241Am单能a源(5.486 MeV )配合线性良好的精密脉冲发生器ORTEC -419进行谱议刻度,谱仪系统能量分辨率为0.6%。图3为210Po薄膜样品(厚 3.2 mm)的能谱图。
图3 210Po薄膜样品的能谱图Fig.3 Spectrum of 210Po film sample.
图3右侧的窄峰是脉冲产生器的脉冲信号,在整个测量过程中用来监督电子电路和数据获取系统的稳定性。左侧是210Po薄膜样品的a能谱。从谱仪的能量线性刻度推算,其谱宽对应于210Po-a粒子在3.2 mm厚的Bi膜中耗能分布宽度。这是一个孤立的谱峰,本底计数可忽略不计,测量误差主要源于统计误差,控制为1%。
图4是210Po靶锥样品(厚薄样品)测量的a能谱图,210Po 的 5.3 MeV a粒子在Bi中的射程约17mm。由于自吸收,能谱左端能谱仅记彔Bi表面17mm的210Po a衰变计数,低能部分与本底相连,多次测量的数据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本底扣除。
图4 金属环境低温样品210Poa衰变的能谱图Fig.4 Spectrum of a-particles from the decay of 210Po in metal at liquid helium temperature.
金属环境样品分为A、B两组(每组一个样品),A组为常温样品,B组为超低温(4.2 K)样品。A组样品每隔一段时间(5 d)测量一次,测22次共110 d,对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得到210Po a衰变半衰期。B组样品因受超低温保存的条件限制,每隔20 d取出样品,在常温下测210Po a能谱,每次样品测量时间均为2 h。对多次测量的210Po a衰变计数进行线性拟合,得到在4.2 K的210Po a衰变半衰期。针对测量金属环境下210Po的半衰期变化,本实验设计了非金属环境的210Po样品作为对照。Severijins等[5]将160 keV的253Es离子注入Fe片,注入深度22 nm,其实验能谱类似本文图4的厚膜(17mm)测量的能谱,可见注入离子在Fe中的深度有限,仅是堆积自吸收能谱。金属环境不完备,可能是210Po在超低温度下的半衰期与常温下半衰期并无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
本实验结果显示,液氦金属环境下210Po的半衰期有明显变化。处于液氦低温条件下210Po的半衰期为105.2±4.4 d;常温条件下210Po的半衰期为138.5±1.4 d,210Po-a衰变的半衰期在这两种温度条件下约有 24.1%的差异。此实验结果与德拜模型预言半衰期将缩短的倾向基本一致。实验数据与理论出现分歧可能在于,电子屏蔽效应的两种影响,其使得有效屏蔽势低于库仑势垒,从而缩短隧道穿透长度,a衰变半衰期缩短;同时其又使得a衰变能降低,反而增加了隧穿长度,所以a衰变半衰期实际上缩短较为有限。
对于处于非金属环境下的210Po样品,在常温与超低温条件下半衰期在 3%的实验误差范围内保持不变。
1 Wang B, Yan S, Limata B, et al.Change of7Be electron capture half-life in metallic environment [J].Eur Phys J,2006, A28:375–377
2 Limata B, Raiola F, Wang B, et al.First hints on a change of the22Na b decay half-life in the metal Pd [J].Eur Phys J, 2006, A28:251
3 Zeng Sheng, Spillane T, Raiola F, et al.Measurement of198Au b-decay half-life in metal Au at low temperature[J].At Energy Sci Technology, 2009,43:481
4 Raiola F, Spillance T, Limata B, et al.First hint on a change of the210Po alpha-decay half-life in the metal Cu[J].Eur Phys J, 2007, A32:51–53
5 Severijins N, Belyaev A A, Erzinkyan A L, et al.a-decay half-life of253Es in metallic Fe at temperatures between4 K and 50 mK [J].Phys Rev, 2007, C76:024304
6 Pierre S, Cassette P, Branger T, et al.On the variation of the210Po half-life at low temperature [J].Applied Radiation and Isotopes, 2010, 1467–1470
7 Segre E.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J].Rev Phys, 1947, 71:274
8 Daudel R.Alteration of radioactive periods of the elements with the aid of chemical methods [J].Rev Sci,1947, 85:162
9 Raiola F, Burchard B, Fulop Z, et al.Electron screening in d(d, p)t for deuterated metals: temperature effects [J].J Phys, 2005, G31:1141
10 Kettner K U, Becker H W, Strieder F, et al.High-Z electron screening: the cases50V(p, n)50Cr and176Lu(p,n)176Hf [J].J Phys, 2006, G32: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