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广
关于构建“小学捆绑式发展”评价体系的思考
■陈世广
小学捆绑式发展,是指在办学条件硬件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启动软件均衡,推行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捆绑式”发展,目的在于逐步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强弱校“捆绑式”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大各校之间教师对口交流工作力度,通过强弱结合,全面帮扶,实行资源共享和互补,并将优质学校先进的管理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与弱校融合在一起,达到强校与薄弱学校在管理、教研、师资等方面共同发展的目的,促进义务教育整体均衡发展,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能够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我区是武汉市所确定的城乡一体化改革实验区。区教育局为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促进13所小学区域内均衡发展,将2所区直小学分别与11所农村街道小学中的5所和6所小学的教学管理、教研活动、师资队伍建设等进行捆绑,建立了两个发展圈,即:“1+5”和“1+6”小学发展圈,形成了“小学捆绑式发展”模式。
我区推行“小学捆绑式发展”模式已近两年,两年来,这种发展模式的运行状况如何?效果如何?如何进一步推进?这些问题是摆在我们教育行政管理者面前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要准确回答上述问题,就必须站在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以全方位的、发展的管理视角,运用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方法,正确审视、认真评估其发展状况,从而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指导和促进“小学捆绑式发展”模式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也十分必要。
1.将科学发展观贯穿到制定评价体系的始终
“小学捆绑式发展”评价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小学捆绑式发展”评价的目的不是要对圈内各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单独评价,而是要对发展圈运作状态进行整体分析和评判,并通过评价,比较各发展圈的做法、经验和成果,寻找最佳的发展途径,从而促使“小学捆绑式发展”朝着更加规范、科学的方向发展。“小学捆绑式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圈内学校发展的结果,而且更加关注发展过程,更加关注学校发展的潜力和优势。从这一个意义上讲,构建“小学捆绑式发展”评价体系,应该以发展圈为对象,以圈内组织建设和活动开展情况为基本内容,着眼发展圈的生存与发展,着眼于各责任团队的履职状况,在此基础上确立评价指标,形成评价方案,构成评价系统,促进“小学捆绑式发展”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健康持续发展。
2.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小学捆绑式发展”评价体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评价的目的又决定了必须进行动态的过程评价,要使评价取得良好效果,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矫正作用,就必须建立完整流畅且具有长效意义的评价机制。早期的操作流程需要行政手段的强力介入,建立由区教育局统一领导、职能科室联动、圈内学校互动、上下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终端评价为辅的评价机制。后期则可由常态化走向程序化和自动化。
(1)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相结合
“小学捆绑式发展”责任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只有坚持了过程评价,才能更及时地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更有效地促进捆绑式办学模式的健康发展。坚持了终端评价,也就能更全面地总结成绩和经验,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无疑会为“小学捆绑式发展”现状给出准确的定位和判断,为领导决策提供有效有力的依据,同时也会及时地为小学捆绑式发展注入活力。
(2)检验性与导向性相结合
就评价而言,毫无疑问具有检验的功能。换一句话说,对“小学捆绑式发展”进行评价,就是要对工作开展情况和发展状况以及各责任团队的履职情况进行检查,并对照检查结果,检验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制度的完整性、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方法的可操作性等。但这并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通过评价,去调整目标、完善措施,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去引导学校更好地开展工作,推进“小学捆绑式发展”模式向纵深发展。评价同时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这种导向性蕴含在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中,体现在评价结果上,如果我们坚持把发展圈的常规管理、团队建设及履职状况、发展状况作为主要的评价内容,也就能很好地引导学校加强上述各方面的工作,也就坚持了评价的导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坚持评价的检验性与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就是正确把握了评价的目的,坚持了“小学捆绑式发展”模式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在评价中,无论是评价内容的确立还是评价方法的选择,或是评价结果的呈现和运用,都应充分体现评价的导向性作用。
(3)诊断性与激励性相结合
评价的目的之一在于诊断,也就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检查评价,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在整个工作中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比如,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还是执行制度不力的问题;是领导机构不健全的问题还是组织领导不到位的问题;是整个工作环节都出了问题还是某个职能部门履职出了问题等等。查找出了问题,我们就好对症下药,及时解决,这也就是评价的目的所在。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小学捆绑式发展”的责任主体是学校,特别是核心学校以及圈内各职能部门,他们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在评价时,要充分利用评价结果,对学校层面的工作予以充分的肯定:肯定方向、肯定成绩、鼓励创新、鼓励发展,要告诉学校,只有充分地量的积累,才能带来质的变化。因此,我们评价时,要用放大镜观察成绩,用显微镜查找问题,借以鼓励发展圈的成长进步。校级评价则要用目标管理和责任管理等手段去激活各职能部门的内在动力,以形成合力并举的工作态势。
(4)自主评价和多方参与、共同协商的评价相结合
小学圈内学校一方面实行自我评价,实现小学圈发展的自我反思和调控。另一方面,邀请与圈内教育有关的人员,如学生家长、教育专家、教育行政人员等,广泛参与评价,共同协商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3.评价内容的选择
评价内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评价要素或是评价指标的确定,就其范围来讲,应该穷尽发展圈内的一切发展元素,而且,从理论上讲,评价内容越丰富,范围越广,评价结果就会越客观,效果也就越好。就其选择方法来讲,应该由各评价主体按照自己的管理职能和职责要求,根据本单位的评价方向、评价目的来选择评价内容,既要考虑履职性指标的充分纳入,也要考虑发展性指标有效植入,同时还要注意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合理配置。比如;基教科在评价圈内组织建设选取指标时,除了要选择是否有领导小组、工作制度等要素外,更要选择能反映工作状态的评价内容,如:领导参与活动的情况、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运行机制的运转情况,还要选择发展要素类的指标,如:制度的完善情况、管理方法的创新情况等等。再比如,教研室在评价圈内教学发展状态选取指标时,除了选择圈内常规教学指标外,要将当前圈内整体的常规情况与过去的状况进行比较,设定比较指标,这个比较指标就是一个发展元素,也是一个动态的指标,它能直观地反映发展圈工作的进度和效果,是评价最终要获取的重要数据之一。
4.为教育督导奠定评估基础
教育督导的周期长,一般3~4年一次,并且以终结性、规范性评价为主。“小学捆绑式发展”评价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教育局和学校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各级部门在评价过程中积累的评价资料,成为日后教育督导的重要基础,可以为今后教育督导部门的教育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笔者认为,“小学捆绑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该由以下三方面构成:
1.小学发展圈发展规划
小学发展圈发展规划是圈内学校共同发展的灵魂,充分体现小学发展圈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对小学发展圈发展规划的评价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
(1)评价规划本身的质量。小学发展圈规划包括小学发展圈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措施等,规划应该符合小学发展圈实际,明确、具体、可操作。
(2)评价制定规划的过程。设置这一指标的目的在于引导小学发展圈将制定规划的过程,作为统一圈内教职工思想和行为,激发圈内教职工主体性的过程。
2.小学发展圈发展过程
小学发展圈发展过程主要包括落实规划过程中的小学发展圈工作的主要环节。我们选取了圈内领导、圈内管理、教育教学、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4个主要指标。圈内领导是影响小学发展圈发展的最直接因素,圈内管理和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小学发展圈发展的体制保障和资源保障,教育教学是小学发展圈发展的核心环节。
3.小学发展圈发展结果
对小学发展圈发展结果主要从3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小学发展圈自主发展。设置小学发展圈自主发展指标的目的在于:引导小学发展圈依据办学规划,确定小学发展圈发展重点,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圈内教职工要参与制定评价标准,并认可新的标准。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小学捆绑式发展”评价指标内容如下:
“小学捆绑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实施“小学捆绑式发展”评价方案,教育局要成立“小学捆绑式发展”评价小组,具体负责“小学捆绑式发展”评价的实施。评价小组一般可以由以下几部分人员组成:教育局领导、小学发展圈各校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社区相关人士、教育评价机构专业人员、教育科研单位的专业人员等。
1.制定小学发展圈发展规划
“小学捆绑式发展”评价的第一阶段是制定小学发展圈的发展规划。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小学发展圈发展目标。根据对小学发展圈师资水平、生源情况、教育教学设施、学校的社会环境等优势与弱项的分析,依据学校的办学宗旨以及家长、社会等方面的意见,定位小学发展圈内学校发展方向,实事求是地制定小学发展圈近期及中长期发展目标。
(2)考虑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根据小学发展圈发展状况分析,找到小学发展圈发展的突破口,确定2~3项小学发展圈重点工作(发展项目),以此为契机,推动小学发展圈内学校整体发展。
(3)把小学发展圈发展目标分解到圈内各个学校。确定小学发展圈各个学校的工作目标、实施计划、工作重点和预期成果,并且考虑制定检验工作成效的评价目标和策略。
制定小学发展圈发展规划的过程,也是统一圈内全体教职工的办学理念、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过程。为此,组织小学发展圈教职工参与分析小学发展圈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参与制定小学发展圈发展规划,认可小学发展圈发展措施,并把这种参与行为制度化,应成为小学发展圈管理的重要内容。
2.制定小学发展圈评价方案
(1)确定评价目的和指标内容。小学发展圈既可以选择上述“小学捆绑式发展”评价方案中的指标体系的全部内容,也可以选择其中的若干项指标作为小学发展圈这一阶段自我评价的重点。
如区级评价应按照各科室的职责要求和管理职能,分别制定方案,同时构建评价系统。基教科应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对各发展圈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工作开展管理情况以及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比较,建立诸如《小学圈内常规管理评价细则》《小学圈内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小学圈内组织建设评价方案》《小学圈内责任德育工程建设评价方案》等系列评价方案;教研室应从业务指导与管理的角度,对各发展圈的教研教改情况、教师常规工作情况、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以及活动开展情况等进行评价,建立诸如《小学圈内教研工作评价方案》《小学圈内教师常规工作评价方案》《小学圈内科研工作评价办法》《小学圈责任型课堂建设进展情况评价办法》等系列评价方案;教师工作科应着眼于对发展圈内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增强、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与共享等教师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建立诸如《小学圈内教师资源合理配置评分细则》《小学圈内教师成长评价办法》等系列评价办法。办公室、督导办、计财科、校仪站等相关科室,也应根据各自的职责,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案、办法、细则等,用以评判发展圈的运作状态,指导发展圈在不同的管理侧面开展工作。
(2)选择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选择评价方法要从小学发展圈的实际出发,既要考虑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也要考虑评价方法的可行性。既要重视小学发展圈评价过程中的量化信息,也要重视小学发展圈评价中的质性分析。以基教科对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的制定为例,进行文字表述后,要用下列表格说明:
小学发展圈教学质量量化评分表
(3)依据评价目的,确定评价日程表。评价时间宜安排在小学发展圈某项阶段性工作任务完成前后,以使评价结果成为小学发展圈实现发展目标的决策依据。
(4)确定评价信息的收集对象和实施评价的人员。根据评价指标,确定评价对象。如果是对小学发展圈全面工作的评价,那么评价对象的覆盖面要广。如果是单项评价,则评价对象涉及相关人员即可。评价人员由“小学捆绑式发展”评价小组成员担任。
3.收集与分析评价信息
(1)收集评价信息。一般来说,“小学捆绑式发展”评价小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收集评价信息:
①与小学发展圈教师、学生、非教学人员、家长会谈。
②观察上课情况及学生活动表现。
③阅览小学发展圈计划书、小学发展圈发展报告、学生作业进度表、课程表等文件。
④作问卷调查。
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评价人员在开展评价工作之前,最好接受一些评价方面的专业培训。在评价中要保持客观、公正和友好合作的工作态度。评价人员在与评价对象交流时,一方面要克服“钦差大臣”倾向;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使用倾向性语言和行为,以保持评价信息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分析与整理评价信息。该项工作最好在教育统计人员指导下进行。
4.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
(1)评价结果的呈现。评价结果主要用评价报告的形式呈现。报告要根据小学发展圈评价事实和数据,说明小学发展圈达到发展目标的程度。报告要注重反思,而不是描述现状,要为小学发展圈进一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每一次的评价报告和相关资料都应该按规范程序归档,建立小学发展圈评价档案。
(2)评价结果的利用。完成评价报告并不是小学发展圈自我评价的终结,而是下一轮小学发展圈评价的开始。小学发展圈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了解小学发展圈发展成败的原因,制定出下一学年的发展规划、改进措施和发展方向。要用适当的方式,及时向小学发展圈有关人员反馈评价结果。
目前,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因为经费投入、人事吸纳、内部管理等复杂因素,已经在事实上形成了巨大的悬殊,这种悬殊造成了弱校与强校、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的分化,致使同是国民,但不能享受同等教育,造成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平。开展“小学捆绑式发展”及其评价工作,对小学发展圈内的学校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其成效为“七同一均衡”,即“管理同谋、计划同盘、人才同用、活动同行、资源同享、信息同通、发展同步、促进均衡”。这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差距,促进学校均衡发展,达到教育公平的目的。然而,我们的思想不能只囿于学校捆绑方式和评价,而应该去思索去寻找更有效的办法,最大化的缩小城乡学校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公平。
1.切实转变学校评价功能。目前,教师和校长普遍感到,对于学生和教师评价他们还可以根据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可是在学校评价方面他们往往感到无能为力,疲于应付,或者互相攀比,甚至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举措就是转变评价功能,从过分强调对学校的甄别和评比转向为学校提供服务和促进学校发展。评价职能部门首先要树立起服务意识,从促进学校发展的角度出发,改变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学校形成合作和同盟关系。
2.尊重学校特点,发展学校个性。每一所学校,都有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底蕴、人文背景、管理特点、教育风格,这些决定了学校的不可复制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学校的这种独立性和独特性可以打破“捆绑发展”造成的“千校一面”的冷清局面,使各类学校各具特色,使学校文化百花齐放,真正促进学校“由工具存在向文化存在”的转变。
3.激活人事管理机制,促进学校人员合理有序地流动。政府要深化教育人事管理制度,要赋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以充分的人事管理权。学校人事管理,首先要以人为本,强化师德,建事业型的教师队伍;然后要按编设岗,按岗聘用;坚决执行分流、轮岗、待聘、解聘等聘用改革,通过建立以“区分、激励、淘汰”为内涵的人事危机管理机制,使教职工合理有序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整合。
4.统筹教育发展规划,整合教育资源,集中办学,发展优质教育。目前的薄弱学校,多数集中在乡镇和乡村,其特点是自然条件恶劣、办学条件差、学生人数少、教学人员进不去也留不住。这就需要政府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统筹城乡教育规划,统筹城乡学校布局,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城乡一体、定位明确、功能互补、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扎实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发展优质教育、扩大优秀学校的服务半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促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的公平,从而使“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落到实处。
武汉市汉南区教育局)
责任编辑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