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伟强
(五邑大学 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广东 江门 529020)
黄三德述评
——以辛亥革命时期为例
梅伟强
(五邑大学 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广东 江门 529020)
黄三德是美洲洪门致公堂的领袖人物,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中华民国成立后,黄三德在洪门于国内立案建党、为洪门五祖建祠纪念等问题上,同孙中山产生了严重分歧,经激烈争吵而后分道扬镳,“不复来往”,他本人也从革命功臣蜕变为悲剧性历史人物。
辛亥革命;黄三德;孙中山;洪门致公堂
黄三德 (1863—1946),广东台山人。1878年赴美国三藩市谋生,当过矿工、洗衣工、送货员、酒吧服务员等。1883年加入美国洪门致公堂,1897年被推为旧金山致公堂盟长 (大佬),直至1927年隐退。1903年,在檀香山经孙中山长兄孙眉介绍与孙中山相识,接受孙中山革命反清的政治主张,“三德以为非实行武力革命,不足以救国,故引孙文为同调,欲助成之”[1]3,从此,黄氏追随孙中山走上民主革命道路,为辛亥革命做出重大贡献。
一
黄三德对辛亥革命的重大贡献,可以归纳为10个方面:
第一,推介孙中山加入洪门致公堂。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兴中会,1896年前往美国开展革命宣传。此时孙因未加入洪门致公堂,被美国各埠致公堂 “视同路人”,他失望而回。1903年,黄三德去函檀香山国安会馆,推介孙中山加入洪门,并封以 “红棍”(即元帅)之职,[1]2从而为孙中山在美洲华侨中开展革命活动大开了方便之门。
第二,全力营救孙中山走出天使岛。1904年,黄三德致函檀香山洪门昆仲,请其资助孙中山赴美。4月6日,孙中山抵达旧金山,因康、梁保皇党人勾结美国移民局官员以孙中山持 “假护照”入境为由,而将其关入天使岛木屋里,准备原船遣回。黄三德闻讯后,立即同唐琼昌、伍盘照等想方设法积极营救。他提议由致公堂用500美元保释孙中山,再用5000美元聘请律师和利打官司。和利认为,可代孙中山做檀香山出世假纸,使孙成为美国公民,然后由华盛顿方面律师向美国工农部 (相当于今日移民局)上诉。黄三德表示同意。于是,和利为孙中山做了在檀香山出世的假纸,最终取得胜诉,保皇党的阴谋以失败告终。对此次事件,黄三德曾说:“查孙文并非在檀香山出世,但孙文为登岸计,不得不誓假愿,无可如何也。”[1]4孙中山离开天使岛拘留所时,黄三德又组织洪门人士及教会的有志之士,前往码头热烈迎接孙中山进入三藩市。之后,孙中山的住、食、行均由黄氏安排。
第三,支持印发 《革命军》向侨胞广为宣传。《革命军》是民主革命家邹容的力作,它无情地揭露、鞭挞清政权的腐败无能,号召国人起来推翻清王朝。孙中山同黄三德、伍盘照商议在美洲发行此书。伍盘照答应由 《中西日报》社免费印刷1.1万册,黄三德承诺由致公堂负责邮寄之费用。“全美华侨得此有力宣传品之启导,不及半载,知识为之大进,此书之力多焉。”[2]105
第四,策划 《大同日报》“易帜”。《大同日报》是致公堂的机关报,黄三德是总监督,唐琼昌是主要创办人。主笔欧榘甲为保皇党人,他常在报上发表文章攻击孙中山。黄、唐大为不满,力劝欧氏同孙先生合作,欧氏不从。黄、唐遂迫使欧氏辞职,由孙中山派革命党人、留日学生刘成禺负责笔政,《大同日报》便成了宣传革命反清的报纸。这就是辛亥革命史上著名的 “《大同日报》‘易帜’”事件。
第五,授权孙中山改造洪门致公堂。洪门创立于清初,原为 “反清复明”秘密组织,带有封建帮会神秘、狭隘性质。美洲华侨中十之八九加入了洪门。该组织后来变得极其涣散、守旧,总堂与分堂各自为政,彼此较少联系,加上康、梁保皇党人很多骨干分子的加入,使之处于保皇党的影响之下。孙中山以洪门致公堂 “团体涣散,主张分歧,不能为祖国革命之助”[3]432向黄三德提出实施改造、会员重新注册的建议。在黄授权下,孙起草了 《致公堂重订新章要义》和 《新章程》80条,将 “联合大群,团集大力,以图光复祖国,拯救同胞”列为致公堂不可缺的 “义务”;在章程中将中国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16字纲领规定为致公堂 “宗旨”,并 “以协力助成祖国同志施行宗旨为目的”,从而把致公堂改造成了革命组织,其成员多能自觉为民主革命而奋斗。
第六,亲自陪同孙中山巡游美国各埠,向华侨宣传反清革命。致公堂改造后,为了向会员宣传新章程,动员会员重新注册登记,同时向侨胞宣传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黄向孙提出到美国各埠游说建议,孙中山十分赞同,并说 “游埠要演说,演说颇困难,最好大佬同去帮忙,则我省力甚多”[1]5。黄欣然同意,并决定由致公堂提供孙游埠费用。1904年5月下旬至9月下旬,黄三德亲自陪同孙中山从旧金山出发,穿越美西、美中、美东的洛杉矶、亚特兰大、费城、华盛顿、芝加哥、纽约等30多个城市。每到一地,先由黄三德 “开台演戏”(洪门用语,意为招收会员拜盟行礼),然后孙中山登台讲演,宣传其革命主张。但因洪门组织过于涣散和保皇党会员从中破坏, “虽经总理舌敝唇焦,多方劝谕,而各分堂对于总注册事,仍属虚与委蛇,延不举办,各埠会员之报名注册者,寥寥无几”[2]115。尽管这次游埠未能完成总注册及改造致公堂的任务,但孙中山的宣传在华侨中播下了革命种子,为后来美洲同盟分会的成立、同盟会与致公堂的联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七,促成致公总堂与同盟会美国总会的联合。1911年夏,孙中山第四次赴美。鉴于美洲同盟会与致公堂不能联合妨碍了革命事业的推进,他建议同盟会员一律加入致公堂。李是男等同盟会总会负责人表示拥护,致公堂黄三德、唐琼昌等领导人也赞同,于是,双方在各自的机关报 《少年中国晨报》和 《大同日报》登载了联合布告。同盟会员加入致公堂后,致公堂的影响和力量进一步扩大。
第八,组织洪门筹饷局,筹款支持辛亥革命。1911年6月,在孙中山主持下,洪门筹饷局 (又称中华革命军筹饷局,对外称国民救济局)成立。孙中山为筹饷局手订缘起、章程及革命军筹饷约章,以资遵守。筹饷局职员由致公堂及同盟会荐人选任之,共40余人,黄三德为监督,李是男为会计。之后,孙中山与黄芸苏走北路、张霭蕴同赵昱走南路,赴美国南北各埠演说筹款。行前,黄三德指示“由致公堂总堂发出布告,请各埠分堂慷慨捐助”[4]202。筹饷局为革命捐助的第一笔款项,是捐港币1万元给香港黄兴,作为筹设暗杀机关的经费。筹饷局从成立到当年年底,共筹得美金40多万元,可见当时民气之盛。[3]444需要指出的是,黄三德及美国洪门致公堂为辛亥革命的捐输并非始自筹饷局之成立。孙中山发动的10次武装起义,其经费主要来自海外侨胞的捐助,其中洪门人士最为踊跃慷慨。最著名且为大宗者是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急需15万元以作善后之用。黄三德支持加拿大维多利亚、温哥华和多伦多的洪门人士将三地四所致公堂楼宇典押出去 “变产助饷”,得款7.7万元之多,占海外捐款之半数。此举深得孙中山、黄兴的赞扬。黄兴说:加各地致公堂 “尊处同志闻系先变产业,以急应军需,热度之高,洵为海外所未有,同人等不胜感服”[5]411。
第九,敦促孙中山回国参选临时大总统。武昌起义时,孙中山正在美国游埠筹款。他是在10月12日行至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时,才从当地英文报纸上得悉这个消息的。黄三德力促孙中山立即回国,并筹得1万元交给他作旅费。12月25日,孙中山由欧洲返抵上海,受到极其热烈的欢迎。孙回国后,黄三德同唐琼昌策划以各埠致公堂及华侨团体的名义大造声势,一日发出百数十封电报拥戴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电报费便逾千元美金。黄三德戏称:“孙文之临时大总统,是三德一手造成,亦是洪门人士合力造成。”[1]241912年3月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向黄三德颁发两张旌义状,表彰他在中华民国开国之始,“懋著劳绩,历史不渝”和“为国宣劳,颇资得力”。[1]38孙中山给革命功臣连发两张旌义状予以表彰的,黄三德是唯一一位。
第十,革命成功后继续支持孙中山为捍卫辛亥革命成果而进行的斗争。民国建立后,黄三德批准由筹饷局出钱买6架飞机,由李绮庵、梅光培等人运回国内,成立飞机队,支持孙中山的新政府。孙中山辞职后,飞机队的6架飞机赴粤,被胡汉民的军政府接收。黄三德有功于辛亥革命,但他不以功臣自居,正如他自己所说:“三德数十年之心如一日,不慕荣利,不求做官。当孙文得志时,三德无所求,数次回国,仍是空手而回。”[1]55事实的确如此。他做的 “大官”是北京农工商部顾问、中国铁路总公司顾问。这些官职, “虚衔而已,无实利焉”[1]55。在护国战争中,三德接受西南军阀岑春煊、唐继尧的任命,为欧美筹饷专员,筹钱支持反袁护国战争。三德说:“此次筹款,成绩尚佳,所得款项,由公堂公议,直汇云南,为讨袁之用。”[1]55
以上十个方面,虽不尽全面,但概括了黄三德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重要贡献及其与孙中山的友谊,从中可见,他的历史功绩是很大的。
二
民国甫建,黄三德因为洪门在国内立案为合法组织、在广州建洪门五祖祠、洪门改党 (改属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洪门人士为官、偿还向致公堂的借款以及赎回被典押的致公堂产业等问题,同孙中山多次发生激烈争吵,常常不欢而散。1922年,黄三德下决心 “不复与孙文来往”[3]45。两位革命战友从相识到相知、相交,共同为推翻清朝、缔造民国同甘苦、共患难,结为生死之交,到最后竟彼此不再往来,“恩尽义绝”,这不能不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大悲剧。笔者以为,这种悲剧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孙黄沟通不足,由误会变成积怨。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忙于国事,对黄三德提出的要求重视不够,解释更不够。有的要求 (如洪门立案、建五祖祠等)推交胡汉民办理;有的要求 (如洪门改党)由冯自由向黄作解释。同黄三德在一起时,孙中山也未多作耐心解释,“话不投机半句多”,二人常动怒大吵,使座中之人 “各有惊讶之色”。从黄三德方面讲,他对孙当时的困难处境体谅也很不够。其实孙只当了三个月临时大总统,权力分散,财政极度困难,要满足黄的要求,显然是不现实的。黄三德对此不理解,由误会变成积怨。
第二,黄三德个人品质所致。黄三德原为 “反清复明”秘密组织的 “头领”,是 “绿林英雄”式的传奇人物,虽经孙的 “革命洗礼”而为辛亥革命做了不少工作,但江湖义气、派头很重,民主政治意识淡薄;加上洪门致公堂领导层的一些人 (如朱三进等)对孙的革命主张,特别是改造致公堂的做法并不心服,他们常在黄面前说孙的坏话,这对黄产生了一定影响。黄氏坦言: “朱三进大佬之言,诚有先见,三德自愧肉眼无珠,识错人矣。”[1]27
第三,胡汉民拖办加深矛盾。据黄三德说,他于民国元年3月1日从美国回到上海,时孙中山已解除临时大总统职。他们在广州相见,黄向孙提出致公堂立案为国内公开合法政党,孙 “满口应承,但推归胡汉民”。以后,黄向孙提出在广州建五祖祠事,孙也推给胡办理。当时,孙中山已无职无权,而胡为广东都督,所以,孙的 “推归”是无可厚非的。黄把胡不予办理的责任归于孙中山,“盖孙文对此事太过冷淡”[1]25,是没有道理的。
胡汉民为什么对孙中山交办的事久拖不办呢?据黄三德说,是因为 “胡汉民更轻视洪门,过桥则拉板也”[1]25。说胡 “过桥拉板”,把洪门支持革命的恩德 “置之脑后”,恐怕不是事实。但胡为什么“更轻视洪门”?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胡知道,洪门原是秘密结社组织,虽曾热心帮助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但却始终不肯接受孙的实际领导;二是胡不欣赏黄三德 “一副黑社会江湖派头口气,完全不懂民主宪政,极欲将致公堂在国内立案,建立祖祠,以立根基,并扩展其影响力”。他 “坚决反对黑社会的介入政治”。[6]507显然,胡汉民不可能把自己的这些想法告诉黄,只好把责任推给孙中山。黄来都督府求见,胡 “托词不见”,“三德为此事与胡汉民动气数次”,但 “胡氏仍置之不理。孙推归胡,胡又推归孙”。[1]26-27胡、孙互相 “推归”的结果,是进一步加深了黄三德对孙中山的猜疑与怨恨。
第四,黎元洪、岑春煊、陈炯明等政客的挑拨离间。黄三德向孙中山提出的要求,有几项后来被孙的政敌 “落实”了:黎元洪准其洪门立案,广东省长朱庆澜也批准其立案,北洋军阀政府准其在上海建立祖祠。对此,黄感恩戴德,赞颂有加。
辛亥革命成功后,黎元洪同孙中山争选临时大总统失败,从此,视孙为政敌;陈炯明野心勃勃,后来发动政变,炮击孙中山的总统府,欲置孙于死地。此二人的面目早为人所识。岑春煊又何许人也?岑是清末民初一位纵横捭阖的政客,有桂系军阀 “教父”之称。他任职清朝两广总督时,曾用武力镇压1905年反美爱国运动和孙中山革命派的“乱党活动”。1904年孙被关押在旧金山天使岛时,岑训令当时清廷驻美公使梁诚,尽速查清孙如何入境美国的 “诡计勾当”。1921年,北方军阀争权夺利,孙中山在广州重组中华民国政府,岑春煊 “闲居”上海,当他了解到黄三德对孙的态度后,于是“拉黄打孙”,挑拨孙与洪门的关系,企图利用黄在美洲侨社的影响力实现东山再起。1922年初,黄回美前岑 “盛情”邀请黄到上海 “晤谈数天”,共商“如何改造政府,挽救国家危亡之法”。[1]45岑还写了《致海外洪门人士之公函》[1]46-48给黄,委托黄 “代表”他问候海外洪门人士。岑在信中对孙中山极尽污蔑攻击之能事, “再三声明孙文捣乱,不能救国”[1]45,只有岑的 “爱国救国之心,数十年来如一日”[1]47,洪门人士只有跟岑走,才能 “救民于水火之中”[1]48;信中对黄三德大加吹捧,说黄 “奔走国事,凤著勋劳”,今 “特派其回美,与诸公接洽……凡函中所未尽言者,统由黄君代陈一切,诸公与黄君共商,无异与煊面议”[1]47。之后,岑又发表《布告旅美侨胞》。黄三德说此文与公函 “词异意同”[1]48,也是极力丑化孙中山的人格,否定孙从事的伟大救国事业。可悲的是,黄 “肉眼无珠”,竟分不清是非、善恶,认敌为友,在反对孙中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回到美国后,拿着岑的信,兴高采烈地周游美洲各埠,尽情发泄对孙的不满,无耻宣扬岑的 “爱国救国之心”。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1924年2月2日,陈炯明也给黄三德及美洲致公堂写了一封信,[1]50-51一方面肆无忌惮地攻击孙中山,为其反革命行为诡辩;一方面甜言蜜语吹捧洪门 “热诚救国”,乞求 “鼎力筹助军糈”。[1]51
黎元洪、岑春煊、陈炯明等政客的 “离间计”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使有勇无识、有义无气的黄三德冲昏了头脑,加深了他对孙中山的不满。
三
黄三德虽对孙中山积怨极深,但仍怀有敬意。1925年孙中山病逝,黄听此噩耗十分悲痛,他说:“国父不幸,是中华民族的不幸!”[7]1942年,当有人问他当年为何反孙时,他说:“我根本不会反对孙先生,所有误会系由胡展堂 (即胡汉民)不肯为洪门立案俾在广州建立五祖祠所引起”。[3]466
黄三德73岁时口述出版了 《洪门革命史》一书,概述了他及美洲洪门致公堂同孙中山的恩怨瓜葛,书中不少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对孙的革命事业及人格魅力、孙同周围革命战友的关系、家庭及婚姻等,多有歪曲、丑化、污蔑,甚至无聊的人身攻击。有史家对这本书的 “可靠性”提出质疑,他们认为,黄三德写这本书的时间,“是在他与孙中山先生分裂十多年后,可靠性相当值得怀疑……我想如果这本书写在1911年,内容可能完全不一样”。“《洪门革命史》是黄三德73岁时口述撰成的,捉刀写书的人没透露身份,当是时黄氏生活困苦,很是凄凉寂寞。书中的确把中山先生的伟大革命事业歪曲乱写,甚至对孙总理作些无聊、令人不能置信的人身攻击。从口气看来,这册小书断然是出自中山先生的敌人之手”。[6]517因此,治史者必须采取严肃态度,对其多从各方面佐证以辨真伪。
笔者认为,史家们的评述十分中肯、客观,值得深入探究。黄三德是一位悲剧性人物,其历史结局是可悲可叹的。不过,尽管黄三德其人、其书存在诸多问题,也无法否认、抹杀他为辛亥革命所做的杰出贡献。黄三德是美国洪门一位传奇式人物,是中华民国的开国功臣,他不应该被历史遗忘。
(感谢美国洪门致公堂秘书长陈建平先生为笔者提供 《洪门革命史》等有关资料)
[1]黄三德.洪门革命史 [M].1936.
[2]冯自由.革命逸史:第2集 [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刘伯骥.美国华侨史 (1848—1911)[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6.
[4]华侨革命史编纂委员会.华侨革命史:下册 (一)[M].台北:正中书局,1981.
[5]杜元载.革命文献:第65辑——中国同盟会革命史料(一)[G].台北:台湾 “中央”文物出版社.1974.
[6]张希哲,陈三井.华侨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革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内部印刷本.台北: “国史馆”印行,1997.
[7]陈素敏.黄三德:一生写就 《洪门革命史》[N].江门日报,2011-04-04 (A04).
A Review of Huang Sande's Contributions to the Xinhai Revolution
(by MEI Wei-Qiang)
Huang Sande was a leader of the American Hong League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Xinhai Revolution led by Sun Yat-sen.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Huang Sande had serious disagreements with Sun Yatsen over founding the Hong League in China and building shrines for the five founders of the league.After fierce quarrels he broke up with Sun.Huang changed from a revolutionary hero to a tragic historical figure.
the Xinhai Revolution;Huang Sande;Sun Yat-sen;the Hong League
I046
A
1009-1513(2011)04-0033-04
2011-06-27
梅伟强 (1939-),男,广东台山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五邑华侨史和侨乡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 朱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