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芬
(浙江定海二中教育集团 北校区,浙江 舟山 316000)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重要的目标维度,充分说明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其过程就是建立在“动情”的基础之上的,无爱之教育必定是失败的教育,只有根植于挚爱之中的教育,才能生情,才能生效。但在新课程改革中,我经常发现有的同学对新课程教学漠不关心,不愿参与其中,甚至出现课堂教学冷场现象。如何引导学生激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并及时捕捉学生的情感,感悟提升,达到情感态度教育目的,是目前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我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与各位同行共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课堂情境也需要预设,精彩的课堂情境离不开匠心独具的预设,学生情感的培养离不开课堂的预设。教师要用精心的“预设”为学生搭建情感流露的平台,让预设与生成珠联璧合、和谐共生,这样才能使一堂平淡的课呈现“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
而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作用,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我通过预设各种课堂情境,渲染出历史与社会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从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感,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课堂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引发积极情感体验,触境生情,及时捕捉学生的真情实感,并以自己的情去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达到情感态度的教育目的。
例如,在学习评说秦始皇的功与过的课堂活动中,在与学生寻找秦始皇的历史踪迹、感受秦始皇不平凡的经历后,我预设了“评说秦始皇的功与过”辩论活动情境,与学生一起在历史长河中体验情感。有的学生用独特的情感语调介绍秦始皇的“简历”,用简短的语句高度概括了秦始皇的一生经历,深深唤起了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复杂的情感。也有学生引用古代人物对秦始皇的评说激发其他同学的历史情感和价值观点:“李白赞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司马迁《史记》说他:‘刻薄寡恩,心如虎狼。’……”
这是历史与学生的心灵的一次情感碰撞,它提高了学生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内化为一份独特的情感,以致产生创新的情感价值观。我及时抓住这一契机进行总结,将历史情感与价值更深地融入学生的心灵。“关于秦始皇,有些学者认为秦始皇功大于过,有些学者认为他过大于功,还有一些认为他功大过也大。在这里我暂不作定论,目的是想让同学们今后在关注这个问题的时候有更多思考的空间。我希望你们将来依据情感与价值判断,认识现实问题,成为真正有睿智卓见的人,成为真正有思想有头脑的人,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人”。
生成资源指在教学中产生的新的教学资源。在制定教案的时候,教师常常会从一些常规的角度去思考,去设计(有时比较主观),但与现实的教学情境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教师的思考中有许多的东西是无法想象的。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想象到课堂当中发生的一切,所以必须巧妙捕捉课堂中学生内因的动态生成,进行情感与情感的碰撞。就像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对生成性资源的发现和处理反映了教师备课的深度和广度,也是一名教师课堂教学智慧的突出体现。
比如,在讲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介绍自己准备的八国联军侵华背景和侵入北京后犯下的滔天罪行的内容,有的学生边讲边出示有关图片。在学生的倾诉中,我观察到同学们情绪高涨,就问道:“学了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一种态度去对待曾经掠夺过我们的国家?”我期待着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和理性的情感对待这一历史事件,然而听到的答案却让我吃惊,“去那些国家把他们抢去的东西抢回来,也去放一把火烧掉他们的宫殿”,有的学生这样喊道。
我没有想到学生情绪会这么激动、情感这么强烈,这是我事先没有设计和想到的。它打乱了我的预想,扰乱了教学程序,但这是一个极好的课堂生成资源,我没有选择回避,而选择了挑战,针对课堂中学生出现的“出轨”行为,我决定利用生成课堂资源让学生的情感表达走上正道。
我设计了一个欲擒故纵环节,我说:“好吧,我们现在就去征讨那些曾经侵略过我们的国家,假如我们用先进的武器攻入了一个国家的首都,请你们干你们想干的事情吧。”“我要到这个国家的博物馆把那些被他们抢去的东西抢回来。”“我要一把火烧了他们的博物馆。”“我要砸碎他们一切值钱的东西。”学生们“热情高涨”。我顺势灵活地调整教学转向,重新设计和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继续问道:“你们在别人的国家里烧杀抢掠,你们得到了快乐吗?你们会因你们的所做所为安心吗?”
同学们沉默了,谁也不说话了,但我已从他们的神情中读懂了他们内心的活动。这时有人忽然喊道:“老师,我们不能这么做。”“为什么?”“热爱和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渴望和平。”同学们逐渐恢复了理性,在情感与价值观的碰撞中体验了情感,感悟了情感,提升了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的。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景中,学生的情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同学的发言或是教师的一个表情,都会左右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激发或体验改变方向,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教师教学技巧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时一个小小技巧的运用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的情感引入教学中,使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得到有效的激发和指引。
例如在学习魏晋南北朝文化——贾思勰和《齐民要术》时,我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相关的文字和图片,并思考问题:“贾思勰为什么能完成《齐民要术》一书?”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基本上也能说出答案:他能亲自参加实践,长期注意积累经验,且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教材的内容也讲述到这里。但我并没有停止让学生从历史中体验情感,而是继续质疑:“你们平时在学习或做某件事时有没有这种精神?”学生马上在下面议论纷纷。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这正是我所期望的和将要达到的情感教育目标。这时我引出南宋陆游的诗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之后,我向学生解释了诗的含义,并指出,无论是现在学知识还是今后实现理想,这个道理是相通的。我通过善用“质疑”“古诗引用”等教学技巧把历史名人身上的闪光点引申到学习生活中,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体验情感,提升情感,从中吸取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情感与认识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认识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刻;认识浅薄或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误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反作用于认识,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根据这一规律,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我做到以知育情,使学生提高认知水平,端正和加强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同时我也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情感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不但不感到艰涩、困苦,反而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快乐。
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一文后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学后感。有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从鸦片危害一直谈到今天各种毒品对个人、国家和社会的危害,提出要倡导远离毒品,拒绝毒品;又有学生从史实出发,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并立志发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学习。还有学生质疑:“如果清政府早些改革,重整朝纲,加强法制,根除腐败,国力强盛了,英国还敢来犯吗?”等等。这是学生提高认知水平后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对学生真实的体验我都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对学生的质疑也予以保护,而非粗暴地说“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感受、情感有了落脚点,真情实感得到了提升。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真情实感的真实捕捉者。从学生的内心出发,让学生的情感随着内容的延伸,真实真切地得到激发,让学生的学习由真情开始,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真实体验,感悟情感,提升情感,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自然、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更具生命的亮丽色彩。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
[2]杨志才.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
[3]初中历史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4]关文信,于小波.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