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感陶冶与德育教育

2011-03-20 21:49:29丁卫纯郭伏强
文教资料 2011年13期
关键词:陶冶道德教育道德

丁卫纯 郭伏强

(1桃江县沾溪乡杉木村学校,湖南 桃江 413400;2益阳市长春二中,湖南 益阳 413000)

一、情感陶冶在德育中的必要性

人类道德的产生出于意义世界对世俗世界的超越。以往的道德教育要求学生从小就按照道德的理性行事,这种方法逐渐使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学校道德认知与日常生活经验的冲突,并可能在德育课堂上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潜在的紧张关系。

幸运的是,当代思想家在寻求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时,发现了文学与艺术的视角,通过情感陶冶的方式来揭示个体的生活感受,试图让个体在接受道德教育或进行道德思考的过程中,能自主进行道德意义的建构。情感陶冶是指通过自觉地利用或创设教育情境及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积极的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因此,情感陶冶法应该成为道德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并且应该随着社会对“以人为本”观念的增强而更加受到重视。

二、情感陶冶的主要手段:德育叙事和道德体验

情感陶冶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引起学生积极的道德行为,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情感陶冶法与其他的德育方法相比,由于它没有过多的说教,而是寓教于景,情景交融,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特点,因而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教育效果十分显著。情感陶冶的方式主要有道德叙事和道德体验。

(一)德育叙事

叙事,简单地说,就是叙说故事。道德教育中的叙事,简称德育叙事,是指教师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借助对道德故事的叙述,促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成长、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德育叙事实质上是通过“生命叙事”,实现将“人的完整生命纳入道德教育的视野”。它可以让教师将自己所要传授、学生所要学习的德育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德育案例。

作为现代德育重要方法。道德叙事不仅仅是一种德育方法,更是一种德育理念上的述求,即学校德育应从以“道”为本或以“理”为本的“说教性”德育转到以“人”为本的“叙事性”德育上来。德育叙事可以借助于语言文字来进行,也可以借助于事实来进行。它们的基本特点是正面引导、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启发自觉。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乐于接受德育叙事,教育者必须做到:

第一,叙事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心理状态的实际进行叙事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避免“唱高调”、“放空炮”、“隔靴搔痒”,提高叙事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叙事要真诚,富于感染力。在叙事过程中,要以诚待人,以情动人,才能以理服人。

第三,叙事要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理趣结合,克服公式化、成人化的说教。

第四,叙事要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促进学生思想及时转变。

(二)道德体验

从体验的产生来看,它来自于现实的、活生生的生活存在,先于任何逻辑的推测和理智的判断。道德教育中的体验要靠一定的实际锻炼来完成。德育中的实际锻炼是指根据一定的德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在实际锻炼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感受到道德体验,启发其自觉性。所以在实际的道德锻炼中应当注意。

第一,要注意与叙事教育、榜样示范结合进行,使学生明确实际锻炼的目的、意义,启发学生实践的要求,激起其实践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勇于实践,乐于实践。

第二,要组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活动之前要确定好活动的目的,拟定活动的计划;活动中要严格要求认真监督;活动后要全面检查,做好总结评价工作。

第三,要有意识地磨炼学生的意志,鼓励学生持之以恒,防止半途而废。

道德体验对唤起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实现德育的内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传统的教育中,抽象的理性代替了不可言说的体验,机械的记诵、灌输挫伤了充满灵动的幻想和内心时刻涌动的激情,冷漠的说教和命令压抑了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感应。只有情感才能唤醒生命,只有人格才能感动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在精神上的经常接触。”师生之间不仅是知识的接受关系,更重要的是彼此之间情感、意志、精神、人格的感染和影响,是精神的相遇、相知。精神的境界和心灵的空间只有靠体验和理解才能达到,只有靠真切的同情和领悟才能实现。

在道德教育中实行情感陶冶,实际上就是通过道德叙事和道德体验,对学生进行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在运用情感陶冶时,教育者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树立崇高的人格形象,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使学生在与教师的直接交往中受到生动的教育和感化。

第二,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优化育人的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怡心养性,逐渐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第三,利用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和艺术形式,来教育学生,使他们在高雅文明的艺术享受中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境界得以升华。

三、情感陶冶实现德育的最高追求:自我修养

传统的德育方法往往都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因而难以贴近学生,也难以使学生产生道德共鸣。情感陶冶对于改变传统的以说教方式为代表的道德话语权威,营造民主、开放、生动的德育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在道德教育中进行情感陶冶,可以实现道德教育的内化:道德的自我修养,这也是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与追求。

道德教育的自我修养亦即道德自我教育,它是在教育者的指导帮助下,受教育者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调控、自我改正,以形成和完善自我品德的方法。自我修养是受教育者在其品德形成上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自我修养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的,它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教育的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修养的方式有多种,大体包括理论学习、座右铭、立志、自荐、慎独等。

在德育叙事和道德体验的过程中,通过创设教育情境和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受到积极的情感陶冶,从而实现德育的自我修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运用情感陶冶的时候要注意以下要求。

第一,引导学生树立道德理想,激发学生自我修养的愿望,鼓励学生自我挑战、自我激励,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

第二,指导学生掌握自我修养的标准,把握正确的修养方向。

第三,教育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修养。自我修养不是闭门思过,而是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查、对照自己的思想品德和言行,明确得失,确定努力方向,才能更好地教育自己、完善自己,把个人的修养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紧密地结合起来。

第四,帮助学生制定和执行自我修养的计划,掌握修养的方法,培养自我修养的好习惯。

关注学生的个性,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使教育向学生个体无限未来开放,引导和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的生命个体完整、和谐的发展,成为新时代教育的起点和追求。道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情感的交流,生命和生命的感应和共鸣,成为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是真实的生活,道德教育也应该按它原来的内容和体验来表达。道德教育要引导学生从容、适切地面对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道德教育内在于生命,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这样的道德教育才能得到学生心灵的震撼、生命的感动和情感的回报。有了这种真切、深刻的道德体验,学生才会拥有生命的智慧、健全的人格。

猜你喜欢
陶冶道德教育道德
Biodegradable and flexible ι-carrageenan based RRAM with ultralow power consumption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新教师(2023年12期)2023-03-14 10:11:29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Possibility to break through limitation of measurement range in dual-wavelength digital holography∗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在现实之中寻找理想,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探索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陶冶教育初探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