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红
(义马市第一高级中学,河南 义马 472300)
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地理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教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身边的地理”。这种观念也体现在高考试题当中,是目前高考命题的总趋向。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教育可以说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学,这样一个学生学的知识,才不至于一出学校就立刻消失掉了。”而地理学科内容丰富,更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每天的天气预报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密切关系;再如,采猎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后工业化时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会逐步发现:资源短缺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等等,地理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观、环境观等,进一步体现了地理学科存在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使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呢?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把教材内容和生活情境有机结合,把学生从抽象的文学环境带到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从而达到快速理解、快速记忆。如在学习 “农业区位选择”时设置一个种植小麦的生活场景,启发学生回答:
“种植小麦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什么时间播种?”
“怎样播种?小麦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做哪些工作?”
“什么时间收获?怎么收获?”
“若是我们家的小麦,收获后的小麦将如何处理?”
学生可以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出农业区位因素,还可推出不同地区农业类型不同,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不同。这时老师可进一步启发:
“我们家乡种植的小麦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销售出去?”
“为什么我国北方地区多种小麦,南方地区多种水稻?”
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学生不仅可以很直观地认识到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是相对不变的,而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可深刻理解到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农业区位选择的结果。
虽然说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但教无定法,并且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地理现象又决定了地理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教材,而应走出课堂。现代教育论认为,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具体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因此教师在设计每一节课、每一环节时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如:正午太阳高度的测定,把全班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设立小组长,在小组长带领下进行测定工作:
“测量正午太阳高度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什么时间测量?测量时,你手表上的时间是12:00吗?为什么?”
深入探究:
“太阳能热水器该如何安装?它与正午太阳高度有关吗?楼间距该如何计算?它除了与正午太阳的高度有关外,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同学们则兴奋不已,热情高涨,随着测定工作的进行,问题一个个被击破,效果显然比单纯在教室里讲课要好得多。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日影的测定,用手表测方位、调查城市的发展方向,等等。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以在教学中地理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可由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对有用的地理知识的积极思考和渴望。比如在讲到“地球上的大气”时,可由热力环流→近地面、高空的风→高、低气压系统→气压带和风带→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类型→生活习惯,这样既系统地总结了各个知识点,又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可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
“为什么我们喜欢吃米饭、吃面条,而欧洲人喜欢吃面包、喝牛奶呢?”
“同为亚热带,为什么上海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而罗马则雨热不同期,不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学校所在地为什么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们的探索精神,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再如讲到“地球运动”时,可提出问题:“今天是几月几日?太阳直射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学校所在地处于冬半年还是夏半年?”“学校所在地昼夜长短如何?今天和昨天相比,昼长发生如何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又如何变化?”这样既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又切切实实发挥了教材的作用。
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地理教师在利用、挖掘教材资源时,不要拘泥于教材所呈现的具体内容,而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去捕捉学生身边的崭新的教学资源——时事新闻,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针对日本北部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引发海啸、核泄露事件等,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许多地理知识:
“日本为什么会发生地震?为什么此次地震危害很大?”
“地震与海啸有何关系?”
“为什么日本的核电站较多?核泄露会引发哪些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在此季节将会向什么方向传播?为什么?采用什么方法可以将此危害减到最低程度?”
关注时事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又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地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为发展社会、完善生活服务,并且能把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生活,因此地理教师要想把学生从科学世界引到生活世界,还必须不断学习,储备知识,精心组织教学,拓展教学思路,努力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使学生敢于质疑和探究的和谐的课堂气氛。
[1]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2003.
[2]郑敏雅.生活地理,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地理新课程标准.
[4]敖金玲.地理教学必须扎根于生活的土壤,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