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黎
(无锡市第一中学,江苏 无锡 21403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这几乎成了公认的事实,在众多的学科中很多学生最害怕的就是作文,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谈作文色变。然而无论从语文的工具性角度,还是从人文性角度看,作文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而言,高中是作文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让每一个学生“文从字顺”地进入大学或走向社会,是高中写作教学必须担负起的责任。高一是高中的起步阶段,因此它自然成为整个高中作文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步入高中,各门学科都得跨上一个新台阶,高一新生带着一种求知的好奇与渴望步入课堂,这种心态有利于学生接受并尝试新的教学方式。目前写作教学的一大难题就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多年的写作训练中形成了对写作的错误理解,文章陷入一种思维“套板”,一时间很难跳出。高一这一特殊阶段的特殊心态为扭转原有文风提供了极佳的契机。只有在扭转了文风的前提下,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有切实的提高。当然扭转文风和提高写作水平在实际教学中并不分先后,而是相互渗透并统一于高一作文训练的整体计划中的。
高一写作教学的目标应定位于扭转不良文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并清楚、完整地表达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根据这一目标,具体的教学计划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写好文章,多读书是一个重要前提。只有阅读大量的优秀作品,才能逐步进入高层次的语言王国,进而感受到那些精美的语言文字的佳妙之处,这是一个阅读感受的提升过程。学生心中有了美的感受、美的文字,才能在实践中写出美的文章。
我们提倡多读书,但并不是将“多读书”三个字空洞地扔给学生,让缺乏阅读经验的学生在茫茫书海中无所适从。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从量(读多少)、度(读什么)、序(怎么读)三方面作有效的指导。首先是读多少的问题。教学大纲要求高中阶段课外自读不少于300万字,即每年至少100万字,但高三阶段学生很难有大量课外阅读时间,因此,高一、高二应适当增加,以每年130万字左右为宜。除去读本的阅读量,高一的课外阅读量至少要达到60万字。当然这个数字不一定要告诉学生,教师在指导阅读时做到心中有数即可,否则会让学生还没开始阅读就心生畏惧。那么,这60万字该读些什么呢?从“开卷有益”的角度来讲,读任何一本健康的书籍都会有一定的收益,但这种收益不一定有利于语感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深受学生的喜爱,但他们通常只是沉迷于武侠的世界,关注的仅是故事情节。像这类“俗人见俗,雅人见雅”的文学文本,我们不否认它的可读性,但由于自身的能力所限,学生较难从这类文本的阅读中提高文学趣味。因此,这60万字应该是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学修养的名家散文,如朱自清、梁实秋、丰子恺、沈从文等的文章,而且最好是这些名家散文的合集。这样学生能从短小的篇幅中感受到或深邃、或犀利、或幽默、或柔婉的语言风格,同时他们可以看到原来名家的笔下,衣、食、住、行,事无巨细,皆可入文,这样一来认为生活平淡、无事可写的想法将慢慢改变。一个学生写了一篇《拔牙记》,写得生动幽默,充满趣味性,一问才知他是受丰子恺《口中剿匪记》的启发。学生的阅读面较窄,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地每月推荐三到四本书供学生选择其中一本阅读。接下来是怎么读,字斟句酌,还是走马观花?课外阅读不必如学习课文般字斟句酌,泛读即可,但必须持认真的学习态度,读完之后仔细想一想、写一写读书札记,特别喜欢的语段还可以背一背。结合每月推荐的书目,还可以让学生定期交流读书札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需要素材,而学生缺乏的正是生活的积淀,或者说缺乏积累生活素材的意识。在以往的写作中他们经常模仿,迁移他人的生活,这也就是为什么时至今日许多学生作文中仍有上世纪80年代优秀作文的痕迹的原因。近年,高考作文出现大量三段论式的新八股文章,江苏高考中考生用大量的平庸之作来诠释“拒绝平庸”这一命题,这其实是缺乏生活、缺乏思考的一个佐证。如果说阅读解决的是语感、语言表达的问题,那么用心体会生活解决的则是内容方面的问题,内容的模式化倾向目前已成为写作教育的一大障碍,要让学生跨过去,必须为学生打开一扇感受生活、思考人生的窗。十六七岁的孩子,天性中蕴藏着无限活力,然而在应试的压力下,孩子们无意识地封闭了自己的感受能力,想通过模仿他人优秀作文达到作文速成的目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教师的责任便是激发起学生原有的活力。我们承认如今的学生生活空间相对窄小,但他们并不是没有乐趣。课堂上的小插曲,课外的某一次奇遇,甚至某次考试中“脱险”的经历都是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很少有人产生写到作文中去的意识,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替学生发现生活。我们完全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体会从紧张到释然的心理变化,或者及时抓住校园中激起学生极大热情的事件,在他们轻松地舒一口气的时候,在他们高度兴奋的时候,在他们各抒己见、热烈争辩的时候,及时提醒他们抓住那一瞬间的感受,捕捉那一瞬间的思维火花,并鼓励他们形成文字。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学生自然会养成用心体会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那时他们笔下的文章就会展现出个性化的色彩。
从人的能力发展角度来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不是同步发展的,因此,除多读多感受之外,还必须多练,通过多练让学生逐步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当然这里的“多”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计划。从训练形式的角度来说,具体要做到“五个结合”:(1)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与自命题作文相结合;(2)整篇作文与片段作文相结合;(3)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相结合;(4)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5)教师批改与学生自改、互改相结合。从训练内容的角度来说,结合高一训练基本表达的要求具体可分生活中的人、物、景、情、趣、理六个单元来训练。每一个单元可先由命题开始逐步向自命题过渡,先写片段,逐步扩展成完整的记叙,这样一来,教学的切口小,学生理解、操作的可能性就大,且训练内容紧紧围绕“生活”二字,能不断增强学生从生活中挖掘素材的能力。要扭转文风,必须从基本表达入手,练好基本表达功,这样学生才可能在较为复杂的记叙文中游刃有余。
目前的教学理念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原则,但在写作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也十分重要,因为此时学生需要教师领进写作的殿堂,进门之后才能“修行靠自己”,当然有效的指导对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有一定帮助。写作指导可以分成课内命题作文和课外练笔两部分进行。先看课内命题作文。这类作文的指导可分讲—写—再讲—再写—个别指导五步进行。比如要求学生写生活中的人,在初次写作指导中要将写人的基本理论条理清楚地介绍给学生,然后读一两篇有指导性的范文,随后让学生下笔。当然要所有学生通过这次指导掌握写人的要领是不可能的,每个班级总会暴露出许多问题,也总会出现几篇优秀习作。这样再次讲评就有了很强的针对性,将问题作文和优秀作文进行比较学生就能更加清晰地把握写作要领。由于习作均出自同学之手,学生接受起来毫无障碍。此后的第二次同类型写作,学生的进步将非常明显,但也会有一小部分学生依然把握得不够好,这时教师应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针对实际问题指出改进的方向。再谈课外练笔的讲评。练笔中学生有极大的写作自由度,往往能写出一些生动、活泼的文字,展现中学生的真实情感,讲评时正应侧重这些方面,一旦发现这些方面的文章,或者是优秀的片段,都应在课堂上范读、表扬,要知道这不仅是对写作者的鼓励,也是对全班学生一次有益的引导。此外,课外练笔的讲评还要注重对学生细微进步的发现、表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表扬有助于学生强化记忆,将这种进步固定下来。例如,我教过一个在数理化竞赛中频频获奖的学生,他的练笔内容一直比较单一,有一次他在完成了一件陶艺作品后写下一篇较有艺术感受力的练笔,我在全班朗读并表扬了他的文章。他仅仅记下了当时的感受,却意外地获得了一次习作的成功,这对于一向没有写作自信的他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此后他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对其他学生同样意义重大,他们发现原来作文不是只有固定的几个人能写好,无形中也会产生认真感受、认真思考的动力。
除了以上四条基本策略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处理好创新和基础的关系。目前,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写作教学,对作文教学改革提出众多意见,高考作文改革也明确地将作文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是否有创意作为衡量作文优劣的一条重要标准。但是创新是一种较高的要求,它必须以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基础。高一的大部分学生并不具备这一基础,有的甚至基础相当薄弱,因此高一的作文教学重点仍应放在最基本的表达训练上。当然教学中也可以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别对待,有创新能力的引导他们创新,缺乏创新前提的还是要从基础抓起。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打基础与模式化是两码事,文章必要的章法、结构是不可偏废的。同时,学生自身蕴涵着巨大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写出生活中真实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达到了创新的目的。总之,在教学中,对于平实自然、学以致用的习作要肯定,对于生动活泼、想象力丰富的习作也要肯定;既要打好基础,又要充分发展个性,培养创造能力。
[1]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第2版.
[2]曹明海主编.语文陶冶性教学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3月第一版.
[3]朱光潜.天资与修养——朱光潜谈阅读与欣赏.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6月第一版.
[4]蒋碧艳,梁红京编.学习评价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月第一版.
[5]钱理群,孙绍振.对话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