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宏捷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 基础理论部 英语教研室,陕西 西安 710043)
现代文化社会学认为,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社会实际上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文化大系统,语言只不过是构成文化大系统的要素之一。[1]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文化负荷量最大的成分,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上有过的各种文化现象无不在语言文字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英语是西方的主要语言。学习英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要知道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了解西方文化,有助于学好英语。
语言在许多方面反映了社会文化。同时,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也产生了固定的语言模式。一个民族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讲也就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不同时期的各种文化现象都会在语言文字上留下印记。十七世纪,已经进入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海上势力非常强大,而荷兰作为传统的海上贸易强国,是它的主要对手,两国为争夺海上霸权数次爆发战争。因此,在英国人中间普遍存在一种对荷兰人的蔑视心理,反映在英语中则出现了许多表示厌恶、蔑视、嘲弄、讥讽情绪的习语。比如:Dutch widow(妓女),Dutch uncle(唠里唠叨训人的人),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Dutchdefense(虚张声势的抵抗),等等。
美国内战结束后,联邦政府得以巩固,把整个国家连为一体已成为美国人的梦想。1869年,美国人修建了第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那时,铁路对美国人来说是一个梦想,有关铁路方面的术语就产生了。如:on the gravy train指获得容易赚钱的机会;whistle stop tour原指铁路沿线火车见信号才停的小站或小镇,后指竞选人在竞选旅行中为发表简短讲话或做短暂露面而在小城镇的短暂停留。
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往往感受到一种与本民族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文化传统与文化特质,它为我们了解西方国家所特有的民族信仰、生活习惯、语言习惯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奈达指出:“语言深深的植根于社会生活中,不了解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就无法理解这样的语言的确切含义,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积淀和深层根基。”古希腊罗马神话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对西方的文学艺术和语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英语并不是希腊的语言,但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所以英语和古希腊罗马神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英语词汇其实是由古希罗马腊神话变来的,学习英语若不了解古希腊罗马神话就很难理解其中一些词语的含义。比如: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在古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妇女潘多拉因受惩罚,被众神谪下凡间,宙斯给她一个盒子,让她带给娶她的男人。当盒子最后打开时,所有的罪恶、不幸、灾难等都跑了出来,从此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祸害。aHerculeantask指需要巨大的体力或智力才能完成的任务。海格立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身材魁梧、力大无穷的英雄。他曾被罚去完成12项极为艰巨的任务,成功后,被升为神。若不知道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就很难理解“Trojan horse”一词被用来告诫人们要提高警惕,谨防内部进行的颠覆阴谋。
许多英语短语的背景知识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来自英国文学宝库,尤其是莎士比亚的作品。莎士比亚对人类的洞察力、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他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天赋在英语方面和全世界讲英语的民族的思想上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forgive and forget(不念旧恶,不记仇),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all’s well that endswell(结果好就一切都好),等等。
社会生活是由政治、经济、文化三大体系共同组成的,而政治作为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不仅反映了该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而且从宏观上控制着整体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反映在语言的更新与变化中,则体现出政治运动及典型事件对于文化的深刻影响。近年来,一些常见的英语新词汇如WTO(世界贸易组织),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Euro(欧元),Clintonism(克林顿政策)等的不断产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往来,以及政治、经济格局的急促变化。比如,feminism是兴起于十八世纪,发展于二十世纪的女权运动,是欧美国家妇女为争取与男性公民平等权利的社会运动。feminism一词的出现引发了含有这种政治文化信息的其他词汇的产生,如Ms,salesclerk,sportswoman,business woman等。熟悉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政治社会生活的人都会知道,当时美国有著名的文化团体“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这是一个由一些拥有同样的信念和人生主张的青年人发起的。他们以 “反战”为口号,以文学为武器,在美国文坛上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浪潮。当时及后来的许多西方青年在文学表达方式及生活方式方面纷纷仿效他们,在西方社会引起巨大争议,其冲击甚至影响到今天。在“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艾伦·金斯堡和杰克·克鲁亚克的作品中出现了许多与beat相关的词,例如,beatific(快乐的、幸福的),beatnik(行为乖僻的人)。此外,beat还表示爵士乐的节奏,而对爵士乐的喜爱,是将“垮掉的一代”几个主要人物联系起来的原因,也代表了当时青年一代对这种特殊娱乐方式的喜爱。
“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还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简单地说,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由于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特征,无论是历史传统还是现实生活中,英语民族的生活多和海洋打交道,因而英语中有大量有关水的词语。比如,able seaman一级水平,seaman直译为海员,在西方国家又指代有能力、有水平的海员,因此able seaman可意译为“一级水平”。belefthighanddry陷入困境,直译为被留在水流不到的地方。在西方国家,水给人以安全祥和的感觉,因此be lefthighanddry可意译为陷入困境。由于英国位于大西洋北岸,属于海洋性气候,受北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四季变化不明显,但一日之内天气情况可能瞬息万变,英国人认为“在英国本土没有气候,只有天气”,因此,英语中有As uncertain as weather(如天气一样变幻无常)的说法便不足为奇了。另外,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吉利海峡割断了它和外部世界的联系。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其他一些因素使得英国人具有与外国人格格不入的孤傲特质,他们不愿意和别人多说话,从来不谈论自己。英国人很注重隐私权,如果问到年纪、收入、婚姻、宗教信仰等问题,大部分英国人听了可能会不高兴。英语中有句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and don’t stick your nose in someone else’s business.(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不要干涉别人的事情。)因此,以有趣的天气作为攀谈的话题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因为The weather will hurt none.(天气不会伤害到任何人。)
英语作为世界语言中最活跃的语言之一,总是通过多种方式来创造新词汇,进行自我更新和发展。尤其是科技的不断进步,更成为推动英语新词不断涌现的主要因素。二十世纪中后期,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整个世界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信息的网络化,经贸活动的全球化,体现在语言中,使新词汇层出不穷,如表现网络技术信息的词汇:kid ware(儿童软件),internet(因特网),E-mail(电子邮件),E-commerce(电子商务),web page(网页),netizen(网民),等等;表现太空技术的词汇:space sickness(太空病),space age(太空时代),black hole(黑洞),soft landing(软着陆),moonwalk(月球行走),等等。其他领域(如运输、医学、军事学等)的发展对词汇的丰富也做出积极的贡献,acrotrain(悬浮火车),airbus(空中巴士),hovercraft(气垫船),test-tube baby(试管婴儿),trans-sexual operation(变性手术),artificial insemination(人工授精),等等。科技进步不仅造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使现代生活方式中涌现出许多新产品,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语言,产生了大量的新词汇,如:microwave oven(微炉),autotimer(自动报时器),cell phone(手机),callerIP(来电显示),digitalcamera(数码照相机),VCD(影碟),ATM(自动柜员机),等等。
总之,在英语学习中,应当从词汇这个基本的语言单位入手,通过文学、历史、科技等角度来透视其中所传达的西方文化信息,力图寻找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学好英语。在学习英语词汇时,要注意英语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如动植物词汇、颜色词汇、地名词汇、数字、习语等,通过对比分析英汉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学习英语语法,可减少Chinglish(中国式英语)的错误。唯有注重提高对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社会知识的了解,才能真正在语言学习运用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达到英语学习的目的。
[1]顾祖嘉,陆昇.语言与文化[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2):22.
[2]戴特斯曼等.美国文化背景[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王佐良等.欧洲文化门[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6]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